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清晨六點半,冬日的天色還未亮透,城市的節奏卻已開始運作。
林初夏醒來時,窗外是熟悉的灰藍色光線。她坐在床沿,拉開床邊的絲質睡袍。熱水器運作時的聲響像是給這天預告了什麼。
她站在衣櫃前,一邊快速瀏覽行程一邊挑衣服。深灰的西裝外套配白色襯衫,下身是剪裁銳利的窄管褲。鞋是米白色三公分中跟皮鞋,乾淨俐落,細節低調而精緻。她綁起低馬尾,佩戴上銀色金屬腕錶,最後拎起香奈兒黑色包包,目光掃過平板上今天的模型簡報,確定內容無誤。
她的五官帶著甜味:鼻子小巧挺翹,一雙略帶桃花氣的眼睛,有時笑起來像要招惹誰似的。嘴角天生微微上翹,即便不語,眼神裡總有一種不可侵犯的堅定。
簡單沖了一杯濃縮咖啡,林初夏踩著沉穩的步伐走進電梯。鏡子裡的她冷靜、乾淨,每個細節都透露出一種不容質疑的掌控感。
這天對她來說,是個關鍵日。
—
同一時間,舊金山上午八點整。
程以寬正坐在公司配給的SoMa區高層公寓裡,桌上攤著兩臺筆電與幾份技術報告。
他穿著灰藍色針織衫,深色牛仔褲,袖口自然捲起。五官深邃,輪廓立體,眉骨高挺,皮膚白皙,有著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的冷感外貌。身材修長結實,即使穿得再隨意,也像是一場品牌形象拍攝的預備場景。
他打開文件,最後一次確認模擬演算法的回測數據與應對機制。眉頭微皺,手指有節奏地敲著桌面,確認邏輯公式的穩定性。
筆電上的Zoom會議提醒彈出,他把杯邊的黑咖啡推開,戴上耳機。
畫面連線中。
紐約那端,林初夏的畫面先亮起。她坐在總部的高層會議室,背後是落地窗與城市天際線,聲音乾淨俐落:「大家早上好。」
「早。」程以寬的聲音低沉,從耳機傳出來,像是清晨的第一口冷空氣。
他看向她的畫面,一眼就記得住:那雙眼神不躲閃,語氣不緩不急。
「我們先看一下回測模擬資料。」林初夏語氣專業,「這一版模型在非典型市場震盪時反應延遲接近5.2%,波動高點誤差太大,這樣的參數在我們內部無法通過第一輪審核。」
她一邊說,一邊將簡報畫面切換,展示數據圖表。
旁邊的同事Justin補充:「我們那組測了三次,市場衝擊模擬中會有延遲偵測,尤其在極端情境如加密幣閃崩時,風控系統沒有及時調整。」
程以寬聽完,只簡單點頭,然後冷靜地說:「你們模擬的是機率分布的末端。我們的模型設計是優化常態波段,不是為了極端值而存在。」
「但市場從來不常態。」林初夏截斷他,「我們需要的是可以處理變異因子的系統,不是光靠平均線的統計範本。」
她的聲音不高,但非常準確。
程以寬沉默了一秒:「我明白你們要的是什麼,但如果用極端值做基礎邏輯,模型會變得太敏感,容易過度調整。」
他話不多,但每個字都切得乾淨。
Lydia,矽谷那端的資料主管出聲補充:「其實我們可以加一個額外參數群,模擬非結構性事件的應變模組,作為風控平衡層。」
程以寬點了點頭:「我今晚改結構,預計加上非結構性輸入口與第二層風險調整權重。」
林初夏語氣不動:「明早十點我們再過一次資料。今天會議就到這。」
—
會議結束後,紐約傍晚。
林初夏一人坐在會議室沒走。身旁同事陸續離開,她拿著剛剛的報告看了一遍又一遍。
她心裡清楚:那個看起來冷靜的工程師,不是個好對付的人。程以寬,程式寫得好,邏輯堅硬,說話不加任何裝飾,卻能直擊重點。
但她也知道——他是值得合作的對象。
—
同一時間,舊金山日暮。
程以寬坐在窗邊,打開筆電,重建模擬程式。她說的那句話「市場從來不常態」,一直在他腦中迴盪。
他更新資料邏輯,寫完程式碼,按下編譯鍵。畫面跑完的那一刻,他打開簡訊介面,發了條訊息:
【模型已更新,加入非結構性事件模擬模組與應變邏輯。】
【明早再對一次。】
幾秒後,他又補了一行:
【妳說的那些點,有道理。】
畫面暗下去,他坐在椅背裡,手還搭在鍵盤上。
嘴角,微不可察地勾了一下。
—
清晨的曼哈頓,八點十五分。
林初夏一如往常準時抵達辦公室。髮束利落,襯衫熨得筆挺,唇色是偏冷的豆沙色,氣場依舊。
她坐下第一件事,是打開昨晚程以寬寄來的更新資料夾。
那份模型版本不僅加了她所提的模擬因子,連細節上的權重設計也重新調整了框架,甚至在備註欄裡補了一段:
【預測的核心不只是資料,而是預見「資料沒出現的那個瞬間」。】
她眉頭一挑,心裡那道界線,好像被什麼柔軟地推了一下。
「蠻傲的嘛……」她輕聲呢喃,卻沒忍住嘴角一點點上揚。
—
早上十點,雙方團隊準時開會。
Zoom連線時,林初夏主動開場:「我們看了你們的新版模型,反應機制提升不少。但那組動態風控調整還是偏保守。」
她一邊說,一邊點開圖表,轉給同事Justin。
「極端測試下,風險反應仍有3.8%的時間延遲。這在高頻交易情境中可能會放大風險損耗。」
螢幕另一端,程以寬盯著資料,手指輕敲桌面。他今天戴著金屬框眼鏡,看起來更冷靜了些。
「是因為妳那邊的參數餵得不夠激進。」他語調平穩,「模擬要成立,邊界條件也得合理。」
林初夏語氣未變:「我們可以讓條件更激進,但前提是你那邊的演算法能跟上。」
Justin舉手說:「不然我們加一層『主觀判讀模組』?針對產業新聞、突發地緣事件、社群指標給一個前導警示。」
Lydia也附議:「我可以幫忙拉資料源,但程可能要從底層邏輯那邊再調一次演算法。」
程以寬點頭,平靜地說:「給我六小時。」
林初夏:「我們這邊會整理一份事件分類對照表,標明哪些情境該觸發模型應變反應。」
他抬眼看她,語氣淡淡的:「這次我寫得會比妳更精細一點。」
她輕挑眉頭,沒說話,卻勾起一抹帶點挑釁意味的笑。
—
會議結束後,林初夏靠在辦公室窗邊,捧著一杯加冰的濃縮咖啡。
她不習慣佩服別人,但今天不得不承認——程以寬的節奏,不只快,還夠準。
不囉嗦、不拖延,一旦接受邏輯,他動手的速度比大多數人反應都快一步。
她打開平板,一邊喝咖啡一邊開啟文件,搭建一份事件分級邏輯的草稿——從產業斷鏈到貨幣波動、從社群熱點到突發政策公告,她把每個風險點寫進條列清單,並註明她建議的預警權重。
她不是寫演算法的人,但她知道該給什麼條件,才能讓真正會寫程式的人動得準。
—
舊金山,午後一點整。
程以寬坐在公司專用的會議室裡,周圍人聲雜沓。他卻戴著耳機,一句話不說地在筆電上狂敲。
Lydia走過來,倚在門邊看著他:「你今天動作這麼快,不會是想impress某人吧?」
他沒抬頭,只淡淡回了一句:「她說我慢,我不想讓她再說第二次。」
Lydia聽完,笑了聲,沒再多問什麼。
他繼續敲鍵盤,眼底多了點不自知的專注。
—
晚上八點,林初夏收到一封簡訊:
【程以寬】模型已寫完,附加了妳提到的主觀模組邏輯。
【資料測試結果回傳:準確度提升12%。】
【妳應該會喜歡。】
她看著簡訊,靜靜笑了下。沒立刻回,只端起咖啡喝了一口。
過了三分鐘,她才回了一句:
【不錯,沒讓我失望。】
【明天十點見。】
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工作之外的對話中,出現了「語氣不再冰冷」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