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的飛快,眨眼間成妍也到了需要走出小小村落外出求學的年紀。
成妍需要去縣城寄讀了,爸爸媽媽也在此時回到了老家。
一個月放一次假期,每次回家2天。你看,人生總是會這樣,爸爸媽媽回來了,成妍卻又要走了,陰差陽錯。
盡管如此,那些缺失的陪伴從未出現在成妍的抱怨中。
她沒有叛逆,沒有惹禍,沒有打架斗毆,且心地依舊善良。
有禮貌,話少,謙遜,膽怯依舊是她的性格。沒人教她如何去做一個討喜的人,她僅需從生活處處的臉色中就能學到。
邊界感——是她潛移默化記在心中的下意識教誨。
這也體現在今后和柳一戀愛的細節要求里。
去親戚家走動不允許喊餓是媽媽從小就告訴成妍的規矩。
成妍十分懂事,或許是為了得到夸獎,還自我延伸出來了更多規矩。不碰人家家里的物品,不拿玩具,不吃擺在桌面上的貴重沒見過的水果。普通水果可以在主人無限客氣的推讓之后象征性的留下一個。
不想招人厭煩就必須要去自我摸索著做一個懂事乖巧的小孩。這沒人教,是成妍自己悟出來的。
忘了幾年級,只記得去同學家把開心果殼當貝殼揀走的成妍,被嘲笑了很久很久。
或許太多人都不會相信,又不是50年代哪里會有小孩連開心果都不知道?誰會相信呢?是啊,誰會信呢?可事實確實如此。
(就連柳一也經常疑惑,是不是年齡造假了啊,怎么還會有做派和認知都這么老舊的新小孩?“或許她是騙子?”這可能是柳一唯能得出的結論了。)
其實每件事情都很小,但累計在一起卻又足以壓垮人的自尊心。
姑父家請客吃飯,邀請成妍一家全去做客。
成妍跟在爸爸媽媽身后,妹妹早就跑在前面了。相比于成妍的扭捏,妹妹倒是大方活潑,成妍喜歡妹妹。
你看,如果有人想用愛與不愛來做實驗,那成妍和妹妹就是明顯試驗成功的案例。
享受著愛長大的小孩與偷窺著愛長大的小孩有明顯差異,一個怯怯諾諾,一個儀態四方。
扯遠了成妍總是話癆的很,柳一長講她話太多了,一定是對誰都這么能說。
不是的,這種話嘮僅存在于柳一,盡管他不信。
視線拉回請客吃飯。
桌子上的菜一一擺好,秉承著不要吃太貴的東西,那么肉,燒雞就是緊俏的食物,盡量少吃。不要讓人覺得沒有教養始終刻在成妍的骨子里。
沒人給成妍夾肉,她也不敢,大人們歡聲笑語推杯換盞。接近尾聲了,成妍還是沒有夾一口肉吃,對于在長身體的年紀來說,肉真的很有吸引力!她太想吃一口了,就一口。
豁出去了,反正應該沒人會注意,成妍瞅準時機,筷子伸向燒雞的盤子,剛剛夾起一塊肉,都沒來得及仔細端詳分辨是什么部位,就被斜插進來的一雙筷子攔住。
是姑父。
他動作快速,眼神又凌厲,面帶笑意但又用僅有她能察覺的憤怒神情說到:“哎呀,成妍,哈哈,肉都沒了,你看你姑還沒吃呢,給她留下吧。”語氣看似溫和但仿佛那些肉是被成妍吃完了。當然,成妍也知道,肉,那個年代的好東西,還是要留著下一頓吃的。
或許還是人聲鼎沸,但此刻成妍的耳朵像是突然失聾,耳朵里“嗡~”是冗長又沉悶刺耳的直線形音浪…就像每個古剎里都有的那口吊在四方涼亭的巨大銅鐘,被陳舊的木樁重重敲擊的余音回響…
沒有爸爸媽媽幫忙撐腰,沒人說她還是小孩想吃就吃。
豆大的淚珠已然掛在眼眶,再晚一秒都要掉出來,成妍立馬抽回筷子,為了不讓自己難堪,使勁抬起來早就沒有米飯的空碗不停的扒拉,碗底豎起來與臉都要齊平。
一邊扒拉一邊哽咽:“恩,我不愛吃肉,我就喜歡吃菜。”裝作扒碗的動作又假又滑稽。
放下碗筷一句我吃飽啦~然后飛快的逃離飯桌跑回家去。
原來人的情緒無法掩蓋,淚水也無法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