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城的夏夜被悶熱的氣團籠罩,蟬鳴在梧桐樹上此起彼伏,卻蓋不住林若曦工作室里鍵盤敲擊的急促聲響。冷白色的電腦屏幕映照著她緊繃的臉龐,二十七個網頁窗口同時跳動,密密麻麻的代碼與聊天記錄在屏幕上飛速刷新。她猛地摘下眼鏡,揉了揉酸澀的眼睛——連續四十小時的追蹤,終于讓她摸到了周明遠水軍的核心脈絡。
“果然是他們。“林若曦喃喃自語,將一疊打印資料摔在桌上。照片里,戲曲票友協會會長王有德正與周明遠的得力助手在私人會所舉杯,時間戳顯示為《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爆火后的第三天。更令人心驚的是,她破解的加密文件夾里,儲存著數十段提前錄制的“老戲迷哭訴視頻“,腳本上甚至標注著“要突出痛心疾首的顫抖聲線“。
蘭舒幼轉動輪椅趕來時,正看見葉懷庭攥著偽造的采訪記錄,指節因用力而發白。視頻里,某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痛心疾首地說道:“現在的年輕人,為了流量不擇手段,把穆桂英變成了博眼球的工具!“可蘭舒幼一眼就認出,背景墻上掛著的《龍鳳呈祥》戲服,分明是上周才在戲服租賃店見過的新品。
“教育局剛剛通知,“蘭舒幼的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手機屏幕還亮著未讀消息,“要求戲曲學院暫停所有創新課程。“她想起昨天去學校時,孩子們圍著智能戲服興奮討論的模樣,還有那個總愛畫戲曲機甲的聾啞少年,此刻眼眶不禁發熱。
葉懷庭突然站起身,將畫板上未完成的《戲曲創新發展史》長卷扯下:“我們不能坐以待斃。“他的畫筆在宣紙上飛速游走,勾勒出宋代勾欄瓦舍里轉動的機關人偶,“宋代人用齒輪裝置讓仙女'飛'上舞臺,元代戲班在火藥的轟鳴聲中重現戰場,創新從來都是戲曲的基因!“
林若曦已經開始黑進水軍的服務器,額前碎發被冷汗浸濕:“我要把他們的交易記錄做成可視化圖譜。“她的手指在鍵盤上翻飛,屏幕上逐漸浮現出一張巨大的關系網,從境外資金流向到網絡推手的層級架構,每個節點都標注著精確的轉賬時間與聊天截圖。
三個人在工作室里度過了不眠不休的三天。蘭舒幼打了上百通電話,從省戲曲研究院調出梅蘭芳1930年訪美時的舞臺設計手稿,又聯系到昆曲傳習所,獲取俞振飛先生改革唱腔的珍貴錄音。葉懷庭則將這些史料與自己繪制的長卷結合,用數字技術讓古代戲樓在屏幕上“復活“,甚至還原了清代宮廷戲樓的三層旋轉舞臺。
新聞發布會當天,會場被擠得水泄不通。周明遠的水軍混在記者中,舉著寫有“還我傳統“的標語。蘭舒幼坐在輪椅上,身后大屏幕亮起梅蘭芳先生在美國表演《天女散花》的黑白影像,機械裝置帶動的綢帶在空中飄舞:“八十年前,梅先生用當時的'高科技'震撼西方,今天我們的智能戲服,不過是在延續這份探索。“
葉懷庭展開三十米長卷,筆尖點在明代戲樓剖面圖上:“看這里,古人設計的機關暗門能讓演員瞬間'消失',這不就是最早的舞臺特效?“他突然按下遙控器,投影幕布上,長卷里的古代戲子們竟“活“了過來,踩著鼓點與現代戲曲演員隔空對戲。
最具沖擊力的是林若曦的展示。當水軍交易記錄的動態圖譜出現在屏幕上,整個會場陷入死寂。隨著她的講解,周明遠如何用境外資金操控輿論、偽造身份抹黑的手段被層層剝開。畫面最后定格在一張轉賬截圖——某條抹黑評論的報酬,竟是一臺最新款的豪華跑車。
然而,周明遠的反擊來得更快。當晚,他親自下場直播,身后是穿著傳統戲服的演員在表演《四郎探母》。“看看這些原汁原味的表演,“他舉著折扇,鏡片后的眼神陰冷,“再看看那些所謂的創新,不過是披著傳統文化外衣的資本游戲!“直播間瞬間涌入百萬觀眾,滿屏的“支持正統“與“打倒褻瀆者“的彈幕激烈交鋒。
更棘手的是,現實中的抵制活動開始蔓延。戲曲學院門口出現抗議人群,舉著“還我純粹戲曲“的橫幅;非遺傳承基地的預約量暴跌90%;就連蘭老爺子住院的消息,都被水軍歪曲成“被創新氣病“。蘭舒幼看著手機里父親發來的短信:“別管我,守住你們的光“,喉嚨像被戲服的金絲勒住般發緊。
網絡上,“傳統vs創新“的投票熱度持續攀升。支持創新的網友整理出歷代戲曲改革的史料,卻被水軍用“洋奴““數典忘祖“的帽子攻擊;力挺傳統的人搬出《梨園原》等古籍,卻被嘲諷為“抱殘守缺“。這場文化討論,漸漸演變成撕裂網絡的罵戰,而暗處的周明遠,正通過匿名賬號操縱著新一輪的輿論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