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的云城籠罩在氤氳的晨霧中,宛如一幅水墨畫卷。國際非遺交流中心在朦朧的晨光里揭開神秘面紗,這座由葉懷庭歷時兩年設計的建筑,以傳統宣紙卷軸為靈感,流線型的曲面玻璃幕墻在微風中泛著柔和的光澤。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幕墻上的動態戲曲紋樣瞬間被點亮,生旦凈丑的臉譜如活物般流轉,折射出七彩虹光。
蘭舒幼身著淡青色改良旗袍,佩戴著葉懷庭親手設計的白玉蘭花胸針,站在挑高二十米的中庭。她仰望著穹頂懸掛的巨型《百戲長卷》動態投影,戲中人物的水袖隨風飄動,與自然光交織,在地面投下靈動的影子。大廳中央的互動水池里,全息投影的戲曲角色正在“水中“起舞,引得提前到場的嘉賓紛紛駐足拍照。
“首屆全球戲曲繪畫大賽正式啟動!“隨著蘭舒幼的宣告,三百架無人機呼嘯著騰空而起,在云城的天空中拼出十二種語言的賽事標語。“戲韻無界,丹青長存“的字樣在朝陽下熠熠生輝,無人機尾部噴射出的彩色煙霧,在空中繪出巨型戲曲臉譜,引得地面觀眾陣陣驚嘆。
展廳內早已是一片藝術的海洋。來自八十多個國家的參賽作品正在緊張布展,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搬運著風格各異的畫作:埃及畫家將法老的黃金面具與戲曲臉譜巧妙融合,筆下的包公頭戴金字塔造型的烏紗帽;巴西藝術家運用熱帶風情的艷麗色彩,將《牡丹亭》的場景重新詮釋,杜麗娘身著印有熱帶雨林圖案的戲服;最令人矚目的是一組由視障創作者完成的立體戲曲浮雕,通過特殊的觸覺繪畫技術,讓觀眾可以用雙手“閱讀“戲曲故事。
“媽媽,你快來看!“硯硯作為學生代表,手持平板電腦穿梭在展館中,興奮地向蘭舒幼展示。屏幕里,一位十二歲的日本女孩正在講解自己的作品——她用家傳的浮世繪技法描繪《三岔口》的武打場面,畫面中黑與白的強烈對比,完美還原了黑夜中激烈打斗的緊張氛圍。蘭舒幼撫摸著兒子的肩頭,看著少年熟練地用英語向外國記者介紹賽事理念,不禁想起他兒時踮腳在書畫長廊貼臉譜的模樣。
頒獎禮在夜幕降臨時分舉行,交流中心化作一片光影的海洋。全息頒獎臺緩緩從地面升起,在激光與投影的交織下,呈現出流動的戲曲舞臺效果。當葉懷庭為金獎得主——一位將戲曲服飾與非洲部落圖騰結合的南非藝術家——佩戴獎章時,整個大廳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獲獎藝術家激動地說:“感謝這個平臺,讓我能用自己的方式,講述戲曲的故事。“
蘭舒幼站在側幕,看著領獎臺上不同膚色的獲獎者,心中感慨萬千。舞臺上,全息投影的戲曲角色與真實的頒獎場景相互輝映,讓她想起戲曲中的變臉藝術——文化的交融,不正是在這樣的變化與碰撞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力嗎?
此時,交流中心的廣場上,一場即興的戲曲快閃正在進行。來自各國的參賽者和觀眾自發加入,有人唱起意大利歌劇版的《蘇三起解》,有人跳起融合街舞元素的戲曲身段。孩子們舉著自己繪制的小臉譜,在人群中歡笑奔跑。遠處,七十二位老匠人通過全息投影“親臨“現場,他們欣慰地看著這充滿活力的場景,沈云舟甚至即興表演了一段雙面異色繡,引得眾人驚嘆。
當《梨花頌》的旋律響起,全場觀眾自發跟唱,歌聲與光影交織,在云城的夜空中久久回蕩。蘭舒幼握緊葉懷庭的手,知道這只是開始。國際非遺交流中心的燈光將永遠為文化的交流與傳承而亮,正如戲曲藝術,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煥發著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