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雙縫實驗】
周五早自習剛結束,教室里還飄著昨晚板書的粉筆灰,空氣中混著沒睡醒的沉默。
石老師踩著上課鈴走進來,黑眼圈明顯,手里抱著一沓資料,“咚”地擱在講臺上。
粉筆灰隨之騰起,像被輕輕敲醒的一團霧。
“這次班級板報的任務——”
她的聲音穿破寂靜,如一把鈍刀劃開結了冰的水面。
“張芳、王昭、喬伊,還有馬星遙,你們四個負責。”
教室一下熱了。
“組合炸裂?!?/p>
“這下有好戲了?!?/p>
喬伊的自動鉛筆“啪”地滾落到地上。她剛彎腰去撿,就聽見后排竊笑不斷。
石老師拍了拍講臺,語氣平淡卻不容置疑:
“最近你們的名字太頻繁出現在我的耳邊。既然這么出風頭,就做點正事吧?!?/p>
喬伊下意識看向后排,陳樹低頭轉著他的舊鋼筆,筆帽上的裂痕在光下反著亮。
她忽然站起:“老師,能不能加一個人?”
“陳樹……他很有想法?!?/p>
教室頓時安靜了一秒。
石老師看了陳樹一眼,語氣隨意:“行,加上他?!?/p>
她轉身走出教室,白粉筆灰從講臺邊緩緩飄落,像一場靜悄悄的開場雪。
課間操時·教學樓側廊
陽光透過梧桐葉的縫隙,在墻上投下跳躍的光斑。
陳樹靠著墻,一邊轉著鋼筆一邊問:“你干嘛選我?”
喬伊盯著地上的光影:“因為你從不說違心的話?!?/p>
陳樹笑了下:“你這是把我架火上了?!?/p>
他頓了頓,收起笑:“你確定要攪這攤渾水?”
喬伊沒來得及回答,上課鈴響了。走廊那頭,王昭正在窗邊輕敲窗框,節奏均勻,像在思考。
【放學后·板報工作小組】
落日從西窗斜照進來,五人圍坐在教室后排,桌上攤著剪刀、彩紙、幾支快沒墨的馬克筆。
黑板上寫著板報主題:“青春是一場雙縫實驗?!?/p>
空氣中彌漫著漿糊和紙張混合的味道。
馬星遙率先開口:“所以,我們到底是粒子,還是波?”
大家停了手。
張芳推了推眼鏡,平靜道:“得看是誰在看你?!?/p>
說完低頭繼續對折白紙,動作一絲不茍。
王昭輕笑一聲,從包里拿出一盒全新的彩粉筆,“我覺得我們是都會?!?/p>
她撕開包裝,“嘶啦”一聲,像拉開了什么界線。
陳樹把鋼筆啪地一拍,打斷這份“哲學氣氛”:
“我看這題目就是個坑。”
墨水滲進紙面,暈出一團深藍。
“青春不是粒子也不是波,是那個觀察者效應本身——誰看你,你就變成什么?!?/p>
喬伊低頭盯著沉降的粉筆灰,忽然明白石老師為什么把他們分在一起。
這是一次“被迫共處”,也是一次無聲實驗。
每個人,既是參與者,也是被注視的人。
她拿起剪刀,紙邊在陽光下反光。
“開始吧?!?/p>
玻璃窗上映出天邊橘紅的霞光,光暈灑在她面前那句黑板字上:
“青春是一場雙縫實驗?!?/p>
喬伊咬著筆桿,盯著那幾個字發呆。筆帽上的小牙印像一段沒說完的日記。
她輕聲重復:“雙縫實驗是指……”
話沒說完,王昭忽然“啪”地把彩筆拍在桌上。
她嘴角帶笑,語氣卻偏冷:“不是你最懂這種理論嗎?”
那笑意像裹著糖的針——漂亮,卻戳得準。
喬伊指背出汗,抓筆的手指在微微抖。
張芳這時開口:“確實可以用作比喻?!?/p>
“每個選擇,都會在別人心里留下干涉圖樣。”
她沒抬頭,只是低頭寫字,依然是一板一眼的工整字體。
馬星遙一邊畫草圖,一邊慢慢說:“你看起來好像只走了一條路,但另一條縫里,其實也有你的痕跡?!?/p>
陳樹合上筆記本,金屬搭扣“咔噠”一聲響。
“說白了,有人永遠在舞臺正中,有人只配在角落看?!?/p>
這話一出,空氣頓了頓。
風吹進窗縫,梧桐葉在玻璃上“刷刷”響。
喬伊沒有接話,她只是抬頭看著黑板——那幾個字還在,像一道從未真正解開的題。
王昭微微側頭,看向喬伊。
陽光落在她睫毛上,像微微跳動的光線。
她的語氣依舊溫和,像摻了點蜂蜜的溫水。但眼神卻冷得像早秋的第一場霜。
“喬同學怎么看?”
喬伊指尖的筆桿又多出一道牙印。
她抬頭,聲音不急,卻很穩:
“青春,就像雙縫實驗?!?/p>
“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正在穿過哪條縫,但每一個選擇,都會留下痕跡?!?/p>
那一刻,陽光剛好照亮她的側臉。
馬星遙停下手中的筆,看著她,眼神一如既往安靜,但隱隱多了一絲專注。
張芳的筆尖微微一頓,紙上洇出一點墨痕。她輕輕“嗯”了一聲,沒抬頭,卻把下一筆寫得更輕了些。
王昭笑了一下,聲音清脆:
“真溫柔啊,喬同學?!?/p>
她手指掃過彩紙邊緣,眼睛沒有移開。
“連解釋都這么……文藝?!?/p>
夕陽西斜,教室的光暗了一層。老舊吊燈“嗡”地亮起,發出細細的電流聲。
張芳拿起黑色馬克筆,率先寫下板報標題:“青春是一場雙縫實驗。”
她手腕穩,筆畫干脆,像在寫一種無需解釋的結論。
王昭邊剪紙邊說:“也太枯燥了吧?我們又不是在寫期中物理卷。”
張芳沒抬頭,只簡單回了一句:“這是物理競賽專欄。”
氣氛有點僵。
陳樹拿圓規點著桌面:“二位要不……給別人也留點發揮空間?”
喬伊看向馬星遙,他還在一筆筆描寫板報標題,眉頭微皺,像解一道卡住的題。
她忽然開口,聲音比剛才更清亮:
“不如分兩欄?!?/p>
她指了指黑板中央:“左邊寫物理解釋,右邊寫文藝感受,中間畫干涉條紋?!?/p>
張芳的筆停在紙上。
王昭的剪刀停在空中。
教室里只剩吊燈輕輕的嗡鳴聲。
喬伊又補了一句:“理性和感性,本來就是青春的一部分?!?/p>
王昭“咔噠”一聲落下剪刀,裁出一片紙雪花。
“有意思?!?/p>
她唇角微揚,語氣帶著認可,眼神卻依舊深不見底。
張芳在標題下方劃出一條橫線,干凈利落,像是為兩種表達方式劃出的界限。
陳樹笑出聲,圓規在他指尖畫了個半圓:“行,就按喬伊說的。”
馬星遙終于抬頭,目光落到喬伊身上。他沒有說什么,只是輕輕點頭,眼里的那點微光,比往常柔和些。
教室恢復了輕微的剪紙聲和筆劃聲。
那一刻,誰都沒有再提誰對誰錯。
板報最終完成。
“青春是一場雙縫實驗”這幾個字,在黑板綠底上泛著柔和的白光。
喬伊站在教室后排,望著這塊凝聚了五個性格迥異學生的作品,指尖輕輕拽著校服袖口的線頭,心緒有些翻涌。
左側,是張芳的物理分析區——公式排列得整整齊齊,冷靜清晰。
右側,是王昭主導的文藝延展區——字跡靈動,配圖精致,像春天里翻飛的剪紙。
正中間,是喬伊不太整齊的手寫字:
“青春里每一次選擇,
都可能疊加成生命的軌跡?!?/p>
她剛站定,教室門口傳來腳步聲。
校長劉杰停在門口,還是那套深色風衣,還是那只打磨得發亮的公文包。
他站著不動,看著黑板,足足十幾秒。
全班翻書的聲音慢慢停了下來。
連空氣也仿佛跟著暫停。
喬伊聽見自己的心跳。
她瞥見:
張芳輕輕挺直了后背,筆仍在指間轉著;
王昭睫毛輕動,像某種羽毛輕輕晃了一下;
馬星遙的筆停在紙上,那道還沒解完的公式中途斷成折線。
“有意思。”
校長終于開口,聲音低而溫和,卻像敲在教室的每一面墻上。
他推了推眼鏡,鏡片的光正好落在喬伊那句手寫文字上。
空氣靜了一拍。
目光悄悄聚焦過來。
苗雨轉筆的動作停了;
連最后排一直趴桌的黃飛也抬起了頭。
王昭輕輕合上《飛鳥集》,書頁合攏的聲音清脆,像一場不動聲色的落幕。
【青春·干涉圖樣】
喬伊望著黑板報,嘴角的笑意淡了幾分,眼底劃過一絲微妙的情緒——復雜,難以分辨。
講臺前,石老師的聲音響起:
“喬伊,要不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創作思路?”
喬伊指尖一緊,掐進掌心。
她站起來,椅子與地面的摩擦發出一聲刺耳的響動。
教室后排,馬星遙抬頭看她,眼神像聚光燈,一點點掃過她臉上的每一絲表情。
“……雙縫實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
她剛開口時聲音微顫,幾秒后卻變得清晰有力:
“觀察行為本身,會影響實驗結果?!?/p>
她掃了一圈教室,語速不快,但句句扎實:
“就像青春里的每一個決定——它不僅影響我們自己,也影響著我們身邊的人?!?/p>
她頓了頓,輕輕補上一句:
“我們以為自己是獨立的粒子,
其實早就在彼此的軌跡里?!?/p>
教室安靜下來,連窗外的風都好像停了一下。
石老師笑了,眼角的皺紋緩緩舒展開:
“說得好?!?/p>
她轉頭看向站在門口的劉校長:“剛才劉校長說,這可能是近幾年最有深度的一期板報。”
那一刻,喬伊感覺胸口松了一口氣。
她不是被臨時推上臺的“變量”,她是這個班的一部分,是這個故事的參與者。
下課鈴響起,沒人急著離開。
學生們三三兩兩圍到黑板前,有人在拍照,有人在討論,聲音不大,卻熱熱鬧鬧。
喬伊站在教室中排,望過去,看到窗邊的陳樹靠著墻,指間轉著那支掉漆的鋼筆,嘴角掛著一點點笑意——像是在看一顆小行星慢慢歸位。
“沒想到你物理這么好?!?/p>
一個溫柔的聲音從側邊傳來。
喬伊轉頭,是物理課代表,那個一向話不多的女孩。
她笑著補了一句:“那個‘觀察者效應’的比喻,很有意思?!?/p>
喬伊正想說點什么,王昭從她身邊走過。
香氣若有若無。
王昭的目光在她臉上停了一秒,然后輕輕點頭。
沒有一句多余的話,但這個動作,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分量。
張芳收書包的動作也比平時慢了些。
經過喬伊身邊時,她忽然停住了:
“周三物理競賽輔導,你要不要一起來?”
語氣還是她慣常的平穩,但鏡片后的眼神,多了一點不常有的東西——
可能是認可,可能是邀請,或者只是一種“你已經被接受”的訊號。
教室外的風吹動梧桐葉,陽光像一層橘色薄膜鋪在整間教室上。
喬伊抬頭,看著板報。
那一行自己寫下的字,在光里顯得格外清晰:
“青春里每一次選擇,
都會疊加成生命的軌跡。”
那一刻,她終于理解了那句量子理論的含義:
她既是參與者,也是被影響的人;既是粒子,也是波。
她已經在這段青春的“干涉圖樣”里,留下了自己的線條。
身后,有個不太熟的女生小聲說:“你今天講得真好。”
喬伊沒回頭,但耳根有些發熱,像是突然被點了一盞小燈。
這一次,班里的目光不再像之前那樣審視。
更多的是好奇,是關注,甚至,是認可。
“有人味兒?!笔蠋熀鋈粊砹司淇偨Y。
不高的語調,卻像一顆石子扔進水面,泛出一圈圈輕柔的共鳴。
張芳的筆在手中一頓,墨水在紙上暈出一點點藍。
她抬起頭,隔著幾排課桌,看向喬伊。
那眼神安靜而認真,就像地質學家在發現一塊未歸檔的晶石。
王昭的手指在桌面輕敲的節奏,比平時慢了一拍。
她側過臉,那種審視的神情變成了另一種——重新估量,也許,還有些意外。
“喬伊,行啊。”
陳樹的聲音從后排飄過來。
他還在轉著那支老鋼筆,筆帽上的裂痕在夕陽下微微發亮。
“這下,全班都記住你了。”
語氣里還有點痞,可眼神柔了。
靠窗的馬星遙在草稿紙上寫著字。
陽光透過梧桐樹影落在他桌上,他輕輕用手抹去一點橡皮屑。
剛剛擦掉的那道公式被換成一行整齊的新公式:
I=I?+I?+2√(I?I?)cosδ
——光的干涉公式。
他在那個希臘字母δ上頓了頓,像是突然間明白了那個他之前解不出來的問題。
講臺上,石老師重新舉起粉筆,在黑板上講著今天的例題。
粉筆劃過黑板的聲音,這次聽上去沒那么刺耳了。
像某種熟悉的節奏,輕輕把這一天落進了某種節拍里。
喬伊感覺自己的心跳終于回到了正常速度。
指尖還有點顫抖,但那不是害怕。
是被看見、被認可后的——釋放。
窗外天色漸暗,樹影落在她桌上,就像一張反復寫改的草稿紙。
她看著那面板報——
張芳的公式像鋼軌,精確;
王昭的書法像旋律,流暢;
而她的字跡,不夠規整,卻帶著呼吸感。
她忽然明白,哪怕是最微弱的光,只要頻率對了,也能在別人的世界里產生干涉。
鈴聲再次響起。
王昭從她身邊經過,梔子花的香味替代了她平常的香水。
她輕聲說:
“干得漂亮,喬同學。”
語氣輕,像風。但那個“喬”字——叫得清清楚楚。
不再是“喬同學”,而是喬伊。
走廊上,張芳抱著一疊作業本從對面走來,步子一如既往穩定。
走過她身邊時,輕輕點了點頭。
那個動作,干脆、克制,卻像一塊沉睡的晶石終于折出了光。
秋風吹落一片梧桐葉。
陽光從云縫灑下,斜斜地在地上畫出一道明亮的光帶。
喬伊走進那道光里,忽然意識到:
她一直在尋找的,不是“歸來”。
而是——“被定位”。
就像一束光,終于穿過了縫隙,
在這個原本陌生的地方,留下了她的第一道軌跡。
————————————————————————————————
【2045年·喬伊訪談·光與粒子】
我翻看著當年高170班那期板報的照片,忍不住笑問喬伊:
“你當初為什么非要在‘青春’這主題后面加個‘雙縫干涉’?不怕別人看不懂?”
喬伊沒急著回答,反而問我一句:
“你覺得你自己是光,還是粒子?”
我想了想,回答:“我應該是光吧,比較自由那種。”
她忽然笑出聲來,眼睛里閃著一點調皮的光。
“可在有些人眼里,你是粒子?!?/p>
“或者說——在不同的人眼里,你是不同的狀態。”
她停頓了一下,認真地看著我,說:
“你有沒有想過,這就是青春的真相?”
“你以為自己很穩定,但其實你是誰,取決于誰在看你。”
“一個眼神、一次誤會、一次鼓掌,都可能讓你‘坍縮’成某種別人眼中的你。”
我沉默了。
她繼續說,語氣輕,卻像在慢慢把一扇門推開:
“我們那時候啊,天天以為是考試決定命運,后來才知道——是彼此留下的‘觀察’,決定了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p>
我問她:“那如果當時你們沒做那期板報呢?”
喬伊看向窗外,像是重新走進了那間老教室。
“那我們就永遠是各走各的軌道?!?/p>
“我還是‘轉學生’,張芳還是‘學霸’,王昭是‘?;ā悩涫恰夹g流’,馬星遙是‘冷淡物理天才’……大家都有標簽,但彼此之間沒有交集?!?/p>
她頓了頓,聲音低了些:
“但因為那一次,我們不得不一起寫字、畫圖、爭論、推公式、選顏色……”
“我們開始彼此觀察,也開始影響。”
“那才是真正的‘干涉’?!?/p>
我點點頭,忽然想起她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沒有人觀測,那個青春會是什么狀態?”
她回頭笑了,眼角的細紋像一朵還未散開的浪花。
“就像沒人打開的薛定諤的盒子?!?/p>
“它是安靜的、封閉的、不確定的?!?/p>
“可一旦你講出來、回頭看、彼此確認——那一段青春,就真的‘存在’過。”
我輕聲重復:“講出來,才存在?!?/p>
她點頭。
“我們做那期板報的時候,也許并不知道那是一次青春的節點?!?/p>
“但現在回頭看,那不就是我們五個人,
第一次真正進入彼此人生的實驗室嗎?”
我看著她的眼神忽然有點熱。
有時候,一段青春不是因為有多轟轟烈烈,而是因為它被人記住、被人講出來、被人承認。
喬伊合上那本陳舊的相冊,輕輕說:
“哪怕只有一次干涉,只要光真的穿過了縫隙——它就留下了痕跡。”
【2045·喬伊訪談·小說和時代】
我望著手里的稿紙,還是忍不住嘀咕了句:
“可是我們這是寫小說,不是講哲理啊,喬教授?!?/p>
喬伊沒馬上回應,只是微微一笑。
她今天穿得很簡單,灰色針織衫,短發略帶點自然卷,像誰剛從圖書館拎了幾本厚書回來。
“那你知道,”她語氣帶著點調侃,“2045年大家都在看什么樣的小說嗎?”
我挑眉看她:“什么樣的?”
她隨手拿起茶幾上的終端屏,點了幾下給我看——果不其然,界面上都是一些我根本沒法一眼看懂的東西:
全息沉浸式閱讀界面、立體分支式劇情、AI協作互動劇本、情緒同步器、身份代入模擬……
“現在的小說早就不是紙上故事了?!彼f,“它是體驗。是一次情緒遷移,一次系統級投射。”
我嘖了一聲:“這還是小說嗎?”
她笑了:“是啊。但它更像‘事件’?!?/p>
“一個人進入故事,不再是翻頁,而是打開一個環境,然后‘生活一段’,再退出。”
我看著她,忽然有些感慨:“還真是”
她緩緩說道:“有些東西你越寫得快,它越沒分量;可有些東西,你寫得慢,讀者反而會停下來——不是因為他們耐心多,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被認真對待’的情感。”
“就像我們當年做板報。”
“當年誰在意‘干涉圖樣’?可等你講清楚了,大家都記住了?!?/p>
我點點頭,忽然覺得心里那個糾結的結松了不少。
“那你說——我繼續這么寫,是對的?”
喬伊把茶杯往前推了推,聲音低下來:
“你看到了明天,也還記得昨天?!?/p>
“你不就是——走在前面的嗎?”
我望著她,忽然就笑了。
“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