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韻丹青繪山河》的全球巡展首站選在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展當日,第五大道的玻璃幕墻映照著飄雪,博物館門前卻早已排起了蜿蜒的長隊。身著旗袍的蘭舒幼與西裝革履的葉懷庭并肩走過紅毯,身后跟著抱著AR設備的硯秋和攜帶文創展品的硯硯。當他們步入博物館中央大廳,巨型畫作在穹頂投影下徐徐展開,水墨山河與哥特式建筑穹頂碰撞出奇異的美感。
“這是我們研發的情緒感應裝置。“硯秋為觀眾演示,將腦電波感應頭環輕輕戴在一位金發女孩頭上。隨著女孩專注凝視畫作中躍馬橫槍的戲曲武將,原本青灰色的水墨山巒突然泛起赤色霞光,武將的戰甲也流轉出金色紋路。“觀眾的情緒波動會轉化為數據,實時改變畫作的色彩與光影。“葉懷庭補充道,引得周圍媒體的快門聲此起彼伏。
巴黎盧浮宮的巡展更具戲劇性。塞納河畔的夜風裹挾著浪漫氣息,葉懷庭團隊將畫作轉化為可折疊的裝置藝術。當夜幕降臨,玻璃金字塔前突然升起九米高的立體畫卷,《貴妃醉酒》的全息影像在埃菲爾鐵塔的背景下翩然起舞。路過的情侶們紛紛駐足,一位法國老太太顫巍巍地觸摸著畫作表面的納米投影膜,喃喃道:“這讓我想起了印象派,但又比莫奈的睡蓮更鮮活。“
東京站的巡展則與櫻花季完美融合。在淺草寺旁的現代藝術館,AR投影將畫作中的戲曲人物投射在盛放的櫻花樹上。穿著和服的少女們驚喜地發現,當自己擺出蘭花指的姿勢,虛擬的戲曲旦角會從櫻花叢中現身,與她們共舞。社交媒體上,#戲曲櫻花祭#的話題迅速登頂熱搜,日本網友爭相曬出與虛擬戲曲角色的合影,甚至有游戲公司提出合作開發戲曲主題的二次元手游。
巡展期間,云城戲曲學院的郵箱幾乎被全球合作邀約擠爆。倫敦西區發來舞臺設計邀請,希望將畫作元素融入莎士比亞戲劇;迪拜藝術中心提議共建戲曲主題的沙漠光影秀;巴西狂歡節組委會則期待用戲曲臉譜元素改造傳統花車。蘭舒幼戴著同聲傳譯耳機,在視頻會議中與各國團隊熱烈討論,窗外的云城夜色漸深,而她眼中的光芒從未黯淡。
“空中課堂的首講準備得如何?“蘭舒幼在深夜撥通林若曦的視頻電話。畫面里,七十二位老匠人正在全息攝影棚排練,沈云舟戴著老花鏡演示雙面繡,王雪梅舉著青銅器殘片講解修復技巧。“全球已有三十萬學生報名。“林若曦推了推眼鏡,屏幕上跳動的實時數據令人咋舌,“連亞馬遜雨林里的原住民學校都接入了信號。“
葉懷庭此時正帶領科研團隊攻關新型畫布材料。實驗室里,他將可降解的海藻提取物與礦物顏料混合,在顯微鏡下觀察分子結構的變化。“這種材料不僅能自然分解,“他向助手展示浸泡在水中的畫布,只見顏料化作畫布的熒光顆粒緩緩飄散,“還能在分解過程中釋放有益微生物。“當他們成功研制出第一代環保畫布時,聯合國環境署立即發來賀信,邀請團隊在氣候峰會上展示藝術與環保結合的成果。
某個極夜籠罩的凌晨,蘭舒幼被手機震動驚醒。視頻通話接通的瞬間,南極長城科考站的風雪呼嘯著傳來。畫面里,科考隊員們穿著印著戲曲臉譜的防寒服,正在冰原上用雪堆砌畫作輪廓。“我們測量了磁場數據,“隊長舉著GPS定位儀,睫毛上結滿冰霜,“極光出現的位置與你們畫中烽火臺的方位完全重合!“話音未落,天幕突然裂開絢麗的光帶,綠色的極光如戲曲水袖般舞動,為雪雕披上流動的彩衣。
這一刻,蘭舒幼望著屏幕熱淚盈眶。她想起十年前在威尼斯非遺大會上,那個用全息投影驚艷世界的夜晚;想起南極首秀時,企鵝群好奇圍觀冰雕戲曲人物的場景;更想起無數個與葉懷庭挑燈設計方案的深夜。文化的傳播從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像蒲公英的種子,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生根發芽。
當巡展的航班飛越喜馬拉雅山脈時,蘭舒幼和葉懷庭并肩俯瞰著雪山。云層之下,蜿蜒的河流如同他們畫作中流動的墨痕,而遠處村落的燈火,恰似戲曲舞臺上閃爍的燭火。“你聽。“葉懷庭突然打開飛機舷窗的氛圍音響,機艙內響起經過電子混音的《梨花頌》,傳統唱腔與引擎轟鳴聲奇妙融合,“這大概就是文化最動人的模樣——既有穿越千年的厚重,又有擁抱未來的勇氣。“
此刻,全球各地的“戲韻丹青“分社同步點亮燈光。柏林的學員正在用3D打印復刻戲曲盔帽,悉尼的設計師將臉譜紋樣融入城市地標建筑,里約熱內盧的街頭藝人用桑巴節奏演繹京劇唱段。文化的星河,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