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城的冬夜寒氣刺骨,戲曲院團的地下室卻燈火通明。蘭舒幼、葉懷庭和林若曦圍坐在考古報告前,宋代戲樓的碳十四檢測數據、古畫的礦物顏料分析報告鋪滿桌面。“檢測結果顯示,這些文物貨真價實。“林若曦推了推眼鏡,“但網絡謠言已經發酵,說我們聯合考古隊造假。“
葉懷庭握緊父親遺留的狼毫筆:“他們想從根本上否定我們做的一切。“他展開重新繪制的《百戲圖》長卷,現代工筆與宋代技法的交融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可這些畫不會說謊,傳統的生命力也不會被謠言掩蓋。“蘭舒幼突然想起母親劇本殘頁上的話:“光與色的秘密,在于讓傳統活在當下。“她的眼睛亮起來:“我們要讓所有人親眼見證傳統的力量!“
林若曦迅速敲擊鍵盤,調取元宇宙APP的后臺數據:“現在用戶活躍度下降,但仍有83%的忠實玩家在虛擬戲樓里復刻宋代文物。或許我們可以把線上成果搬到線下。“她將屏幕轉向兩人,虛擬空間中,年輕用戶用3D建模還原的宋代戲服正隨著虛擬角色翩翩起舞,“辦一場'古今對話'的沉浸式展覽,讓觀眾親身感受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葉懷庭起身走到工作臺前,取出新調配的礦物顏料。這些顏料的配方源自宋代古畫的分析報告,石青、朱砂在瓷碗中泛著古樸的光澤:“我可以現場演示古法繪畫,同時展示數字修復的過程。“他拿起平板電腦,調出《百戲圖》的動態版——當指尖劃過屏幕,北宋畫師筆下的人物竟在現代工筆的勾勒中“活“了過來。
蘭舒幼撫摸著宋代戲服殘片上的緙絲紋路,突然想起戲服倉庫里的老匠人。她掏出手機撥通電話:“李師傅,您愿意教年輕人緙絲嗎?“電話那頭傳來爽朗的笑聲:“丫頭,我等這天好久了!“掛斷電話,她眼中閃著堅定的光:“我們不僅要展覽文物,還要搭建傳承的橋梁,讓老手藝在年輕人手中重生。“
一周后,云城會展中心被改造為巨型“時空劇場“。入口處,全息投影的宋代戲樓與AR搭建的賽博朋克戲棚交相輝映。觀眾佩戴特制眼鏡步入展廳,腳下的感應地磚隨著步伐亮起《百戲圖》中的圖案,頭頂的穹頂不斷變換著從北宋到現代的戲曲舞臺光影。
葉懷庭的工筆工坊前圍滿了人。他站在畫案后,一邊用狼毫勾勒宋代武將的鎧甲,一邊通過直播講解:“大家看,這種'瀝粉貼金'技法,在宋代用于突出服飾的立體感,而我們現在結合3D打印技術...“鏡頭切換到電子屏,虛擬角色正穿著實時生成的同款鎧甲馳騁沙場。
蘭舒幼的戲曲美學空間里,老匠人李師傅戴著老花鏡,手把手教孩子們緙絲。“這梭子要像水袖一樣,帶著巧勁。“他笑著說。孩子們專注的神情與展柜里的宋代戲服殘片形成奇妙呼應。而在隔壁的美妝區,AR試妝鏡前大排長龍,年輕人爭相體驗“穿越千年的妝容“——從宋代的珍珠花鈿到現代改良的戲曲眼影,只需輕輕一掃即可呈現。
林若曦則坐鎮中央控制室,緊盯各個展區的數據反饋。當她看到文創區的“自組裝戲曲盲盒“銷量突破十萬件時,終于松了口氣。突然,系統警報響起——直播間涌入大量惡意彈幕,有人舉著模糊的“聊天記錄截圖“,聲稱展覽背后有境外資本操控。
“啟動B計劃。“林若曦迅速下達指令。展廳的大屏幕突然切換畫面,出現了考古現場的完整紀錄片:從宋代戲樓地基的發掘,到文物鑒定的全過程,甚至包括專家們爭論顏料成分的片段。彈幕瞬間安靜,緊接著,真實的考古隊員和文物專家連麥直播:“我們以職業聲譽擔保,這些文物真實無誤。“
夜色漸深,展廳的人潮卻愈發洶涌。蘭舒幼站在戲臺模型前,看著年輕情侶在AR水袖的光影中自拍;葉懷庭被孩子們圍住,教他們用數字畫筆創作戲曲人物;林若曦望著滿屏飄紅的正能量彈幕,眼眶微微發熱。
在展廳的角落,一位帶著兜帽的神秘人放下相機,轉身消失在黑夜中。他口袋的手機亮起,屏幕是一條匿名的消息:“計劃失敗,他們比想象中更難對付。”而在戲曲院團地下室,蘭舒幼的手機突然收到新的郵件,附件是一張老照片——是年輕時候的母親,葉父和林父站在云城古塔下。背后的天空中,煙花正在綻放。照片下方一行小字若隱若現“光,終將穿透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