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關上城頭一箭飛書射出,被諸侯大軍巡邏的士兵拾得,報入議事大營中。
劉辨在回去之后將李肅趙岑的說法仔細告知蔡文姬,讓她幫忙定奪一下自己的去留問題。
在聽完劉辨的詳細述說之后,蔡文姬卻是笑了笑,不答反問道:“依著公子的本意,是愿意入駐袁紹軍中被其所控,還是愿意回到洛陽,重新被董卓挾持?”
“這個......”劉辨苦笑著說:“不論加入那方,都不是我的本意,這兩人一個多疑一個殘暴,我去不亦于受制于人,何來自由?真要依我的意思,直接棄了這關口,他們愛誰爭誰爭去,我自回弘農。”
“據公子所言,眼下這汜水關的守將趙岑聽命于你,換而言之,這汜水關正掌控在公子手中,汜水關中軍民商客有十數萬人,更有良田沃土,足以自給自足。”蔡文姬靠在劉辨的身邊,手指抬起在空中輕畫,輕煙凝而不散,轉眼就變成了一副汜水關的縮略圖:“此關前有雄偉堅韌的城墻,易守難攻;左右為叢山峻嶺,高不可攀;后方一望無垠滿是平地良田,比那弘農城要強上數倍。眼下諸侯伐董,不論成敗,天下必然紛爭割據,如此好的一個地方,棄之豈不可惜?”
“是啊,我怎么沒有想到?”劉辨猛地一拍額頭,恍然大悟,蔡文姬正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這一席話讓他茅塞頓開:弘農城自有于吉相守,如果自己能夠占據下這汜水關,無異于得到一座大門,若是自己想要割據爭霸,正可以以這里為起點。
“只是眼下這等局勢,趙岑雖然有幾分忠心,可這三萬西涼大軍并不完全服從于我,一旦董卓發兵增援,他們必然不再聽命于我。還有那關外諸侯,他們眼下已經知道關中的虛實,近一兩天就可能前來攻打,如何是好?”
蔡文姬望了劉辨一眼,道:“公子既知那袁紹多疑,可知此人因家門四世三公的出生,更是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這令關外諸侯自覺退兵的計策,便出在這袁紹的身上了。公子只需要手書一封,令城上將士射入諸侯營帳之中,道是公子以著弘農王的身份,深為諸侯聯軍的此番伐董行為所振奮,愿意親自加入袁紹軍中以作支持。同時告知袁紹,董卓將發兵虎牢關,將于汜水關成左右夾擊之勢圍攻諸侯聯軍。如此一來,那袁紹為了躲避公子,必定撤軍前去虎牢關。”
“哦?這是為何?”劉辨聽蔡文姬如此一說,只覺得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加入袁紹軍營中他應當是求之不得,自己好歹是弘農王、前漢少帝,他真的會如避蛇蝎,躲之唯恐不及?
“眼下袁紹即為諸侯盟主,所有人聽從他的命令調度。一旦公子加入諸侯軍中,以公子弘農王的身份,那聯軍之中誰能命令?而公子若是與袁紹有意見相左的地方,諸侯是聽誰的?袁紹軍中,是他袁紹祁鄉侯為大還是弘農王為大?”
蔡文姬這樣一說,劉辨便明白過來了,原來這些人是如此想法,怪不得正史中記載漢獻帝劉協在逃出李漼郭汜的挾持之后一路跌跌撞撞回到洛陽,卻沒有一個諸侯愿意站出來收留于他,竟然都是抱著這種思想。連他這樣一個弘農王諸侯都不愿收留,更何況一個天子?
“可那諸侯之中未必沒有智慧之士,你可知‘挾天子以令諸侯’?若是袁紹真的愿意接納,那倒是有些難辦了。”劉辨沉吟道。
蔡文姬望著劉辨噗嗤一笑:“公子你現在不是漢少帝而是弘農王,親王只有名銜而并無實權,那袁紹挾你又能令誰?”
劉辨點了點頭,心中已有計較。
第二天一早他便寫出親筆書信,令關上軍士以強弓射入諸侯大營之中,此時,這封以絲質寫成的書信正靜靜躺在袁紹的面前書桌上,在他身邊一位年方四十有余的中年文士白袍長須正俯身觀察書信,遠遠望去,倒是有些仙風道骨的感覺。
“子遠,這封書信的來者自稱漢弘農王劉辨,言此時正在關上,要入駐我軍,依你所見,是真是假?”袁紹以手拂過額下虬髯,面有疑色問道。他面前此人,正是他生平最為信任倚重的四大謀士之一的許攸。此人當初曾與曹操、袁紹同為大將軍何進賞識,后何進死而隨袁紹離開洛陽,成為袁紹的帳下謀士。
“啟稟主公,以攸所見,此信屬實,確為弘農王殿下所寫。”許攸稍作研究,便給出結論。
“哦?你從何得知?弘農王不是被董賊鳩殺于宮中,如何能在這汜水關上?”
“不知主公是否記得曹操曹孟德所出示的那封討賊文書?”許攸跺開步子,侃侃而談:“那封文書是以前少帝——就是現弘農王的名義書寫,言及董賊各項罪狀,號令天下人皆可以興兵討伐,正是這一封文書,匯集了我等十八路諸侯于此。當初各路諸侯查看文書之際一致認為曹孟德以矯詔興兵,眼下看來,他所持的那封討賊文書正是弘農王所寫,想必弘農王因為某種緣故在鳩殺之時并沒有死去。”
聽得許攸這么一分析,袁紹不由點了點頭,深以為然:“那依著子遠的意思,我當如何是好?是迎接弘農王呢,還是不迎?”
“主公若只是想召集諸侯討伐董卓,當迎接弘農王殿下,共同議事;弘農王身為前漢帝,又是被董賊鳩殺,一旦現身我大營,那主公便占了‘理’字;若是主公想要在討伐董卓之后割據天下,自霸一方,那必然不可相迎,試問到時候軍中城中,主公大還是弘農王大?許攸言盡于此,主公當自作定奪。”
袁紹點了點頭,揮手令許攸下去,他生性多疑,如何會聽從一個謀士的意見?隨后卻是傳來別駕田豐,將這事情重說一次,讓田豐出主意。
田豐一聽直呼不可,眼下諸侯群心本就不一,如果再加上個弘農王,袁紹這盟主未必能穩坐。而信中既然說董卓將派兵前往虎牢關,不如直接召集各路諸侯攻打虎牢關,放棄這汜水關,省的久攻不下不說,還有個弘農王絆手絆腳的。
袁紹聽得田豐一言,心中大喜,連忙即刻召集十八路諸侯,言汜水關堅固難攻,不如取道虎牢。他是盟主,諸侯自然以他為尊,于是二十萬大軍即刻起拔揮軍,轉而攻打虎牢關。
就在關下諸侯人馬涌動,撤營拔寨的當頭,汜水關中兩匹快馬已經帶著劉辨命李肅寫下的軍情飛奔向洛陽報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