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對教授的采訪,我們又去采訪了那位對天龍屯堡有研究的當地學者。
這位學者同意之前那位教授說的看法,包括對《明史》的質疑,但對天龍屯堡中人有可能是沈萬三后人的傳聞直接否定。
這位學者說,他曾專門研究過這個傳聞,據《吳江縣志》記載,沈萬三有三個兒子,除“茂、旺”二子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沈榮。
沈榮又有個兒子叫沈森,父子倆死后有一個叫王行的元朝人為他們撰寫過墓志銘,其中明確提到沈榮死于明朝洪武九年秋八月,享年71歲,其子沈森同年離世,享年48歲。
由此推斷,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沈萬三至少已經80歲,而朱元璋平定元梁王是洪武十五年,就算沈萬三還活著且在同年就被朱元璋流放,那時恐怕也已經近百歲,近百歲還被流放,這可能嗎?
這位學者還說,沈榮的墓志銘里有一段“初,榮父之先君子游于故,侍講袁文清之門......”,后面還有“承夫先志”等內容。
“先君子”這個稱謂一般是指死去之人,“承夫先志”則是指繼承先父遺志,這些足以證明沈萬三早在洪武九年之前就已去世,又怎么可能還被朱元璋流放?
所以這位學者的結論是,歷史中的沈萬三確實存在,但沈萬三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根本就沒有見過朱元璋,更不可能被流放。
至于民間傳說沈萬三有一個聚寶盆和被流放云南后修煉成仙,這位學者認為,那是當時的老百姓不愿一個財富傳奇就此死去,故而將其神化以紀念傳揚。
有了兩位專家引經據典的科學論證,我們第一天的采訪就此結束。
回到酒店,我們欄目組開了個小會,主任說今天的采拍很完美,如果明天的實地采拍也能同樣完美,或許我們一個月就能完成前六集的拍攝任務。
所有人都很興奮,我們的《探索當代未解之謎》是一個新節目,一切都得從頭摸索,如果有一個好的開頭,以后的采拍自然會相對輕松。
但是,令我做夢都沒想有到的是,第二天的實地采拍竟然發生了一件無法用科學解釋的詭異之事,一度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事情是這樣。
第二天上午,我們開著租來的面包車去了天龍屯堡,天龍屯堡那時還不是旅游景點,或者說沒什么名氣,路況相當差,到那里時我們都有些暈車。
天龍屯堡確實是一個古軍鎮,單從附近古城墻遺留那些垛口、炮臺、瞭望塔的殘垣,便能感覺這里有一種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沉淀。
天龍屯堡的大門很雄偉,八字朝門巨石勾壘,堡內巷道縱橫,寬窄不一,房屋多以山石建造,隨處可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石拱門,也無一不顯示這里曾是一個軍事堡壘。
為了節省時間,我們這次分成了兩隊,一隊由我們主任兼導演帶著編輯和遠景攝像師去拍堡內街景,一隊由我和化妝師帶著近景攝影師去采訪堡內居民。
我們這一隊的采訪很順利,堡中居民一聽我們是電視臺,竟奔走相告,短短幾分鐘就來了二十多人,還多是老人。
畢竟那時的年輕人都喜歡去大城市打工,留在家鄉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而這正合了我們的意,因為關于傳聞秘密什么的,老人的話反而更有說服力。
不過這些老人大多是來看熱鬧,愿意面對鏡頭的不多,我們解釋了好一會兒,他們才從中選出八位來接受采訪。
是的,大家沒聽錯,我們這次采訪的對象不是隨機選擇,是由堡民推薦。
由于采訪的是堡內居民,我改用了社會新聞的方式來提問,先問了一些堡中居民的生活情況、風土人情,然后才慢慢轉到了那三個坊間傳聞。
有六位老人說他們是明朝屯軍的后裔,祖上來自南京或江浙一帶,另一位老人和一位中年人則說沈萬三當年被流放是真的,他倆就是沈萬三的后裔,還說堡內居民多姓張、陳、沈、鄭,其中的沈,指的就是沈萬三的后人。
至于錦衣衛和聚寶盆的傳說,在場的人一聽全都笑了,七嘴八舌的說沈萬三當年真有一個聚寶盆,但被他修煉成仙后帶走了,所以當年或許真有錦衣衛為了聚寶盆混在駐軍里也不一定,只是無人承認也無據可查。
很明顯,這個傳聞是假的,這些熱情的大爺大媽只是在故意調侃。
采訪結束后,這些大爺大媽帶我們去堡內的沈萬三故居參觀拍攝了一番,故居沒什么太大驚喜,不過對我們這一組的采拍來說絕對是收獲滿滿。
我們這一組的采拍收獲滿滿,但我們主任那一組的街拍卻遇到了一個問題。
節目需要一個天龍屯堡的全景畫面,但那時沒有無人機,要想航拍只能向有關部門申請直升機,考慮到申請直升機需要時間,我們的經費又有限,所以兩隊匯合后,我們決定到附近的龍眼山去進行一次半全景的登高俯拍。
也就是在龍眼山,我遇到了之前說的那件一度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的,至今也無法用科學解釋的詭異之事。
天龍屯堡旁邊有兩座山,一為天臺山,二為龍眼山。
天臺山不高,但其勢陡峭直插藍天,好似一座登天高臺,故名天臺山,山上除風景優美,還有一座始創于明朝萬歷年間的伍龍寺。
比較奇特的是,這座伍龍寺不但有大佛殿,還有一個玉皇閣,表明此山佛道共居二者合流,傳說吳三桂當年還帶著陳圓圓在此小住過一段時間。
龍眼山則相對普通,山里除一些古時遺留的建筑殘垣之外別無他物,唯一的優點是龍眼山的主峰比天臺山更高,為了更好的取全景,我們選擇了龍眼山。
龍眼山沒有開發,但有當地居民走出的小路可以上到峰頂,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我們一行六人帶著相關設備開始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