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陽光飽滿,將梧桐葉涂抹成厚重的油綠。蘇禾的生活節奏緊湊,內心卻日漸開闊。小海的笑容和那些理論碎片,在她腦中漸漸拼合,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指引生活的溫暖燈火。
那個曾讓她如墜冰窟的“92%”,如今有了新的理解。它像認識了一個關于天氣的殘酷真相:有些風暴注定會來,無論你多么渴望晴天。數據冰冷地揭示,與某些“行走風暴”般的人緊密捆綁,即使初期平靜,五年內崩壞的可能性高得令人窒息。如同握著一把上膛的槍跳舞,舞步再完美,也無法消除走火的危險。這份認知不再是純粹的恐懼,而是一種清醒的邊界感。真正的力量,不是幻想馴服風暴或讓槍啞火,而是在看清本質后,保有轉身離開、尋找安全屋檐的勇氣。這讓她想起《美女與野獸》那個隱藏的真相:貝爾離開城堡,才是野獸可能變回王子的前提。有時候,讓野獸學會收起利爪的唯一方式,就是你不再留守他的牢籠。
與小海的相處,無聲地滋養著她對“愛”的領悟。看著這個敏感的孩子,她漸漸體悟到一種園丁照料玫瑰般的心境:不強求玫瑰不長刺,不焦慮它何時開花。只努力提供陽光般的鼓勵、清水般的耐心,然后,退后一步,帶著欣賞,等待它自然地舒展自己的模樣。她不再執著于立刻“改變”小海,專注于營造讓他感到安全、被接納的小小“花園”。這“退后一步”的智慧,也回饋到自身。她開始允許情感如潮汐自然漲落。耐心會有低潮,學業會有挫敗,獨處時會有思緒縈繞。但她不再恐慌,學著像觀察大海般觀察內心:熱情高漲時投入;低落疲憊時安然休憩,如同冬日的樹,枝干沉默,地底根系卻在積蓄力量,醞釀著新綠。不必時刻燃燒,有時靜默的陪伴——對自己,也對他人——才是更深沉的愛意。
這份在平靜中積蓄的力量,在《教育統計學》期中考試失利時顯現了分量。看著刺目的分數,灰埠中學被分數定義、被“不夠好”陰影籠罩的窒息感瞬間襲來。她逃回宿舍,關上門,胸口悶堵。
但這一次,她沒有沉溺。她走到書桌前,指尖拂過筆記。那些關于“注定風暴”、“潮汐漲落”、“冬日蓄力”、“園丁等待”的想法,成了心中的浮木。考砸了,就像園丁遭遇冰雹,砸壞了辛苦培育的苗。慌亂沮喪是自然的(潮汐低落)。現在該做什么?不是咒罵冰雹或否定自己,而是看看哪些苗還能救(錯題分析),土壤哪里需加固(概念理解),然后,耐心重新開始(復習、請教)。她想起小海揉皺的作業紙,想起自己遞上新紙時那句平和的“換條路試試?”。
這個“換條路試試”,成了她的救生索。她深吸氣,壓下情緒,拿出試卷分析錯誤。第二天,她帶著標記好的試卷請教教授。當困惑被解答時,一種奇異的掌控感升起。當她不再把一次跌倒等同于人生失敗,當她在低潮期能保存核心能量(冬日之樹),并用“園丁”智慧去修復(分析、行動)時,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源于自身的穩定。她開始懂得:她的價值,不在他人眼光里(灰埠的、周野的、分數的),也不在某個耀眼成就上。她的價值,根植于她持續學習、理解世界、調整步伐、在風雨中為自己搭建安穩小天地的韌勁和能力本身。
那個整理完錯題、疲憊卻心安的夜晚,望著窗外璀璨燈火,一個看似矛盾卻無比真實的念頭如星光穿透思緒:“最自私即最無私”。
她想起特蕾莎修女的話——抱起瀕死者時,她說“我是在撫摸基督的傷口”。這揭示了一個真相:當一個人真正珍視并培育好自己的生命(最“自私”),內心會豐盈到自然滿溢,突破“我”的邊界,擁抱更廣闊的世界(成就最“無私”)。就像《小王子》的玫瑰,正因為小王子傾注了時間與愛,它才獨一無二,照亮了他的星球。為了能持續學習、成長,去理解和幫助小海那樣的孩子,她必須首先愛護好自己這片“土壤”——保證休息,享受閱讀的寧靜,維護內心平和,堅定走在教育路上。這些“自私”之舉,正是她未來能更長久、更有效“無私”奉獻的根基和源頭。
窗外的燈火暈染開溫暖光暈。她感覺自己像一塊漸次通透的棱鏡。愛(對生命、教育、世界)不再是混沌一團。它像一束光,穿過她自身這塊棱鏡,被清晰折射:
有時是具體而微的愛,一次耐心的輔導,一句真誠的鼓勵;
有時是彌漫無聲的愛,營造課堂安全感,自身平和時散發的穩定氣息;
它包含園丁的智慧,提供支持,尊重差異,不強求改變;
它包含對風暴本質的清醒,知道黑暗存在,但不被吞噬,守護內心光明;
它接納潮汐的律動與冬日的沉潛,允許起伏,懂得積蓄。
而這一切光芒流轉的核心,正是那看似“自私”的、對自身生命力的精心培育——自愛,是棱鏡得以存在并折射萬千光彩的晶體本身。唯有它堅實通透,光芒才能璀璨。
蘇禾合上筆記本,指尖殘留書頁的微涼。灰埠的記憶碎片偶爾掠過,卻已無法驚擾心湖。那些過往的傷痛與掙扎,連同汲取的知識,已被她吸收、轉化,融入了自身這塊不斷成長的“棱鏡”之中。她是誰?她是一個學習用這面心鏡映照世界、定義自我、在生活無常中努力折射獨特光譜的人。這光,或許不夠耀眼,卻足夠清晰、穩定,堅定指向內心認同的方向——以培育自身為起點,以托舉他人為延伸,在自愛與奉獻交織的光譜里,活出“棱鏡”的完整與通透。自我的輪廓,在棱鏡的光芒中,從未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