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一直忙著處理青靈門初創事宜,外來三人組其實沒有在修真這個事上下過功夫,特別是青靈兒,她如此知道自己變厲害了,但對修煉的框架是全然不解。
為了更好地修煉,她找來青靈門資深老者和蕭玄,開設了修真理念課。
今天,第一節課,蕭玄掌課。
靈嫣兒、帝景還有一眾萌娃,排排坐著,翹首以待。
蕭玄:“第一節課,給大家普及最基礎的修真等級概念?!庇谑且粋€龐大的修真體系圖,出現在大家晚眼前:
一.引塵境
描述:修真之始,引靈入體。修行者初步感應并吸納天地間游離的靈氣(或稱元炁),淬煉肉身凡胎,排除體內后天雜質(塵垢)。此境界重在“引”和“淬”,是脫離凡俗、踏入修真的門檻。
特征:氣力大增,五感漸敏,體內產生微弱氣感,初步掌握一些基礎武技或法術皮毛,壽元略有增加(百二十載左右)。
二.凝光境
描述:引納入體的靈氣不再散亂,于丹田(或氣海)處凝聚壓縮,形成穩定的“靈元光點”,如星火初燃。靈氣開始液態化,初步具備外放能力。
特征:靈力外顯可形成微弱光芒(護體罡氣、指間靈光等),可修習并施展基礎法術、御使低階法器,壽元增至約兩百載。此境修士是修真界的基石。
三.辟府境
描述:丹田靈元之光穩固壯大,于識海之中開辟“靈府”(或稱紫府),精神力(靈識)開始顯著增長并具象化。靈氣進一步凝練,為后續“靈樞”奠定基礎。
特征:靈識離體探查,可內視己身,初步感悟天地法則雛形。靈力渾厚,能支撐更強大的法術和法器,御空飛行成為可能(速度、高度、持久力有限)。壽元約三百至五百載。
四.靈樞境
描述:丹田靈元與識海靈府通過“靈樞”緊密相連,靈力與精神力初步交融。靈力高度凝練,形成核心“靈樞”,如同能量與意識的轉換中樞。此境是力量掌控的關鍵節點。
特征:靈力運轉圓融如意,施展法術威力大增、速度更快。靈識覆蓋范圍廣,可進行精細操作(如御使多件法器、刻畫復雜符箓)。初步觸及“領域”雛形(對周圍環境小范圍施加自身意志影響)。壽元可達近千載
五.玄意境
描述:對天地法則的感悟由雛形步入“意境”層次。修行者開始深刻理解并嘗試駕馭金木水火土、風雷光暗等基礎法則,甚至觸及空間、時間等更深奧法則的邊緣。靈力開始向更高層次能量轉化。
特征:舉手投足蘊含法則之力,法術威力發生質變,可引動天地之威。能初步進行短距離空間挪移(瞬移),初步掌握“法相”神通(以法則凝聚巨大化身)。壽元以數千年計。此境修士在修真界已屬一方豪強。
六.洞虛境
描述:對空間法則的理解與應用達到極高深境界,可洞察虛空奧秘,穿梭于不同空間層面(如短時間進入亞空間、小范圍開辟臨時洞府)。靈力進一步升華,與神魂深度結合,開始觸及“虛實相生”的奧妙。
特征:空間神通大成,長距離瞬移、空間禁錮、切割成為常規手段。能初步感知并利用世界本源之力。法相凝練如實質,威能撼天動地。神魂穩固,可離體遨游。壽元漫長,近乎萬載。
七.劫法境
描述:修行之路已近巔峰,需直面天地法則降下的終極考驗——天劫。此境修士需將自身領悟的法則熔煉一爐,凝聚成獨屬自身的“道果”。每一次渡劫,都是對生命本質、法則領悟和心性的極致淬煉。
特征:擁有近乎毀天滅地的力量,可短暫影響一方天地規則。道果初成,神通自生。需經歷多次恐怖天劫(風火雷劫、心魔劫、寂滅劫等),成功渡過則更進一步,失敗則身死道消或轉修散仙(非正途)。壽元取決于渡劫次數和成功與否。
八.歸真境
描述:成功渡過重重劫難,道果圓滿穩固。力量返璞歸真,達到此方世界允許的極致。自身即為法則的體現,與天地共鳴。開始為最終的超脫做準備。
特征:言出法隨,神通廣大不可思議。可開辟穩定的小世界或洞天福地。生命層次已發生根本性躍遷,近乎不朽(非絕對永生)。是此界真正的巔峰存在,數量極其稀少。
九.仙尊境
描述:超越歸真境“此界極致”的束縛,生命本質發生更深層蛻變,體內道果化為“仙源”,開始初步融合并駕馭多重本源法則。可自由脫離原生世界束縛,初步具備在諸天萬界間安全穿梭、建立穩定聯系的能力。此境是邁向神尊之位的堅實基石。
特征:道果升華,化為更高級的“仙源”,是自身力量與法則融合的核心,蘊含一絲不朽神性。不再局限于單一或少數法則的運用,可憑借仙源之力,抵御諸天萬界不同法則環境的侵蝕。只要仙源不滅,幾近永恒。但依舊可能被同階或更高存在毀滅。
十.神尊境
描述:超越世界極限,生命本質完成終極蛻變,達到真正的“仙”之領域。掌握完整的本源法則,可創造、毀滅、重塑規則。超脫生死輪回,永恒不朽(除非被同階或更高存在抹殺)??慑塾沃T天萬界,是多元宇宙中的至高存在之一。
特征:擁有“神格”或“道源”,自身即是一方宇宙法則的源頭或主宰。可開辟大千世界。威能無法以常理揣度。此境是修真之路的終極目標,也是傳說中的境界。
蕭玄一絲不茍的解說著,或許是錯覺,很明顯他在說前期境界時,明顯語氣平淡,說到仙尊境時明顯來了興致。最后說的神尊境的時候,還擺出幾副架勢。
最后蕭玄神秘兮兮地說道:“神尊乃諸天萬界迷之存在,這至高等級聽起來遙不可及,但是卻也觸手可得,或許也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