“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初讀便愛上了那句“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仿佛可以跨越千年嗅到荷花的清芳,指尖上可以泛起鷗鷺振水的波瀾,李清照詩作的清麗帶著幾分雅致向我們款款而來,你也能在她的某些詩里窺見一斑年少,這是我喜歡的原因,也是書名的歸途。
至于棲珩(也就是我)的由來,是在差不多半年前閑暇之余偶然讀到的“君子如珩”,百度給我的解釋是“君子好比是美玉”,便讓我想起《詩經》中“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而棲的意思,你既可以理解為棲息,也可以理解為內斂。
這就是棲珩,玉之地,玉之心,剛柔并濟。
再講講這本書的內容,2024年的暑假,躺在床上的我刷到了一條視頻,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文字的力量”,視頻中是一首現代詩,確實有些華麗詞藻點綴,但情感卻隆重,那一瞬間,我也想動筆了。于是我走出家門,坐在小廣場的池塘邊,就這么做了一下午,好像感受到了許多從前不在意的,又好像什么都沒感受到,只是晾了半天腦子,回家我還是動筆了,我寫道
“萬物掠過我的軀殼
靈魂擺渡
孤獨的贊歌”
現在看來,生澀的語言表達,濃妝艷抹的詞藻排列,再次看到這首詩時,我也只是笑了笑,算了,就當是我成長的標點符號好了。這本書我主要還是寫靈感一瞬的現代詩歌,或是與散文結合結合。
其實我應該是知道我的文風的,應該是樸實無華的,又頗有點點小溫暖在,這是我2025年才知曉的,若是刻意加些美美的詞組,倒讓我愈發覺得索然無味了,況且我也沒有讀過很多書籍,即使是小學~初中的必讀書,我都不怎么讀過,小學還好,讀過幾本,到了初中,卻在為了應對考試而背“名著學案”了,說到這我也有點羞愧了,算了。
白云蒼狗,歲月如梭,而我們也都在成長著,小學老師說的“人情世故”我在初中懂了,初中老師常說的那句“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15歲的我還是沒有理解,可能在我25歲,35歲,又或是45歲時才會豁然貫通吧,這應該不算懲罰。而現在,我應該踩踩時間的步伐,祝我俯拾皆是朝花。
最后,這本書應該還會再有另外6部一起組成一個大合集,當然現在也只是我的美好暢想,我并不是一個有耐力的人,也跟風寫過小說,寫了寥寥五萬字,因為覺得寫的不行,就沒堅持下去,棄稿了,但未來我們都無法決定,趁著云淡風輕,陽柔春暖,我要再想想,說不定呢。
其實說白了,我就是想在塵世間種一葉荷花,讓我們聞到的,不只是她的清芳。
害,都讀到這了,那就歡迎你,見證十萬分之一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