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今天只需要學習,嘉賓們一覺睡到了快九點。昨晚大家熬夜看完了第二天的直播,一個個笑出了豬叫。節目組的值班人員在客廳都錄了下來,準備作為剪輯花絮引流。
待大家集合完畢,已經九點半了。大家妝發精致,前往一個私人藝術館:花燈館。
泉州花燈起源于盛唐、盛于宋元,延續至今。以其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三種形式聞名,其中,彩扎燈、刻紙燈、針刺無骨燈最為出名。
花燈館的走廊上掛滿了不同規格的花燈,工藝精湛、造型多樣,在暗淡的走廊里散發著悠悠的燈光,十分的雅致靜謐。穿過走廊,光線一亮,藝術館里的手工制作間和體驗間出現,花燈大師金源正帶著不少徒弟制作新花燈的配件。帶著各種設備前來的眾人反而成為了打斷藝術創作的壞人。
導演最先上前打招呼,“金大師,我們是《眾生百態》節目組。這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嘉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花燈館。我們泉州花燈是歷經千年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經是御用貢品。我先帶大家參觀了解下我們的花燈,然后咱們再來學習基本的制作知識。”
金源老板接受過不少采訪,對著鏡頭一點不怵。全程細致講解不同工藝的燈籠和制作難度,并且把品鑒燈籠的標準說的十分清晰,讓看直播的觀眾也跟著學到不少。等回到制作間的時候,已經是半個小時后了。
彩扎燈和刻紙燈相對簡單,金源給大家示范了最簡單的燈籠制作方法,就讓自己的徒弟挨個教學。金源四處巡視,時常出現在某一處給大家講解做法。
秦筱熙的‘小老師’是一位學習了近十年的女士,手法嫻熟,十分耐心,把基礎方法教會秦筱熙后,又帶著她做了幾遍,就開始給她打下手。兩個人在角落合作著做了兩個巴掌大小的老虎花燈和閣樓花燈,小巧精致,繁復明亮,引起了大師傅金源的注意。
“這兩個花燈都用了針刺技法,這個圖案是吉祥紋、祥云紋、福壽紋,咦,還有一種是什么?”
“是祈神紋。用于祈禱賜福,在大型節日時,都會使用。吉祥如意,沒有忌諱。”
這讓金源更加感興趣,直播鏡頭也愈加推進。“我還沒見過這種傳承,秦影后方便告訴我出處嗎?”
“這是家里的藏書里寫的,個人筆記。我也是好奇看過。”具體的卻不再說。金源為了做燈,學過不少紋路。秦筱熙刻畫的這種并不是隨意組合,比祥云紋這些看起來更加讓人心生歡喜,還有些神圣之感。
看其他人還沒收工,秦筱熙開始嘗試針刺無骨燈。做小燈其實并不浪費時間,而且配件大多是現成的,真正DIY部分就是組合。這其實是大多數藝術作坊DIY的典型路數,她剛過做的彩扎燈和刻紙燈就是如此。現在針刺無骨燈就需要斟酌的技術了。
看著小老師的手法,秦筱熙跟著一步一步學,好在手不殘,倒是做出了雛形。確認好手感后,秦筱熙使用剩下的材料再次動手,一步步按照自己的理解再次扎了一個花燈。
針刺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為的就是定型和補針。秦筱熙按照記憶里的圖案一針針刺下,最終長舒一口氣,安裝好加亮的LED小燈,徹底完工。
此時,大家都已經結束收工,最少的做了一個,多的如同秦筱熙,做了四個。金源帶著他們的作品一起去了走廊展示燈籠。在黑暗的走廊里,嘉賓們做的小燈籠精美度被無限加成,最耀眼的事秦筱熙最后做的那一個。奇特的花紋讓整個花燈仿若浸在某種神秘的面紗里,看到的人忍不住心生歡喜。
“小熙,你這花紋奇了,我這一看心情就跟著好了。”張山第一個說話,這種感覺讓她十分驚喜。
“對,小熙,看著你這個燈籠,我就莫名其妙開心。”脾氣火爆的高靜也沒忍住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小熙姐,這花紋有什么講究嗎?太神奇了。”牛浩同感,好奇的詢問。
“我也是只知道皮毛。這是在一本私人筆記里看到的。據說是用來請求神仙賜福的,吉祥如意紋,和現在記錄的不同。這個曾經是巫族求得上天賜福和幫助時的基礎紋路。”
“我們能看著就歡喜,看來是真的有用。小熙你家的藏書可真豐富。”葉燕不知出于什么想法,吐露出這么一句。“哦,我的意思是,你家真是家學淵源。真厲害。”
其他人紛紛開口,“你可別描補了,再描補小熙可就說不清了。人家貢獻出來一個花紋,咱們看到了就偷學下。不然之后就沒機會了。”
看直播的觀眾也跟著畫,這種意外被知識鉆進腦袋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但同時,圍脖上的話題也多了許多雜音,#秦筱熙家藏書、#秦筱熙家庭、#秦筱熙開心花紋、#泉州花燈……
不過這些熱搜都是自來水,對家完全不敢插手炒熱度。前車之鑒的公開道歉還沒刪除呢。
展示完畢,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他們在藝術館吃過午餐,又學習了花燈知識和隔壁蠟染布的技巧。回去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滿載而歸,手上拿著燈籠,挎著自己染的布料,袋子里還有給自己添置的民族風格服飾。
節目組也不掃興,晚上請大家吃大餐。食譜是各種不長肉的海鮮,讓嘉賓們一個個饞的口水直流。這幾天下來,知曉賺錢不易,大家誰也不浪費盒飯了。更何況導演不給任何人走后門,不吃就餓著,大家早就沒了那挑三揀四的心高氣傲。
在節目組確認今晚過后錄制結束時,嘉賓徹底歡呼起來。節目組體驗太過悲催,終于能結束了,怎么能不慶賀一番,連飯都吃的更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