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微云來到這個詭譎的異世,已逾三月。過往的一切,仿佛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夢生生切斷,只留下她這具名為殷燕燕的軀殼,以及一紙被外界稱作“離魂癥”的護身符。
約莫兩月前,正是師尊姚思謙代天子巡弋荊國歸來,她才得以從鎖龍獄那段幾乎要碾碎她心智的差事中脫身,被安置回了羲部深處的凌煙閣。
面對她的“失憶”之癥,師尊并未深究,僅是溫和叮囑:“既已忘卻前塵,便好好養病,以待來日。”
而微云假借這“離魂癥”得以蟄伏于凌煙閣中,以一個局外人的冷靜視角,事無巨細地觀察著周遭的一切。三月光景,她已將這方世界的宏大背景、權力脈絡,乃至各方勢力的暗流涌動,如剝繭抽絲般,在腦海中大致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圖景。
此方國度,名曰“中洲”。自高陽氏一統天下,至今已過兩百余載。當今天子,姓姬諱無咎,繼位堪堪三年。王朝傳至此刻,已是風雨飄搖,大廈將傾未傾之際。天子囿于中洲一隅,而天下則群雄并起,割據為七國十郡。
中洲地處七國核心腹地,奈何天子式微,領地不斷遭諸侯蠶食。直至姬無咎高祖在位時,方才勉強與各方諸侯世家達成平衡。如今的中洲,面積與現代的“坡縣”相仿,儼然一個城市國家。天子的首腦地位,亦與教皇無異,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權力。
中洲最為重要的機構,便是“天官”。天官承載教化天下之職,其歷史與王朝并立。王朝初建時,天官掌控天下智識,既是中洲大陸最高學術機構,亦是官吏預備學校,乃王朝正統入仕之途。
高陽氏問鼎天下之初,天子勢強,諸侯世家皆需送嫡長繼承人入天官為質,此舉既彰顯天子恩德,亦含羈縻之意。這些質子總角之年入天官,及冠之后方可返家。
天官下設六部:禮官、王官、理官、羲官、稷官和行官。天官六部各官的負責人尊稱“宗主”,下設四部“掌教”做輔佐之用。
禮官掌皇家儀典、外交朝貢,人才選拔等要務,亦兼管修訂王朝正統史書、禮法典籍。天官最高負責人為“官長”,通常由禮官宗主兼任,由此足見禮官部地位之超然。
現任禮官宗主,名喚姬承禮,字懷仁。他乃當今姬無咎的親叔父,是先皇之幼弟,亦是皇室宗親中難得的謙謙君子。
承禮宗主性情平和中正,醉心古禮考證與典籍編纂,據說因其在三年前那場腥風血雨的皇位爭奪中,面對諸皇子的明爭暗斗,他選擇保持中立,令姬無咎不滿,因此落選官長。這在重視血統的禮官部,無疑是平地驚雷,驚世駭俗之變。
王官,奉行王道,以培養中洲諸侯國繼承人與具臣能吏為使命。七國十郡之質子皆在此研修王霸之業,同時,此部也為皇室培養監察使,巡游駐地,行監督糾察之權。
因是中洲未來繼承人和管理者的孵化基地,王官內部宛如是一個微縮版的“聯合國”,各方勢力明爭暗斗,暗流涌動,儼然是權力與欲望的修羅場。
質子們身系家國,去國懷鄉,有如離根之木。他們遠在中洲,對故國風云變幻鞭長莫及,而國中政治傾軋、兄弟鬩墻,都可能輕易顛覆他們的未來,讓他們前途未卜,歸期茫茫。
正因如此,王官亦成為了整個中洲大陸的“信息集散地”,無論是朝堂更迭,邊境摩擦,抑或稗官野史、貴胄密辛都能于此尋得端倪,此地亦是“傳謠”與“試水”的溫床。
尤為有趣者,乃此間未來繼承人與同受王官培養、日后或將外派地方之監察使間,存有微妙之內斗與牽制平衡。
質子者,或以利誘,或施恩籠絡監察使,以期獲取更多情報或減輕未來之監督。而監察使則在王官中便已開始學習如何周旋于各方勢力之間,為日后執行監督糾察之職積蓄經驗與人脈。
微云初次接觸這般場面,只覺這哪里是什么學堂,分明是古裝版《甄嬛傳》和《紙牌屋》的結合體,每一天都在上演“宮心計”,如有誤入王官的現代社畜,恐怕是連個站隊都分不清,活不過一集。
這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繼承者們”,還沒正式上崗,就得提前在“職場”里開始“內卷”,爭權奪利,比她當年996都心累。她那點加班的苦,跟人家這動輒掉腦袋的宮斗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理智上,楊微云深知應遠離這權謀傾軋的古代斗獸場,明哲保身。可情感上,她又覺得這般無聊乏味的生活,怎能輕易錯過這古代版的“吃瓜”中心啊!而且這還是高端局,各種“貴族密辛”、“朝堂內幕”,脫離了現代網絡那無處不在的審查與“口口”,勁爆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突破次元壁的實時大瓜,讓她內心深處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燒,欲罷不能。
她甚至懷疑,自己的“離魂癥”是不是也成了某個“試水”謠言的素材。
理官、羲官、稷官為學術重地:理官精于術,涵蓋工程營造、水利交通、器物制作、冶煉開采;羲官長于占卜觀星、天文歷法與醫藥煉丹;稷官則獨掌天下農事。
掌管理官者,乃宗主姒慎,字幼安。僅聞其姓,便知其出身不凡,乃前朝姒姓皇族之后。然其人素來神秘,行蹤飄忽,常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仿佛一位隱世大能。微云只隱約聽聞,姒家世代善堪輿,其先祖正是為中洲城“點穴選址”的上古先賢之一,據傳姒家人似對天地山川的龍脈走勢與氣運流轉,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洞察。
稷官宗主姜潮,字潤生。只聽聞這位肩負社稷農生重任的宗主,是個公認的老好人,其性情溫和敦厚,待人謙遜,似無半點煩憂。
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對詩文雅趣情有獨鐘,尤愛吟風弄月,精于宮體詩,觀其文,字里行間盡是綺麗秾艷之靡靡。他平生之志,乃為編纂一本《金臺絕唱》,立志羅盡天下宮體詩,成一家之言,創宮體詩之大成。
姜潮宗主常在公余之暇,邀三五文人雅士,或于月下撫琴,或于花間賦詩。他最喜流連花街柳巷,倚紅偎翠,與紅袖添香的佳人共賞詞賦,其風雅姿態,與稷官簡樸實用的職責,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行官為天官中的行政機構,負責天官各部日常事宜,人事管理、財物分配、安保刑罰。
總攬天官事務的行官宗主,乃是尉遲霏霏。她是越國女君尉遲薇的長女,也是此前探望微云的黃衣小姑娘尉遲依依的親姐姐。
說起她出身的越國,素有“越女國”之稱。越女以秉性剛烈,言必信,行必果,果決剛毅著稱。按照越女國祖訓,唯有女子方可繼承君位。
越女國開國女君,便是赫赫有名的女俠尉遲劍翹。尉遲家亦是累世的貴胄之家,然尉遲劍翹自小離經叛道,不喜閨閣之訓,嗜讀《刺客游俠列傳》,因此立志當一名縱橫天下的女游俠。她少女時期便仗劍游歷中洲,獨創一招“拈花一笑”,劍術之精妙,獨步中洲,也足可見越女一族不凡的武力值。
說起這位現任的尉遲女君,便不得不提其獨特的命名雅趣——因女君尉遲薇鐘愛《詩經》中《采薇》一篇,故膝下兩女一子,皆由此詩擷名。長女為霏霏,次女是依依,而其幼子,則名為尉遲遲遲。
尉遲霏霏在越國長到十二歲才來天官為質,雖然來天官開蒙較晚,然天賦過人,且文武雙修,故而很快便在天官嶄露頭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位才學出眾的越國公主,在學有所成后,卻不知何故,執意不愿回國。憑借其過人的才干,她最終留在了中洲,一路高升,竟成為了執掌天官內外秩序的行官宗主。
而其妹尉遲依依,雖年歲尚幼,也早早傳承了長姐的心意,并不打算回越國繼承女君之位,是以仍在天官繼續學業。眼見兩位嫡出的女兒皆無歸國之意,遠在越國的女君尉遲薇,只能對著膝下那年僅五歲的幼子尉遲遲遲,徒增長嘆。
天官號稱攬盡天下英才,以中洲正統自居。其生源構成有三:除卻皇親宗室、王孫公子,主要以中洲各地選拔的優秀人才為主,輔以天官家生幼童。因天官以撫育教化、兼濟天下為己任,亦是中洲最大的慈善機構。所謂“天官家生幼童”,便是各地監察使收養的孤兒,自幼送入天官培養。他們無父無母,受王室供養,成年后便是王室選拔派遣至各地的監察使君不二人選。
天官現任官長袁守正,字明道,原系羲官宗主。三年前,先皇駕崩前,他力主姬無咎為新君,曾言“日將升,月將沒,其兆已成,主仁君之象。”新皇御極后,袁守正被破格提拔為新任官長,打破了百年來官長繼立的定規,一時朝野物議沸騰。而殷燕燕此時所受懲戒,也好像隱約與此事相關。然天官上下對此諱莫如深,微云亦不得機會細細探查,此事暫且按下不表。
微云至此方知,自己如今名為殷燕燕,而非先前以為的“殷艷艷”。這份澄清,總算讓她擺脫了那莫名的俗艷之感,也慢慢接受了自己這個新的身份與名諱。
羲官部的家生幼童皆以殷為姓,而“殷燕燕”之名,乃因其生于陽春三月,取自《詩經》“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意。新任羲官宗主,名喚姚思謙,字載道,原為羲官四部掌教之一。他與現任天官官長袁守正同為羲官老宗主許元敬之徒,更是從小撫育殷燕燕長大之人,與殷燕燕有著亦師亦父的深厚情誼。
“大病初愈”之后的殷燕燕,心如死灰,每天都要恨恨地在心底的小本本上為許悠然記下新的一筆。這該死的人設!殷燕燕,為何偏偏要生在羲部?
原身殷燕燕,號稱少年天才,乃姚思謙親傳弟子。龜、筮、星、夢,無一不通,且精于義理、象數,更是羲部重點栽培的青年才俊。而她楊微云,不過是個現代社畜,一名UX/UI設計師。連個八卦圖都瞧不明白,何論占卜、釋經、稽疑?
倒不如生在其他部,學起來也知道從何入手,日后在此地做個技術官僚,也算有個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
從前在職場中,她總提醒自己不要有“冒名頂替綜合癥”(ImposterSyndrome),如今倒好,她成了個名副其實的贗品,每日只能對著八卦圖望洋興嘆,被那卦名次序歌折磨得體無完膚。
這種生不如死的境況,讓微云每日都在“奮起學習、通關離開”與“渾水摸魚、躺平等死”的激烈碰撞中惶惶不可終日。她一時想,不如就此坐吃等死,期待許悠然的外掛解救;轉念又想,既然來都來了,不如好好體驗一番,權當是人生旅途最后的紀念品吧。
來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