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寵與勇氣》隨感
很少有人會去沉浸式讀書了吧?這是我第三遍讀這本書,收獲依舊豐滿。這本書有兩條學習邏輯:一條是作者與愛妻在面對病魔過程中,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另一條是作者與妻子崔雅從相識,相知到挑戰病魔的掙扎過程中對靈性的感知和升華。這是一種超越死亡的體驗……
一觸鐘情是前世久別的重逢
崔雅與肯·威爾伯的見面很不平常。當晚的見面時間大部分是肯在解答友人的“心理問題”,可是在肯的心中崔雅已經是他的主角了,而對于崔雅而言,雖然一晚上在聽肯解答他人的問題,但是已經從各種維度掃描了這個身高一米九的光頭。愛是一種神秘的體驗,跟時間無關,跟很多“相”無關,以致于崔雅和肯在與友人談話中途去廚房喝個茶就擁抱在了一起,那是前世久別,今世的重逢!
永恒的存在是當下
《恩寵與勇氣》中寫道“對永恒而言,存在的只有當下,當下是唯一不會結束的東西”宋朝的秦觀在《鵲橋仙》中有一句流傳千古的詩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想他當時的心境應該是對美好的愛情有期待的吧?現實中又有多少人相信了“長長久久”才犧牲了“朝朝暮暮”呢?總是聽著那些海誓山盟,原諒了一次次的分別。對方總有太多的不得已,而你是否又找了很多的理由選擇讓步,為了支持愛人的事業,甚至是為了避免自己的尷尬,明明知道對方只是在搪塞…
總有前世的虧欠,才有今世的相見。“如果是愛人負了我,可能是我前世欠他的吧”我會這樣想。所以在愛的人面前一直在退讓,每每看著他總想對他好一點再好一點,可是你想造就的來生緣還會出現嗎?今世的糾纏少了,來生怎會相見?沒有現在的“朝朝暮暮”哪里來的“兩情長久”?在感情中卑微的那一個,我覺得要清醒認識自己的價值了。好好珍惜當下才是永恒。珍惜每一個早晨醒來看到的每一縷陽光,每一次細雨綿綿,每一個薄霧彌漫;享受每一粒米飯,每一道佳肴;守護每一份時光,去觸摸,去感知,去用心體會,去喜歡,去擁抱!而不再去將就,去委屈,去自欺欺人!
超越自我擁抱空性
肯·威爾伯一邊與崔雅籌備婚禮,一邊在完成他的《量子問題》。我認為世界沒有偶然,只有必然。如果你認為是偶然,那大概率是我們沒找到事物的因果關系。肯·威爾伯在寫《量子問題》時研究了大量的神秘體驗論,這個是未來幫助他與妻子面對病魔過程中堅實的能量基礎。
肯·威爾伯提到一個神秘體驗者的感悟“我們一旦超越或者轉化分離的自我感以及有限的自我,就會發現一個更偉大的我,一個無限、無所不在、永恒不變,與萬有或大精神合一的我”。這個領悟讓我聯想到佛法中的一個教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世間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包括我們的身體和意識。就如一個玻璃杯,二氧化硅在遇到17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環境才能制成,二氧化硅是屬性,高溫是環境,也就是緣分或者常說的巧合,當然還需要很多人為的技術,因緣和合才產生了杯子。如果被子砸碎了,就如缺少了“緣”中的一個或者幾個鏈接,杯子就不存在了。人也是如此(此處不贅述人的形成了)。就如愛因斯坦所說“人是整個宇宙的局部,這個局部受到時空的限制,他體會到自己及自己的思想和感覺,與這個整體是分開的—這是一種意識上的視錯覺。這種視錯覺對我們而言卻好像監獄一樣,把我們局限在個人的欲望和對身邊少數人的熱情中”。或許我們人的終極目標就是修行,然后從這個監獄中逃離出來吧。
現在似乎有一點點啟發,不論東方的佛學還是西方的宗教其實都在努力脫離“我”,追求與神(佛)的合體。《金剛經》“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眾生平等,每個人經過修行即可證得佛果。如果你還在感嘆時間流逝的苦惱,生死輪回的恐懼,那么一滴露珠,一株短命菊,或者一只蜉蝣生物呢?花開花謝即一生,甚至蜉蝣只有幾小時的生命,而它們也是宇宙的組成部分。環境允許就成長了,環境切換就進入下一個輪回。
我一直贊同一個觀點“傻子和智者之間的距離只有一層窗戶紙”。也只有這兩種人會相信宇宙的大精神,相信人脫離“我”會與天地相連,同呼吸共命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