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城七月的熱浪裹挾著蟬鳴,葉懷庭的工坊里卻彌漫著一股清冷的礦物氣息。研缽與杵撞擊的聲響時緩時急,他盯著石臼中被反復研磨的孔雀石粉末,額角的汗水滴落在粗陶碗里,轉瞬就被滾燙的空氣蒸發。窗外的陽光透過糊著窗欞紙的木窗,在工作臺面上切割出明暗交界線,將他眼下的青黑與緊蹙的眉峰照得愈發清晰。
“又失敗了。“他將結塊的顏料樣本推到一旁,玻璃片上混合著云母粉的青綠色膏體,完全失去了預想中的通透感。傳統礦物顏料雖能呈現出歲月沉淀的厚重色澤,卻始終無法復刻戲曲舞臺上瞬息萬變的光影——旦角水袖翻飛時折射的流螢光暈,武生臉譜在追光燈下迸發的金紅烈焰,這些靈動的視覺奇觀,在畫紙上總是顯得黯淡而凝滯。
“或許我們該向舞臺燈光師取經。“林若曦轉動輪椅靠近工作臺,平板電腦屏幕上正播放著京劇《火燒赤壁》的舞臺錄像,“你看這個場景,紅光與藍光交織時,戲服面料產生的偏光效果,像不像流動的火焰?“這句話如同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葉懷庭的思路。他猛地翻開《天工開物》,泛黃的紙頁間,明代匠人用貝殼研磨珍珠粉制色的記載讓他心頭一震——戲曲服飾上那些閃爍的亮片,不正是對自然光澤的極致追求?
實驗在混亂中拉開帷幕。工坊的白墻上濺滿斑斕色塊,廢棄的宣紙上堆疊著數百次調配的痕跡。葉懷庭嘗試將孔雀石與云母粉以不同比例混合,研磨出的顏料卻粗糙得如同砂紙;加入蛋清改善流動性,卻導致顏料在三日后氧化成詭異的暗褐色。某次調配時,他不慎將朱砂粉末灑在青瓷硯臺,意外發現濕潤的礦粉在釉面暈染出的漸變層次,竟與戲曲舞臺上追光燈掃過戲服的效果相似。
“試試分層疊加!“蘭舒幼舉著母親的導演手記沖進實驗室,泛黃的紙頁上用朱筆批注著:“揉彩之法,貴在透而不散。“她的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化療后的蒼白面色泛起少見的潮紅,“就像戲曲化妝時的揉紅手法,用透明介質分隔色彩,或許能產生通透的光感!“
這個思路徹底扭轉了困局。葉懷庭開始用樹脂膠替代傳統膠礬水,在調配顏料時采用“三明治“式的疊加法:底層鋪陳厚重的礦物色打底,中層混入極細的熒光微粒,表層再覆蓋透明保護膠。當他將改良后的顏料涂抹在素絹上,奇跡在夕陽西下時悄然發生——原本灰撲撲的石青顏料,在斜射的陽光下竟泛起孔雀羽毛般的藍綠色光澤。
然而真正的突破來自一場意外。某個暴雨夜,他匆忙間將未干透的青金石顏料畫稿放在窗臺,雨水滲入畫紙的褶皺處,顏料自然暈染出的漸變層次,與《白蛇傳》舞臺上白娘子在雨幕中現原形時的光影效果如出一轍。葉懷庭立刻沖進雨里,任由豆大的雨點砸在畫稿上,看著顏料在水痕中舒展、交融,最終形成流動的光暈。
“就是這個!“他渾身濕透地沖進工作室,在顏料中加入微量熒光劑,反復調整其與礦物顏料的配比。當改良后的顏料首次應用在《白蛇傳》畫作中,震撼的效果讓所有人屏住了呼吸:白素貞的白裙在自然光下素凈如雪,當紫色追光燈照射時,裙裾邊緣泛起神秘幽藍;暖黃色聚光燈掃過時,整片綢緞仿佛浸在流動的月光里,連衣褶間的陰影都閃爍著細碎的金光。
作品在國際藝術展亮相時引發軒然大波。展廳特別設置了可變換光源的展柜,觀眾手持不同顏色的燈光筆照射畫作,看著色彩隨光線角度變幻,如同在操縱一場微型的光影魔術。一位法國策展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驚嘆:“這不是靜止的畫,是凝固的戲劇高潮!“
但贊譽聲中也夾雜著尖銳的批評。老藝術家周明遠在學術論壇上公開質疑:“加入化學熒光劑,背離了工筆畫'以天然為貴'的傳統,這是對國粹的褻瀆!“面對爭議,葉懷庭沒有爭辯,而是在直播間架起攝像機,從研磨礦石開始,完整展示顏料制作的三十六道工序。當鏡頭對準他布滿裂痕的雙手,以及那本翻卷了邊的《天工開物》,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貝殼、寶石創造色彩;今天,我們不過是在延續這份對美的探索。“
這場顏料革命不僅改變了繪畫語言,也為林若曦的文創項目點燃靈感。她盯著樣品間里呆板的臉譜盲盒,突然將葉懷庭調配的熒光顏料噴在模具表面。當第一縷晨光透過工作室的百葉窗,那些原本平面的臉譜竟在光影中“活“了過來——關羽的丹鳳眼在逆光下泛著赤金光澤,妲己的眉梢流轉著惑人的幽紫,仿佛下一秒就要從盒中走出。
而在千里之外的景德鎮窯廠,林若曦正與老匠人爭論釉色配比。為了讓盲盒表面呈現出戲曲戲服的綢緞質感,她嘗試將顏料特性與青花瓷燒制工藝結合。當第72窯開窯時,清晨的薄霧中,帶著暈染效果的臉譜盲盒在陽光下流轉著虹彩,窯工們的驚嘆聲與遠處瓷笛的吹奏聲交織在一起,為這場傳統與創新的碰撞,譜寫出最動人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