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在書頁上投下菱形的光暈,林遠的手指在機械原理圖與音標表間來回游移。鉛筆尖在“齒齦塞音“的注音旁畫出齒輪咬合的示意圖,墨跡未干的草稿紙上,舌位運動軌跡與曲柄搖桿機構竟呈現出驚人的同構性。他忽然想起昨夜陳默在實驗室說的話:“你看這臺蒸汽機模型,它的活塞運動軌跡是不是和元音發音時的舌位變化很像?“
機械創新社的鐵皮柜里,褪色的《菲利普斯發聲器設計圖》正與《英語語音學導論》并排擺放。林遠將實驗室借來的壓電傳感器貼在喉結處,對著示波器念出/a?/的音標。當聲帶振動的波形與簧片振動頻率在屏幕上重疊時,他猛然意識到:英語發音的本質,不過是口腔這個精密腔體中的駐波共振。
“你見過會發元音的機械鳥嗎?“次日清晨,林遠在英語角支起自制的木質發聲裝置。松木雕刻的鳥喙隨著凸輪轉動開合,橡膠膜模擬聲帶振動,當調整偏心輪轉速時,居然真的發出了類似/i?/的長元音。“傳統語音學把發音分解為口型、舌位,“他轉動調節螺桿,讓金屬簧片的共振頻率產生變化,“但機械傳動系統能更精確描述每個音素的物理本質。“
教室后排傳來鉛筆折斷的聲響。林遠抬頭看見小明漲紅的臉——這個總在發音測試墊底的學生,此刻正死死盯著他模型上標注的“齒齦爆破氣流壓力值“。“用伯努利方程解釋齒間摩擦音...“小明突然抓過草稿紙,顫抖著畫出漸縮漸擴噴管示意圖,“當氣流通過狹窄齒縫時,流速增加導致壓強下降,這正是/f/音的成因!“
實驗樓負二層的儲物間成了他們的秘密基地。林遠將示波器與高速攝像機對準化學試劑瓶,當氫氧化鈉溶液滴入鹽酸的瞬間,pH試紙顏色變化竟與電磁感應實驗中的電流曲線高度吻合。“酸堿中和釋放的電子轉移,“他調試著微電流檢測儀,“和法拉第電磁定律中的電荷遷移存在量子層面的同源性。“玻璃器皿炸裂的脆響中,他們發現當鎂條燃燒的鎂離子濃度達到0.3mol/L時,其電子躍遷光譜與氖氣輝光管的放電波長完全重疊。
跨學科風暴席卷校園。生物實驗室里,林遠用傅里葉變換分析蜻蜓翅膀共振頻率,發現其與古英語詩歌的抑揚格韻律存在分形相似性;天文社觀測日食時,他通過流體力學模擬月影邊緣的鋸齒狀衍射,意外破解了古希臘語中“?κλεψεν“(竊取)一詞的爆破音演變規律。當他在全校創新大賽上演示“基于亥姆霍茲共振原理的維京長船號角復原方案“時,評委席上的物理教授正在黑板推導著同樣的公式——那是上周剛在《自然》發表的聲波武器研究。
陳默在黃昏的實驗室里調試著新型助聽器原型,看著窗外被夕陽拉長的身影。三個月前那個在機械社倉庫熬通宵的少年,如今正用3D打印機制作著可調節咽腔模型的3D打印模具。“還記得你說知識就像齒輪組嗎?“林遠將示波器連接到仿生喉部模型,屏幕上的聲紋圖譜突然與拜占庭圣歌的頻譜圖完美重合,“現在我覺得,整個宇宙都是相互咬合的傳動系統。“
暮色中的實驗報告在風中翻動,某頁邊緣潦草地寫著:“當聲波遇到液氮沸騰產生的馬蘭戈尼流,能否重現蘇美爾語的喉音?“陳默望著專注的側臉,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在劍橋實驗室的某個深夜——那時他也在筆記本上寫下類似的句子,只是當時的研究對象是古拉丁語唇音與流體力學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