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工作,還是自己做點事情?”高音希又問李持安。
“我還想看看能不能做些別的。”李持安陷入思考,“之前想著和陳里一起把醫院經營好,現在想想,真是白忙活一場。”
她等到被背叛才發現,不管是醫院還是家里,經濟和事業的主動權都不在她手上,離開陳里,這些事情和她沒有任何關系。
唯一和她有關系的是她寫的書,學的課程,考取的那一張又一張的證書。
這些都是這個家里,陳里轉移不了,完完全全屬于她自己的東西。
她才明白,一個女人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牢不可破的事業有多重要。
“我以后再也不要做輔助崗了。”看懂了利益的歸屬,李持安也明白了未來自己的定位。
“很好。”高音希很支持李持安的想法,“之前的經歷就當積累人生經驗和經歷了,還好你一直在折騰。”
只要有折騰,就會有收獲。
要是李持安這些年真的甘于當家庭主婦,只把自己的時間放在洗衣做飯帶孩子身上,不學習,不成長,才是真的完蛋。
什么經驗和技能都學不到。
“就是,事情做了就有功,不是賺到錢,就是賺到做到。”許竹文補充,“小說和書籍寫了就能賺,別丟了。”
“如果還是感覺到焦慮和不安全,你可趁此機會好好思考以后要做什么,除了我們,你還可以去找你的老師,你的同學,你其他的朋友,多問,多看,多想,不要害怕,也別不好意思,聰明人都會請教高人,問一個人不行,就問三個人,問三個人不行,就問十個人,問完十個人,你再綜合他們每個人的意見,就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高音希又笑,“做事情最忌諱的是閉門造車。”
希希那么有實力和能力,還那么虛心、謹慎。
“我終于明白你之前為什么有了想法后,總是不斷的問人,問完這個問那個,原來你是在衡量,想要得出一個更接近客觀的結果。”
“是的,想法只是想法,如何檢驗想法是否可行,是否能落地,就需要投入到市場中去檢測,而投入市場第一步,我們可以問問朋友,和相關領域里的高手,如果他們覺得可行,那就做下一步,如果他們都說不可行,那我就要掂量掂量,這是否只是我主觀性覺得可以的想法而已。想法不值錢,真正能讓想法變現出價值,才值錢。”
“我知道了。”李持安看懂了,高音希真是用商業思維在做事,“我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
“對的,就應該這樣,不要怕麻煩別人,你能麻煩誰啊?”高音希看到李持安一臉受教的表情,忍不住多說幾句,“能被你麻煩的,你那些事都不是麻煩,不能被你麻煩的,你也麻煩不了人家。”
“精辟!”李持安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她確實有種限制性思維,總怕麻煩別人,總想著凡事靠自己。
如今想來,這何嘗不是一種不配得感呢?
“誰的人生都有低谷的時候。”高音希懇切道,“你現在是遇到了困難,度過去就好了,又不是什么天塌下來怎么努力也過不去的事。”
要真遇到了怎么努力也搞不定的事情,就不用搞了。
直接擺爛!
“你這次發現陳里出軌,沒有瞞著,而是第一時間想到保留證據,規劃離婚,來找我們一起商量后面怎么辦,我覺得就很好。”高音希的聲音嬌嬌嗲嗲的,看著李持安的眼神溫柔極了,“集我們三個人的智慧去辦事,總比一個人苦思冥想的好不是。”
外面有的是女人在發現老公出軌后,為了一些面子啊,錢啊,家庭啊,孩子啊什么的,藏著掖著怕別人知道,替老公隱瞞,隱忍著,委屈著。
最后圓滿沒求到,只求到一身的情緒病。
傻不傻哇!
這個世界還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健康更重要的東西呢?
高音希想。
許竹文換位思考了下李持安,“她以前是覺得我們沒結婚,無法共情老公孩子等等事情。”
所以有事也不跟她們說。
當然,還有原因她沒說。
或許是她和音希以前時不時吐槽朋友見面就提老公孩子很煩。
“無法共情不代表沒想法嘛。”高音希佯嗔的看了李持安一眼,“我們是不耐煩總聽人說她們的丑老公和丑孩子,婆婆小姑等家長里短,可你又不是那種人,重要的事情說說怕什么。”
“對的,這我可得站希希了!”許竹文眄睞周圍,“你歷練的少,也不防備人,現在吃多大虧。”
李持安知道表姐說的是被陳里轉移財產的事。
她何嘗不悔?
“是我沒有防備心。”
“對吧。”許竹文對此感到十分惋惜,“唉,這人真的太壞了。”
被陳里轉移出去的可是真金白銀實打實的錢啊。
幾百萬。
一個人沒有暴富的好運,得多久才能賺到?
“錢這個東西,來來去去,很正常的。”高音希看著李持安目光泫然的臉,心痛的同時忍不住開解道,“我覺得從一段錯誤的關系中走出來,看清現實,想明白未來要走的路更重要。”
李持安哀嘆一聲,“我覺得和陳里在一起這么多年,最大的幸運是沒賺到少錢,最大的不幸也是沒賺多少錢。”
“嗐!”高音希說,“內心空洞的人是填不滿的,這些年你雖然沒有賺很多錢,但也不是沒賺錢啊,你看,陳里什么時候滿意過?”
“這倒是。”李持安想到陳里總跟她是說壓力大,錢不夠的事,疼痛爬上背脊,“明明我們生活也過的去。”
“你們缺錢嗎?”高音希憑心而論,“你們缺的是讓陳里擁有一顆富足的心。”
內心匱乏的人,擁有再多都覺得不夠。
這才是陳里總對現狀不滿意,到處攀緣的原因。
人一旦愿意睜開雙眼直視一個人,想要看清他也就不是什么難事。
從前那些為了求得一個普世價值的標準,而自動忽視的細節如同藤蔓,迅速生長蔓開,更清晰的顯示出來原本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