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冬天,寒風凜冽,吹過村莊,也吹進了林小夏家的堂屋。此時,一家人圍坐在略顯昏暗的燈光下,氣氛凝重得如同屋外的寒冬。林小夏雙手緊握,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急切,正試圖說服父親。
“爸,現在是最好的時機!咱們的訂單越來越多,現有的廠房和設備根本滿足不了需求。貸款建廠擴大生產,未來肯定能賺大錢!”林小夏提高了音量,話語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父親林建國眉頭緊鎖,手中的旱煙袋在地上磕了磕,語氣堅決地回應:“小夏,咱家好不容易過上安穩日子,貸款建廠風險太大。我在廠里干了這么多年,就認這鐵飯碗。你這想法太冒險,我不同意!”他的眼神里既有對未知的恐懼,也有對安穩現狀的執著。
母親王秀英坐在一旁,看著父女倆爭執,欲言又止,臉上寫滿了擔憂。林小夏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她知道此刻不能急躁。“爸,您想想這幾年咱們經歷的,從最開始我擺地攤,到現在有了自己的工廠,哪一步不是抓住機會才成功的?我雖然記不太清具體年份,但我清楚記得1992年有個非常重要的南巡新聞,國家會進一步開放,鼓勵大家發展經濟。咱們要是現在不擴大規模,以后肯定會被市場淘汰!”林小夏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試圖讓父親理解時代的趨勢。
林建國聽了,陷入了沉思,手中的煙袋也不再冒煙。他并非不相信女兒,只是多年在工廠的經歷,讓他習慣了按部就班,害怕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屋內安靜得只能聽到墻上老舊掛鐘的滴答聲,每一聲都像是在催促著他們做出決定。
就在這時,母親王秀英緩緩起身,走到里屋。過了一會兒,她拿著一個紅布包走了出來,手微微顫抖。她走到林小夏面前,輕輕地打開布包,里面是一枚銀頂針,樣式古樸,在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小夏,這是你姥姥傳給我的,我一直留著。現在家里也拿不出更多錢支持你,就把它熔了換點錢,能幫一點是一點。”母親的聲音有些哽咽,眼中卻滿是堅定與慈愛。
林小夏看著母親手中的銀頂針,眼眶瞬間濕潤了。她接過銀頂針,緊緊地握在手中,感受到了母親沉甸甸的信任與支持。“媽……”林小夏聲音顫抖,說不出更多的話。
父親林建國看到這一幕,心中五味雜陳。他看著妻子和女兒,一個為了家庭默默付出,一個為了事業勇敢拼搏。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因為害怕風險而固步自封。他長嘆一口氣,抬起頭,看著林小夏說:“小夏,爸同意你貸款建廠。咱家就再拼一把!”
林小夏驚喜地看著父親,眼中閃爍著淚光,用力地點了點頭。在這個南巡講話的前夜,一家人終于達成了共識,決定勇敢地擁抱未知,向著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未來邁進。而那枚承載著家族記憶的銀頂針,也將在新的征程中,化作希望的力量,陪伴著他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