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晚晴在慈善晚宴上沒能徹底碾碎沈念,反而讓她那番“無心之失”的回應在某個小圈子里流傳開來,這讓她更加警惕和惱怒。她意識到,僅僅依靠社交場合的羞辱遠遠不夠,必須深入到凌燁的權力核心——凌氏集團,從根本上瓦解沈念的立足之地。
于是,“關心凌燁事業”、“為凌氏未來發展提供寶貴建議”成了蘇晚晴新的通行證。她開始頻繁出入凌氏總部大樓。憑借著蘇家的背景、優雅得體的談吐和精準投放的人情(限量版禮物、私人俱樂部的邀請函),她迅速拉攏了集團內幾位實權高管和幾個重要客戶,編織起一張隱形的利益網絡。
沈念所在的部門是集團核心的市場部,負責一個重要新品的全球推廣策略。巧合的是(或者說,在蘇晚晴的運作下),這個項目恰好與蘇家旗下一家子公司有潛在的合作可能。蘇晚晴“順理成章”地以“潛在合作伙伴代表”兼“凌總特別顧問”的身份,“親自”關注項目進展,重點“關照”沈念負責的媒體投放和用戶定位方案。
“沈小姐,”蘇晚晴坐在市場部小會議室的主位,指尖點著沈念提交的方案書,臉上掛著職業化的微笑,眼神卻銳利如刀,“你提出的這個社交媒體KOL(關鍵意見領袖)合作名單,我覺得……格局小了點。我們需要的是能真正觸達頂級圈層、代表高端生活方式的意見領袖。比如這位L小姐,她的粉絲群體雖然龐大,但調性……過于親民了,不符合我們新品的奢華定位。”她輕描淡寫地否定了沈念精心篩選、數據支撐的選擇,提出了一個價格昂貴數倍、但實際轉化率未必高的“名媛”型KOL。
這只是開始。后續的每一次會議,蘇晚晴總能找到新的切入點進行刁難:設計稿的色調不夠“高級感”,宣傳語不夠“有沖擊力”,活動策劃不夠“排場”……提出的修改意見往往天馬行空、自相矛盾,唯一的目的就是拖延進度,增加沈念的工作量,并試圖在反復修改中讓她出錯。
更陰險的是無形的壓力。在蘇晚晴若有若無的暗示下,部門里幾個原本與沈念關系尚可的同事開始疏遠她。午餐時,沈念端著餐盤坐下,旁邊的座位會迅速被“占滿”;茶水間里,當她走進去,熱烈的討論聲會戛然而止,留下尷尬的沉默和意味不明的眼神。關于她的流言蜚語如同陰暗處的苔蘚般悄然滋生,在公司的通訊小群和走廊角落蔓延:
“聽說了嗎?她當初能進總裁辦(后被調到市場部),就是靠爬……”
“正主回來了,贗品還賴著不走,臉皮真厚。”
“蘇小姐親自盯她的項目,明顯是總裁授意要趕她走,她還硬撐什么?”
“能力也就那樣吧,方案被蘇小姐批得一無是處……”
孤立和壓抑的氛圍像無形的網,緊緊纏繞著沈念。她常常加班到深夜,偌大的辦公室里只剩下她敲擊鍵盤的聲音和窗外城市的燈火。疲憊如同潮水般涌來,她揉著酸痛的眉心,目光不經意間瞥見手機屏保上弟弟沈澈蒼白卻努力微笑的臉。窗外的雨滴敲打著玻璃,她心頭一緊,不知道弟弟在醫院是否安好,那昂貴的醫藥費像一塊巨石壓在胸口。
然而,沈念沒有在打壓下沉淪。她像一顆被巨石壓迫的種子,反而在黑暗中積蓄著破土的力量。
面對蘇晚晴的刁難,她沒有選擇硬碰硬地爭執,那只會給對方更多把柄。她選擇用更扎實的工作來回應。每一個被蘇晚晴質疑的點,她都投入雙倍甚至三倍的精力去調研、分析、佐證。她熬通宵查閱全球奢侈品營銷案例,用詳實到令人無法反駁的市場數據、精準的目標用戶畫像和極具創新性的跨圈層合作構想,來支撐自己的方案。
一次非正式的項目進度討論會,幾位負責具體執行的高管也在場。蘇晚晴再次對沈念優化后的媒體投放策略發難,這次她揪住了一個投放時機的細節:“我認為在品牌發布會之前一周集中引爆,效果最好!這樣才能形成話題轟炸!”這顯然是一個外行的想法,忽視了用戶接收信息的疲勞閾值和預熱期的重要性。
沈念抬起頭,沒有看蘇晚晴,而是面向在座的幾位經驗豐富的高管,語氣依舊恭敬,但內容清晰有力:“蘇小姐的建議很有啟發性。不過,根據我們監測的同類競品案例數據和用戶社交媒體行為分析(她快速調出準備好的圖表),在發布會前一周進行高強度集中投放,雖然能快速提升聲量,但極易引發信息過載和用戶反感,導致關鍵信息接收度下降。我們建議采用‘階梯式預熱’策略,在發布會前四周開始,分階段、有節奏地釋放不同維度的信息點,配合懸念營銷和用戶互動,逐步提升期待值,在發布會當天達到峰值。這樣不僅能最大化傳播效果,也能更好地沉淀核心用戶群體。”
她條理清晰,數據翔實,分析精準,提出的策略明顯更符合營銷邏輯和市場規律。幾位務實的高管聽著,眼中流露出贊許,不由自主地點頭。蘇晚晴被晾在一邊,精心準備的說辭被專業分析堵了回去,臉上優雅的笑容有些掛不住,眼底閃過一絲陰鷙。
沈念敏銳地捕捉到蘇晚晴打壓她的另一個“成果”——為了證明沈念思路“錯誤”,蘇晚晴曾力主在某個宣傳重點上向她的“名媛”圈層傾斜。然而,沈念通過私下與核心客戶的助理溝通(借匯報工作之機),確認那位真正決定合作的大客戶代表,其個人偏好和品牌訴求,恰恰與蘇晚晴強調的方向背道而馳!這個信息,被她不動聲色地記下,如同埋下了一顆關鍵時刻能扭轉局面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