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戈里
林歌譙下山后,直入山下依山傍水的鼓城,其間并無人看見其影蹤。這也不怪他,更不是他有意躲避什么,而是速行術本不留痕跡,有人鬼莫測之特征。他也不用收著,盡顯法力,他性格本是如此,張揚之外,有幾分剛勁在內。三秒便不見了他原先站立的山脊,林中鳥兒都未驚,他無聲已不見。
鼓城建于地勢平緩的谷口處。小城鼓城,有傳說三國諸葛亮的大軍駐扎,并曾在此擊退過魏軍,其時以鼓為陣,退敵數倍于城中,以此得名鼓城。后一位蜀國將軍駐守于此,城門城墻年年多有修理。但正史中戰役無從可考,蜀國將軍亦只留下甚少痕跡,因諸葛亮兵法散佚,鼓陣也無傳世,后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鼓城漸漸遠離兵家必爭的中心,成為一座安城,城門城墻不再如戰爭時期,也與普通城池一般無二,并不多抵擋多少敵軍了。傳聞將軍其女愛青銅鑄造術,尤善設計鐘型禮樂器,供皇室所用于國之重典,人稱鼓城青銅子,真名許臨城,其雙胞胎姐妹許臨風,則是詩文大家,尤善古文,有<西流>五篇,洛陽紙貴,終其一生共七十五篇古文傳世,一時傳為佳話。居民戶戶為仕族之后,文雅風流,且家有青銅禮鐘,有些大戶人家,甚至藏有青銅子原始鑄造的青銅鐘成組,京城官宦人家,侯府貴門,有時竟也不能相比。
林歌譙進入城中大道時,無人見他來去,手中已握有一把長劍,腳下已穩穩站在離城門五十尺處,此時,陽光鋪在腳下,正是巳時陽光尚不刺眼而已足有溫度之時,看青石路,光好似細細的一層花粉在上,青石不見其本色。路上一雙黑色布底鞋下,陽光似有為他已準備好踏向前的路,干凈。
城中青銅禮樂立于門楣之前,左右戶戶相似又不同,大戶莊嚴氣派的建筑,間有小戶綺麗別致,有時甚至不對稱的門楣,亦有章法,多為木制結構,已千年之久而不腐。林歌譙大感身心舒暢,腳步也放松下來,卸掉篁雨道行周身位身法,心中心居決,收招只做普通“行路式”,盡管英俊之表,行走之剛勁有力,難以憫然眾人。
林歌譙的心思卻不在他如何英俊,如何引人注意之上,他想的是鼓城禮樂器,(注,隱藏劇情伏筆,青銅子原來與第15位掌門人苗繪有舊,門內藏青銅子文章十一冊二十一卷無有傳世,是其生死好友,世人不知她們緣故,卻各自知道她們的才名,只是沒有聯系在一起罷了)。青銅子世藏門中秘傳典籍的古本真本,可有另一十種速行術的修煉方法?
林歌譙衣袂微翻,于衣中拿出一枚行子,手指一翻,便有銀光閃出,星星點點的似火似光非火非光的星雨閃現,好似白日螢火飛舞,這是門中的消息傳遞所用的“星雨行風”,消息如流星雨般閃現行子之上,唯有門中人可以解讀,并可與天上日月星辰,尤其流星星雨互動輝映,改變星流和日月光彩,并借此傳遞信息。修成星雨行風之術,雖不如武林武功門檻高,因小眾,修的卻是不多。林歌譙見行子星雨示意門中人已收到他到達鼓城的信息,并返回格式星雨為回信,又向前走,星雨繼續示意林有??的話:
鼓城青銅,天下聞名,欲作尋找,無有關隘,而作尋找,建筑相伴。師尊師祖,白衣青領,與光同塵。歌譙行至水至船,拜門人之間有行文……后文不見蹤影,只林歌譙一人讀到,而噠噠噠噠的腳步聲聲中,故事繼續展開。
水井畔,林歌譙與方故銘第一次相遇。
方故銘,一代大儒方千山之子,祖上有三代出過翰林帝師,方太傅之孫。
第三章預告
喬戈里
方故銘的眸子閃著,看著面前的這個人,這雙眼睛,這雙眼睛……對他的目光極盡收藏……
許久過后,又似只過了一刻,終于收回目光的林歌譙:你是說,似與舟門有關?
方故銘的意思,已極盡剛剛發生的,無聲的交流中。
(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