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重回高考當狀元

(15)周日補課——當年我們以為很苦的日子,如今回頭一看,全是溫柔

周日,天氣轉涼,校園像被一層灰色濾鏡罩住,連風都帶著收束感。

張芳、馬星遙、王昭三人被安排負責“學困生小組”補課。名義上是學習扶助,實則是一種靜悄悄的觀察和重組。而喬伊,被列入“重點輔導”。

張芳一如既往地準時,抱著整理好的資料走進自習室。她的動作干脆,神情平穩,一如那臺從不跳頻的老收音機。她翻開講義,坐在第一排,抬頭道:“開始吧。先講錯題分析。”

聲音不高,但清晰有力,自習室頓時安靜下來,只剩風吹動窗簾“嗤嗤”的響。

王昭稍晚進門,風衣還掛著肩,隨意地抱著筆記本,在喬伊身邊坐下。

她低聲道:“這場面……像地方法院簡易聽證。”

陳樹沒理她,視線不動。他不是來聽課的。他是來看喬伊的。

喬伊靠在椅背上,指尖轉著一支紅筆,神情松散卻并不心不在焉。她原本不打算來,但班主任一句“必須參加”讓她明白——有些事,避不開。

她低頭看著攤開的試卷,眼前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像如某種低頻震動,在紙上流動。但她的思緒卻還卡在影廳那串被插播的信號里:“Ω啟動失敗,目標受體狀態不明。”

補課過了一小時,自習室的燈光趨穩,天色卻暗得更快。

張芳講到一道電場綜合題,正在圖上畫輔助線時,喬伊忽然開口:“這像量子糾纏。”

張芳手中的筆頓了一下:“你說什么?”

喬伊輕輕一笑,像意識到自己說多了,又像不想回收:“兩個粒子即使相隔很遠,狀態也會保持關聯。你這條線……很像糾纏態坍縮前的連接。”

張芳皺眉,語氣平靜:“這部分超綱了。高中物理不講糾纏、坍縮。”

她不是反駁,只是習慣守規矩。

喬伊點點頭,不再多說,轉身擦掉草稿紙上的一行公式。

可她沒想到,片刻后,旁邊傳來一個低沉卻篤定的聲音:“你說得沒錯。”

是馬星遙。

他沒抬頭,仍在翻習題冊,但語氣如他一貫的風格——冷靜、準確。

“量子糾纏是非局域關聯,你說的‘對稱連接’,不是物理路徑,而是觀測觸發的狀態關聯。”

他說著抬頭看了她一眼,眼神沉靜卻不回避:“這條線,不只是輔助線,是一次坍縮。”

張芳沒有打斷,眉頭略松,仿佛也在重新審視這道題。

喬伊有些意外:“你對這方面也感興趣?”

“看過你的筆記。”馬星遙點頭,“練習冊后幾頁空白頁上,你推了個簡化的薛定諤方程。公式結構對的,思路也清晰。”

喬伊一愣。

那是她隨手寫下的。她以為沒人會注意,更沒人會看得懂。

這時,陳樹也開了口,語氣輕松帶點調侃:“行啊馬星遙,平時惜字如金,說起這些倒挺能聊。”

王昭坐在旁邊,一邊轉著筆,一邊慢悠悠地笑:“你們是要成立‘課外科研小組’了?”

沒人接話。

喬伊低頭笑了下,聲音不大,但柔軟:“原來……這里也有人聽得懂這些話。”

她沒細說,但馬星遙像聽懂了。

“有些信號,只要頻率對了,就不需要解釋。”他說。

那句話像一把鑰匙,轉開了喬伊心里某個總是上鎖的角落。

張芳沒出聲,卻悄悄放下手中的筆。

窗外天色漸暗,燈光映在玻璃上,四人的倒影靜靜交匯在一起,仿佛被某種看不見的頻率牽引,悄然同步。

那一刻,自習室安靜得像一臺剛剛調好頻道的老收音機——

沒有干擾,只有信號清晰入耳。

那一刻,四人坐在補課桌前,寫題、畫圖,偶爾交匯視線。不為分數,也不全為真相。只是幾組頻率不約而同地對上了調,在這個安靜的周日下午,彼此照了個面。

也許,是一場不動聲色的共振的開始。

王昭看起來沒參與剛才的“量子糾纏”話題,但她的視線,始終沒有離開喬伊。

尤其是那句“不需要解釋”,像一道細微的電流劃過,讓她生出一種難以言說的不適感——喬伊仿佛早已切入了另一個頻道,一個只有極少數人能進入的世界。

她咬了咬筆帽,忽然開口,打破了短暫的靜默:“你物理這么‘穿越’,那英語呢?”

喬伊一愣,笑了:“還行吧。”

“來。”王昭拉過她的英語卷,翻到完形填空那頁,指著一道題,“C還是D?”

喬伊掃了一眼,脫口而出:“C。though引導讓步從句,但主句語義要取反。”

王昭挑眉:“不錯啊,不像文綜的。”

她語氣輕松,嘴角帶笑,手指卻穩穩地劃著卷面。

“不過這題,讓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

喬伊眼睛一下亮了:“‘Hopeisagoodthing,maybethebestofthings.’”

王昭笑出了聲:“‘Andnogoodthingeverdies.’對吧?”

喬伊點頭:“這句不能翻成‘希望是美好的東西’,太硬。得翻成——‘希望是件好事,也許是最好的事。’是靠近生活呼吸的那種溫柔。”

王昭盯著她,忽然覺得這個女孩——并不“新”,也不“透明”。她就像一張寫滿內容的舊打孔卡,外表安靜,內里正在高速運算。

“你是不是還看過《心靈捕手》?”她繼續試探。

喬伊輕聲笑:“‘It’snotyourfault.’那段,我氣到差點砸電視,太真實了。”

王昭也點頭:“《美麗心靈》呢?”

喬伊:“‘Ineedtobelievethatsomethingextraordinaryispossible.’”

王昭看了她一眼:“你身上就有那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氣質。”

喬伊沒說話,只是輕輕笑了下。

那笑像一盞暗處的指示燈,沒人注意它亮著,但它一直都在。

這時陳樹含著烤紅薯,含糊地插話:“你倆別聊奧斯卡了,我磁帶版《泰坦尼克號》還卡在杰克快沉的時候呢。”

王昭一轉頭:“你不是用復讀機聽的嗎?”

陳樹聳聳肩:“剪輯過的,杰克永遠活不到第二盤。”

幾人都笑了,張芳抬頭看了他們一眼,沒說話,只是繼續做批注,像是默許了這場“越界”的補課。

笑聲落定后,王昭忽然問:“你之前在哪上的學?”

喬伊頓了頓,握筆的手指收緊,語氣平靜:“……很遠的地方。”

“遠到哪種程度?”

喬伊嘴角輕揚:“遠到——得靠一場電影回得來。”

王昭愣住。她看著眼前這個安靜又奇特的女孩,忽然不知道該再問什么。

最后,她翻開喬伊的英語卷子,手指點著一道題:“行,遠方來的變量小姐,我們繼續——這道‘作者態度’你也錯了。”

喬伊點頭:“我確實不太擅長猜別人的心。”

“正好。”王昭在卷邊畫了個紅圈,“我來教你用套路揣摩作者的心思。你呢,就教我怎么用不屬于這個年代的方式,看懂這個世界。”

兩人相視而笑。

那笑容,在昏黃的自習室燈光下,橫跨試題與電影,語法與生活,仿佛一次微妙的量子躍遷。

補課還在繼續。但她們,已經不在原題里了。

馬星遙本不打算多說。可喬伊隨口提到“量子糾纏”,又精準地引用電影臺詞,對語法細節的敏感,也讓他刮目相看。

這個轉學生——明顯不只是“轉”過來這么簡單。

他翻開練習冊,語氣裝作隨意,實際上藏不住一絲刻意:“你剛才說的‘對稱態’,讓我想起一道題。”

喬伊掃了一眼那頁,是一道復雜的電場題。她幾乎沒猶豫就說:“你指這兩個帶正電粒子構成鏡像關系?”

“對。狀態是對稱的,但位置是分離的。就像你說的那種‘隱形聯系’。”馬星遙點點頭,語氣難得帶了點輕快。

他正想繼續,陳樹卻突然插了進來,拿著本化學卷,吊兒郎當地開口:“星遙大神,我這兒有道題卡住了,救命。”

馬星遙挑了下眉,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插話”并不純粹。但他也沒戳破,淡淡回了句:“你什么時候開始主動求助了?”

“我一直是主動型選手。”陳樹理直氣壯,把卷子推過來,“別廢話,快講。”

馬星遙掃了一眼,是道有機反應題。他講得簡明:“這道題考的是反應順序。先加水,再轉化為醇,你順序弄反了。”

陳樹點頭:“哦,明白了。相當于——先洗澡再換衣服。邏輯清晰。”

馬星遙忍不住笑:“你可別再把‘加水’想成洗頭水。”

兩人的調侃來得自然,像是互相斗嘴多年。喬伊聽著,不由得笑了一下。

她忽然想起,2021年某次校外課上,一個穿格子襯衫的男生舉手發言時說:“所以這個反應也可以理解為,先裝水,再泡茶。”

當時她在講臺下聽著,還暗笑了一句:這人講化學像在講段子。

現在,眼前的場景重疊了。一個認真講,一個插科打諢——調調幾乎一模一樣。

“下一題。”馬星遙翻頁,繼續,“你要再錯,就不是化學問題,是認知誤區。”

陳樹哼了一聲:“你別拐彎說我不如喬伊。”

馬星遙沒接話,反而側頭看向喬伊:“這題你也看看,應該難不倒你。”

喬伊接過題冊,輕輕點頭。她沒有說,這種題她在另一個時空里做過無數遍。而現在,坐在這間老舊自習室里,聽著熟悉又陌生的語氣、玩笑和公式,她忽然有一種微妙的錯覺:

像是從未離開過這里。

她低頭作答,唇角不自覺揚起一個小弧度。也許她逃不出這個世界,但至少——現在,有人聽懂了她的語言。

馬星遙繼續講題,語速穩如一貫:“這題的關鍵也是‘順序’。反應的邏輯,不在于你看懂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不是在對的時間點引發對的變化。”

話音剛落,王昭“啪”地放下筆,手指敲了兩下桌面,語氣不緊不慢:“那可不一定。現實里,很多事都不講順序。”

她眼睛沒動,語調平淡,卻分明帶著火藥味。

“不是所有人際關系都像反應鏈,一步步來。有時候就是——跳反應。”

她說完,眼神直直落向喬伊,像是一道看不見的雷達,想從她身上掃描出什么信號。

喬伊察覺了,但沒回望。只是輕輕一笑,像是早就熟悉這種“旁敲側擊”的語言。

那笑,不回擊,也不退讓,就像一塊收不到干擾的小天線,照常工作。

自習室燈光溫吞地亮著,風從窗縫灌進來,吹動窗簾、試卷,也吹亂了幾個人心里那些被藏得好好的“順序”。

陳樹原本懶懶靠在椅背上,聽到王昭那句“有時候后來的才決定一切”,神色微動。他忽然坐直了,語氣帶著玩笑式的諷刺:“說得對啊。誰規定一定是A先動才輪到B?有時候明明是B先有動靜,才逼得A開始反應。”

說著,他故意把手肘搭上馬星遙的練習冊,正好擋住他要翻頁的動作。

馬星遙挑了挑眉:“你這算干擾反應了吧?”

“那得看你是不是個穩定體系。”陳樹一笑,把題冊一把拽了過去,“行了,大神,幫我看看這題,別老讓喬伊搶你風頭。”

他的語氣是調侃,動作卻帶著刻意的“切斷”。

喬伊靜靜看著,眼底沒露出意外,只有一絲淡淡的了然。——原來,你也開始“防我”了。

王昭這時輕笑一聲,像終于撿回了節奏。她交疊雙腿,斜倚在椅背上,語氣輕飄飄:“我可不信什么‘優先級’。現實里,往往是后來者,打亂了整個體系。”

她目光轉向喬伊:“就像突然轉進班的一種新變量——它影響的不只是鄰近,也可能重構整個反應路徑。”

喬伊沒接話,只是用紅筆圈了一道錯題,然后語氣淡淡地回了句:“但也得這變量有‘活性’才行。沒活性的,投再多也不起反應。”

空氣像被攪動了一下,安靜中帶出一絲微妙的不和諧。

王昭挑眉:“那你覺得,你算‘活性的’?”

喬伊合上筆蓋,轉頭看向她:“我只是被投進來的,不一定活躍,也不一定穩定。你想讓我反應,看你溫度夠不夠。”

這句話說得不急不緩,卻像是一種軟刀子,鋒利藏在字里行間。

馬星遙放下筆,平靜開口:“化學反應,除了外部條件,也看濃度、環境和接觸面。但最終能不能生成沉淀,沒人能完全控制。”

他說這話時,沒看喬伊,也沒看王昭,而是——故意盯著陳樹。

陳樹咧嘴一笑,眉毛一挑:“所以濃度不夠的,只能當背景液咯?”

沒人接話。

試卷還在寫,筆還在動,氣氛卻已悄然變了味。

表面上是推理與刷題,背地里早成了一場隱性的化學試驗。每個人都在彼此測試——誰是引發反應的核心,誰是靜默的催化劑,誰又是無聲的底物。

喬伊捏緊了筆。她知道,這不僅是一次補課,更是一次無聲的“角色分配”——而她,不知不覺間成了反應中心。

但她不退,也不想退。

“下一題吧。”她低聲說。

“好啊——繼續做題。”王昭笑著應聲。

馬星遙重新翻頁,語氣平穩如常。陳樹卻慢慢把卷子推向桌角,眼神里少了笑,多了幾分防備。

教室燈光閃了一下,像某人悄悄調低了電壓。紙張翻動聲繼續,誰也沒看誰,卻又全都盯著誰。

這不再是單純的補課。這是一場多軌反應的試驗,催化劑已被投入,終態未定。

就在這時,張芳講完右側同學的電磁感應題,合上筆記本,筆帽“咔噠”一聲蓋上,干凈利落。

她剛想起身去倒水,卻察覺左側桌子的氣場不對勁。

她掃了一眼——馬星遙、陳樹、王昭、喬伊。

四人坐在一桌,動作正常,筆都在寫。但卷面上的筆壓太重,演算紙空了半張,紅筆圈選帶著明顯情緒。

她終于沒忍住,聲音不大,卻像一滴清水落進熱鍋:“你們的世界……都這么復雜?”

四人手里的筆幾乎同時一頓。

張芳看了他們一眼,語氣平平,卻句句扎心:“邏輯再繞,反應再熱,化學式畫得再浪漫——到頭來,期中考試還是兩張卷子。”

她站起身,輕輕把茶杯端起,淡淡補了句:

“一考場,兩張桌,一堵墻。誰坐哪兒,不是看反應速度,是看成績。”

說完,她自顧自地走到講臺那頭倒水。

背影干凈、克制,不帶一絲情緒。

張芳放下水杯,眼神一掃眾人,語氣不急,卻句句帶鋒:

“王昭,你不是外語協會的嗎?上次英語不過才全級第三。”

她看向陳樹:“你調頻調得再準,化學最后一題寫了半頁,反應熱還是算錯了。”

又轉頭望向馬星遙:“你物理是頂尖沒錯,但你知道嗎?‘第一’只有一個。第二名,就叫‘別人家的孩子’。”

最后,她停在喬伊身上:“你是轉學生,我知道你不差。但如果你總覺得自己‘好像不屬于這里’,你永遠也進不了前十。”

她聲音不大,沒有刻意咄咄逼人,甚至平靜得像課堂講題。可每個字都像算式的結論,簡明、準確、毫不留情。

“你們在這兒折騰什么復雜的情緒、眼神、語氣?補課就是補課,題做完了,分一出來,自然高下立見。”

她收住話頭,像下了一道結論:“考個第一,不就一了百了?”

空氣頓了兩秒。

陳樹拎著還沒吃完的紅薯,輕輕舉手:“芳姐,你贏了。我服。”

王昭咬著筆帽,翹起嘴角:“你這句‘一了百了’,說得還挺絕。”

馬星遙沒吭聲,低頭翻書,眼神卻有輕微一閃。

喬伊抬起頭,認真看了張芳幾秒,忽然問了一句:

“那如果這個‘第一’,根本不是你自己定的呢?”

張芳微愣:“什么意思?”

喬伊低頭翻了翻手邊卷子,語氣平靜,卻帶著一點探究的鋒:

“如果有人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經決定了你要坐在哪個考場、拿到哪張試卷,答多少分?”

“如果你努力的全部,只是別人系統里的變量?”

這一句,讓四人同時停了筆。

馬星遙抬起頭,目光像是在分析一個新問題。

張芳盯著喬伊幾秒,語氣沒變:“那我還是會把我能答的分拿到手。”

她輕輕合上紅筆,聲音平穩:“誰定的規則我不管。我只在規則里,爭到滿分。”

“第一名,不是為了自證,而是通行證。”

空氣像被按了靜音鍵,窗外的風吹過梧桐葉,沙沙響起。

沒人再說話了。

幾人各自低頭寫題,像又回到了普通的補課節奏里。可剛才那幾句,像一道劃開的公式,把幾人的世界觀清晰地切開了界。

張芳的世界,是結果導向、規則至上。第一名,是最強的答案。

而在喬伊、王昭、陳樹、甚至馬星遙心里,他們也許都隱約明白:有些問題,不在題面里,有些答案,不寫在標準卷上。

但題還得寫,考試也不會等人。

他們默契地回到卷紙之間,卻誰都知道——那場真正的大考,早已開始,只不過還沒發卷。

————————————————————————————————

【2045年·喬伊訪談·考試】

我問喬伊:“那段補課時光,說明了什么?”

她笑了笑,像是聽見了一個很久以前的回音。

“說明啊……說明每個人在青春里的‘解題方式’都不一樣。”

“張芳,是那種從一開始就知道目標的人。她寫題像修軌道,一寸不差,哪怕全班都在亂,她也能把每一道題當作唯一的秩序。”

“她對分數的態度,不是焦慮,而是一種對抗混亂的方式。”

“哪怕是現在,2045年都取消統考了,她還是堅持每季度自己做一次模擬卷,打分、建表格、分析錯因。”

我聽了有些意外:“都取消考試了,她還自己卷自己?”

喬伊點點頭:“嗯。她說這是她和自己說話的方式。”

“那王昭呢?”我問。

她歪頭想了想,語氣柔下來:

“王昭始終是那個擅長‘控制場面’的人。”

“在補課時,她嘴上嘻嘻哈哈,像不在意,其實她最怕的不是考不好,而是失去主導感——她要知道誰在場上,誰在臺詞里,誰出戲了。”

“但也因為這樣,她一直比我們都清醒。她看得懂別人的劇本,也敢在別人猶豫的時候先翻篇。”

喬伊頓了頓,笑了笑,“她沒考最后的博士,也沒人逼她考——2045年已經沒人用‘文憑’定義一個人了。”

我點點頭:“現在都是什么方式?”

喬伊靠在沙發里,緩緩開口:“現在,所有的課程都以‘時間線項目制’為核心。不是寫幾道題了,而是你能不能完成一項跨周期的任務。”

“比如研究一個系統漏洞、設計一個現實模擬器,或者……修復一段社區關系。”

“成績,變成了‘能不能完成你選的那條路’。”

我一時沉默,又問:“那馬星遙呢?”

她頓了幾秒,聲音里帶了點輕微的波紋:“他……還是那個會把一切建模的人。”

“當初補課那天,他說‘沉淀生成不是誰控制誰的問題’。我現在明白了,他說的不是化學,是人生。”

“他后來去參與設計了‘心智模擬導航’......”

“很多人說他冷,其實他只是習慣了先觀察、再靠近。他信‘合理’,但也信‘變量’。”

我忍不住笑了:“那陳樹呢?他是我最好奇的。”

喬伊也笑,眼神緩了一下:

“陳樹啊……他還是那個愛聽聲音、拆機器、嘴上沒正經,其實比誰都用心的人。”

“但他后來走科研路線了.....”

我看著她,忽然問:“所以你們都變了?”

喬伊搖頭,很輕地笑了笑:

“不是變了,是……我們終于不用再用考試,證明我們是誰。”

喬伊聽我問完,沒急著答,先拿起桌邊那杯已經冷了的茶,輕輕抿了一口。她眼里有點笑,但不是嘲諷那種笑,而像是——一個從未來回來看的人,對“當年我們以為世界很復雜”的那種溫柔理解。

“2045年啊……怎么選拔人才、分配崗位?”

她頓了頓,放下杯子,語氣像講一道已經算通了的題:“簡單說,人不選崗位,是崗位選人。”

我愣了一下。

她笑了:“別急,我解釋。”

“我們現在不是考試選人,也不是簡歷比拼,更不是人事部門憑關系‘挑簡歷’。而是,每個人從小開始——你的一舉一動、你的節奏、你的情緒反應、你的興趣喜好,都會被你的‘成長同步包’實時記錄。”

“它不監視你。”她補充道,“它理解你。”

“比如你在12歲時對‘講故事’特別敏感,13歲時能連續三周自發整理社區書架,15歲時為了解一個AI漏洞連續熬夜五天不抱怨……所有這些行為數據,都會被編入一個叫‘軌跡卷’的成長流模型。”

“到18歲左右,你的軌跡卷基本成型。系統不會給你‘填志愿’這種壓力,它直接從所有崗位中找出與你心智曲率匹配度最高的前五個,讓你體驗一遍。”

我問:“就像實習?”

“也不像實習。”她搖頭。“你是以完全沉浸式狀態體驗的,接觸崗位的真實溫度。比如,你以為自己喜歡傳媒,但系統會把你投進一個真實的、數據級別采集后的場景里,讓你切身感受到‘對內容的耐心消耗’和‘表達的孤獨感’,然后再問你——你還要不要做。”

我輕輕皺眉:“所以,一切都是機器人決定?”

“不是決定。”喬伊說得很慢,“是輔助你看清你自己。”

“其實你知道答案,只是舊系統讓你不敢面對。你在乎父母期待、排名、名校、工資、城市房價……你被‘卷’進去了。但機器人沒有情緒,它只看你真實的‘選擇行為’,而不是你嘴上說的夢。”

她補充:“你可以拒絕系統推薦,手動選崗位。系統不干預,只提醒你‘匹配度下降百分之多少’。”

“那有人失敗嗎?”我問。

“有。”喬伊點頭,“可不是‘落榜’那種失敗。而是有人寧愿一生自由試錯,也不愿活在任何‘推薦值99%’的軌道里。”

“他們的選擇也被尊重。被分配到‘開放型自修者計劃’。每三年重新同步一次興趣點,探索邊緣任務或獨立創作。有人最后成了植物語言研究員,有人成了氣候悲劇博物作者。”

我聽得目瞪口呆:“所以……不再有‘這工作你配不配’,而是——‘你想不想進來’?”

“對。”喬伊笑得更輕了,“不是篩人,是匹配。”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不需要競爭’的社會?”

她搖搖頭:“不是不競爭,而是——你不需要和不在同一頻道的人競爭。”

我盯著她看了幾秒:“所以你說選拔人才的系統,是靠高智慧機器人?”

喬伊點頭,“是。但本質不是機器人選誰。而是,你的‘每一個當下’組成了你。”

“機器人不過是用你自己的一萬個‘無意行為’,還原出你最初的模樣。”

她忽然收了笑,認真看著我:“你不覺得,這比你拿個高分再被調劑進一個你不喜歡的專業——要誠實多了嗎?”

我點頭,緩緩地說:“那確實,是一個更靠近‘人本身’的未來。”

喬伊輕輕嘆氣:“那時候,已經沒人問你‘你想考清華還是北大’了。問的是——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然后,系統陪你走一段路,讓你自己發現答案。”

我半開玩笑:“那系統豈不是也在‘補課’?”

她也笑了:“對啊。只是補的是——我們從來不敢面對的那張卷子。”

道勝子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盐县| 察哈| 达拉特旗| 祁连县| 宁德市| 夏河县| 上高县| 丹巴县| 兴隆县| 通山县| 镇坪县| 萨迦县| 织金县| 崇文区| 冀州市| 磐石市| 德清县| 黄浦区| 赣榆县| 上高县| 大洼县| 西城区| 玛曲县| 隆安县| 长垣县| 大同市| 麻栗坡县| 丽江市| 上饶县| 安陆市| 进贤县| 石泉县| 鄄城县| 永年县| 弥渡县| 年辖:市辖区| 尼勒克县| 四川省| 突泉县| 来凤县| 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