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很大。
阮語把白大褂的衣領豎起來擋雨,卻還是被淋得渾身濕透。醫學院到宿舍的這條路她走了三年,閉著眼睛都能摸回去,但今晚的暴雨讓一切變得陌生而艱難。
轉過圖書館的拐角時,她差點被地上的人絆倒。
“喂!你沒事吧?“阮語蹲下身,雨水順著她的劉海滴在那人蒼白的臉上。那是個年輕男人,雙眼緊閉,嘴唇泛著不正常的青紫色。她立刻摸向他的頸動脈——脈搏微弱而紊亂。
“同學!幫叫救護車!“阮語朝遠處幾個打傘的學生喊道,同時利落地解開男人的襯衫紐扣。當她看到對方胸口那道已經愈合的長條形手術疤痕時,手指微微一頓。
救護車的鳴笛聲由遠及近,阮語的白大褂已經完全濕透,黏在身上。她看著醫護人員把男人抬上擔架,猶豫了一下,也跟著跳上了車。
“我是醫學院心外科的研究生,剛才是我發現的病人。“她對急救人員說,目光卻一直沒離開那個昏迷的男人。在閃爍的藍色燈光下,他的臉像一尊正在融化的蠟像。
急診室的熒光燈刺得人眼睛發痛。阮語坐在走廊長椅上,手里攥著從男人錢包里找到的身份證——沈昭,28歲。錢包夾層里還有一張折疊整齊的診斷書,上面的醫學術語讓她的心沉了下去。
“你是家屬?“戴著眼鏡的急診醫生走過來。
“不,我是...“阮語頓了頓,“發現他的人。“
“病人情況暫時穩定了,但需要進一步檢查。他有嚴重的心臟問題,你知道嗎?“
阮語搖搖頭,卻把手里的診斷書攥得更緊。上面清楚地寫著:肥厚型心肌病晚期,預計生存期6-12個月。
三天后,阮語在病房里再次見到了沈昭。他靠坐在床頭,正在剝一個橘子。陽光透過百葉窗在他臉上投下條紋狀的陰影,讓他看起來像一幅正在褪色的老照片。
“醒了?“阮語站在門口,手里拿著一疊病歷。
沈昭抬頭,眼神從驚訝迅速轉為平靜。“我記得你,“他說,“雨夜里穿白大褂的天使。“
“醫學院學生而已。“阮語走近,把病歷放在床頭柜上,“你知道自己的情況嗎?“
“比這里的醫生都清楚。“沈昭掰了一瓣橘子遞給她,“要嘗嘗嗎?特別酸。“
阮語沒接。“為什么不接受治療?以現在的醫療技術...“
“以現在的醫療技術,“沈昭打斷她,“我也活不過明年櫻花開放的時候。“他笑著說,仿佛在討論明天的天氣,“遺傳病,我父親和祖父都沒活過三十歲。“
阮語突然不知道該說什么。她見過許多病人,但從未見過如此平靜接受死亡的人。
“幫我個忙,“沈昭突然湊近,他身上有淡淡的消毒水味和橘子的清香,“別告訴醫院你看到的那張診斷書。“
“為什么?“
“我不想被特殊對待。“沈昭的眼睛在陽光下呈現出透明的琥珀色,“作為交換,我可以當你的研究對象。“
“什么?“
“醫學院學生不是都需要研究病例嗎?“沈昭笑了,“我這種稀有病例,應該能幫你拿個優等成績。“
就這樣,阮語和沈昭達成了一個奇怪的約定。每周三下午,她帶著筆記本去沈昭的公寓“做研究“,實際上大多是沈昭在講他周游世界的見聞,而阮語記錄他的癥狀變化。
沈昭的公寓很小,但采光極好。墻上貼滿了照片:撒哈拉的日落、冰島的極光、秘魯的馬丘比丘。書架上擺著各種語言的書籍和形狀各異的石頭。
“這是我在挪威撿的,“沈昭拿起一塊閃著藍光的石頭遞給阮語,“當地人叫它'精靈的眼淚'。“
阮語接過石頭,指尖不小心碰到沈昭的手。他的皮膚冰涼。“你的心率又不齊了,“她皺眉,“最近胸痛頻率增加了嗎?“
沈昭收回手,笑容不減:“阮醫生,你總是這么嚴肅。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
“正因為人生苦短,才更應該珍惜。“阮語不自覺地提高了聲音,“你明明可以...“
“可以什么?多活三個月?還是半年?“沈昭走到窗前,陽光勾勒出他消瘦的輪廓,“我父親做了五次手術,最后兩年是在病床上度過的。我不想那樣。“
阮語突然感到一陣無名的憤怒。她抓起筆記本摔在沙發上:“那你就等死吧!“
沈昭愣住了,隨后大笑起來:“阮語,你生氣的樣子真可愛。“
那天之后,他們的“研究“內容悄悄變了。沈昭開始教阮語做菜——“總不能只會泡面“;帶她去聽地下樂隊的演出——“比解剖課有趣吧“;在深夜的公園里教她認星座——“那顆最亮的是木星,不是北極星“。
阮語的白大褂漸漸掛上了沈昭公寓的衣架,她的筆記本里不再只有醫學記錄,還夾著電影票根、干枯的楓葉和沈昭隨手畫的涂鴉。
某個星期三,暴雨再次降臨。阮語冒雨跑到沈昭公寓時,發現他蜷縮在沙發上,臉色慘白。
“藥...在臥室...“沈昭的聲音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
阮語翻遍了臥室,只找到一個空藥瓶。她顫抖著撥打了急救電話,然后跪在沈昭身邊,徒勞地監測著他的脈搏。
“堅持住...“她的聲音帶著哭腔,“求你...“
救護車來得很快。醫護人員把沈昭抬上擔架時,他忽然抓住阮語的手:“別怕...“這是他陷入昏迷前說的最后一句話。
醫院的長廊仿佛沒有盡頭。阮語坐在手術室外的長椅上,盯著“手術中“三個刺眼的紅字。一個護士走過來,遞給她一杯熱水。
“你是家屬嗎?需要簽字...“
“我是...“阮語張了張嘴,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沈昭的了解如此之少。除了知道他喜歡橘子討厭胡蘿卜,喜歡下雨討厭晴天,其他幾乎一無所知。
手術持續了六個小時。當主刀醫生走出來時,阮語已經站不起來了。
“暫時穩定了,但...“醫生摘下口罩,露出疲憊的臉,“他的心臟已經不堪重負,隨時可能...“
阮語點點頭,眼淚無聲地滑落。
沈昭被轉入ICU。透過玻璃窗,阮語看著他身上插滿管子,呼吸機有規律地發出“滴滴“聲。護士遞給她一個塑料袋:“病人的隨身物品。“
里面是沈昭的錢包、鑰匙和一本小小的黑色筆記本。阮語下意識翻開,第一頁寫著“遺愿清單“:
1.在撒哈拉看一次日出(完成)
2.學會彈吉他(完成)
...
17.親眼看到極光(完成)
18.愛一個人(劃掉,改為“被阮語記住“)
最后一頁是未完成的清單:
23.和阮語去看海
24.教阮語騎自行車
25.在初雪中接吻
...
筆記本邊緣有反復翻動的痕跡,最后幾頁密密麻麻寫滿了“阮語“。
三天后,沈昭醒了。醫生說他創造了“小小的奇跡“,但阮語看到心電圖上的波動越來越弱。
“我的筆記本...“沈昭虛弱地問。
阮語把本子遞給他,強忍著眼淚:“為什么是'被阮語記住'?“
沈昭笑了,眼角泛起細紋:“因為愛一個人太貪心了...能被記住就很好。“
“不行,“阮語握住他冰涼的手,“你得親自帶我去看海,教我騎自行車...還有初雪...“
沈昭輕輕回握:“下周三...如果下雪的話...“
但沈昭沒能等到下周三。周五凌晨,監控儀發出尖銳的警報。阮語沖進病房時,醫護人員已經在進行最后的搶救。
“夠了...“她聽見自己說,“讓他...走吧...“
病房突然安靜下來。阮語走到床邊,握住沈昭的手。他的眼皮輕輕顫動,似乎在努力睜開。
“我在...“阮語俯身在他耳邊說,“我會記得你...永遠...“
沈昭的嘴角微微上揚,心電圖變成了一條平靜的直線。
窗外,今年的第一場雪悄然落下。
葬禮在一個陰沉的上午舉行。來的人很少,大多是沈昭曾經的同事。阮語站在人群最后,手里攥著那本黑色筆記本。
牧師念完悼詞后,一個陌生男人走到阮語身邊:“你是阮語吧?沈昭經常提起你。“他遞給阮語一個信封,“他讓我轉交給你。“
信封里是一張去往沖繩的機票和一把鑰匙。背面寫著:“替我去看海吧,公寓留給你了。——沈昭“
回到沈昭的公寓,阮語在書架上發現了一個嶄新的相框,里面是他們倆在公園的合影——那天沈昭非要教她認星座,結果兩人都凍得發抖,卻笑得很開心。相框旁放著一本《自行車入門指南》,扉頁上寫著:“第一步:找個不怕摔的學生。“
阮語把相框抱在懷里,淚水模糊了視線。窗外,雪……又開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