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埠鎮最后的身影,是車窗外飛速倒退、最終模糊成一片鐵銹色污跡的連綿低矮廠房和吐著黑煙的煙囪。長途汽車引擎的嘶吼淹沒了小鎮熟悉的金屬噪音,卻帶不走心底那份沉甸甸的混合物——逃離的慶幸,與一種近乎背叛的抽離感。蘇禾緊抱著洗得發白的帆布書包,里面裝著錄取通知書、幾件單薄的衣物,還有那本被她指腹摩挲得卷了邊的《專項計劃個人陳述提綱》。首頁上,那個被淚水暈開的“滅”字,像一個沉默的烙印,也像一道指向未來的裂痕。
省城師范大學的輪廓在薄霧晨光中漸次清晰。高聳的磚紅色教學樓披覆著深綠的常春藤,寬闊的林蔭道上,挺拔的梧桐枝葉舒展,篩下碎金般的光斑。空氣清冽,帶著草木初醒和油墨紙張的混合氣息,徹底取代了灰埠那凝固的、鐵銹與劣質卷煙交織的沉悶。一張張年輕、自信、穿著各異的面孔步履匆匆,構成一幅流動的、充滿可能性的圖景。巨大的陌生感如同無形的潮水涌來,蘇禾下意識地攥緊了書包帶子,指節用力到發白。這就是她精神世界里反復描摹的“光點”嗎?為何心跳如此失序,像一只撞入水晶宮殿的飛蛾,翅膀上還沾著舊巢穴的煤灰?
報到、入住整潔卻陌生的四人間、領取沉甸甸的教材……流程高效得讓她恍惚。室友們帶著不同的口音和背景,好奇而友善地搭話。蘇禾努力回應,嘴角牽起練習過的弧度,內心卻隔著一層磨砂玻璃。她們談論著新上映的電影、當紅的偶像、周末的逛街計劃,話題輕盈如肥皂泡。蘇禾聽著,那些詞匯遙遠得像外星語言。她的世界底色,是沉重的書包、沾著油污的零錢、廢窯那堵血跡斑斑的紅墻,以及那聲沙啞的、烙印般的“小妹”。
大學圖書館是另一重震撼。推開厚重的玻璃門,仿佛踏入另一個次元。無邊的寂靜籠罩下來,只有紙張翻動和空調低沉的嗡鳴。視線所及,是通天徹地的書架陣列,鋼鐵骨架支撐著密密麻麻的書脊,一直延伸到視野盡頭。空氣里彌漫著舊紙張特有的、微帶塵土氣的干燥味道,混合著油墨的冷香——一種屬于時間和知識的獨特氣息。
蘇禾放輕腳步,像怕驚擾沉睡的巨獸。指尖無意識地劃過一排冰涼光滑的書脊,觸感堅實而沉默。這里是知識的海洋,是她得以窺見灰埠之外廣闊天地的唯一窗口,是精神世界里那個微弱“光點”的實體投射。她感到一種渺小,也感到一種奇異的歸屬。
走到教育學區域,她開始按照書單尋找教材。厚重的《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她一本本抽出來,抱在懷里。目光掃過相鄰書架的分類標簽——“社會心理學”。幾本書名跳入眼簾,其中一本封面的設計格外冷硬:深灰色的底,幾道簡潔卻鋒利的黑色線條不規則地交叉貫穿,像某種抽象的裂痕或束縛。書名是《暴力與人性:反社會行為研究》。
蘇禾的目光在那書名上停頓了幾秒。心臟的位置,毫無預兆地傳來一下輕微的、沉悶的抽緊,像被無形的手指捏了一下。一股莫名的寒意順著脊椎悄然爬升,讓她指尖微微發麻。她迅速移開視線,幾乎是下意識地,伸手將那本書也抽了出來,疊放在懷里的教育學教材最上面。
書本的重量陡然增加,沉沉地墜著她的臂彎。那冰冷的線條仿佛透過書封傳遞過來。她沒有翻開它,只是抱著這摞突然變得異常沉重的書,站在原地。一種模糊的、帶著涼意的預感,像水底的暗流,無聲地漫過心頭。這感覺無關具體的恐懼,更像是在一片陌生的森林邊緣,瞥見了某種未知野獸留下的、意義不明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