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華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聽上去是知識分子的象征,實則上是精神綁架的戰場。
父親是個昆蟲學者。
但是他其實并不是太喜歡他的工作。
父親小時候成績很好,得以上大學,畢業后留在了這里。
父親最喜歡的事情是看小說,在虛幻的世界里仗劍天涯。
父親和母親的結合緣于丈母娘認為的“老實”。所以盡管父親和母親相識時還是個窮小子,母親還是嫁給了他。
說是老實,父親對待西華時卻忽然變得侃侃而談。“社會法則”“人類叢林”,每句話都像昆蟲標本一樣被釘死,毫無溫度。
西華其實想說很多。
社會達爾文不是正代表了社達的失敗嗎?!
母親學戲劇,按理該是溫柔多情的代表,實際上則情緒漂浮,把自己困窘于“我是為你好”和“你為什么不理解我”由話語編制的絲籠。
也許是因為戲劇的原因,她的表達往往也像戲劇一樣荒謬。
母親,生活不是戲劇,你不是編劇,更不是演員。
提出擬劇論的戈夫曼死于胃癌,母親。
西華曾一度以自己的人人生是easy模式。直到意識到自己從來沒有真正被允許感到痛苦。西華,壓抑的情緒并不會消失。
苦痛在骨縫里生長,在每個梅雨天嘎吱作響。
疲憊的孩子回家時,只想要父親的擁抱。
膝蓋的疼痛是雨季的回響。
西華,你從未被真正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