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九月的風已經帶著涼意,林小滿站在北大校園的梧桐樹下,看著手機屏幕上陳野發來的信息:“我爸手術很順利,別擔心。你那邊怎么樣?“
她咬了咬嘴唇,手指在屏幕上懸停許久,最終只回復了一句:“都好,課很多,忙。“發完后,她立刻鎖上屏幕,仿佛害怕看到自己的謊言被拆穿。
事實上,開學兩周了,她依然無法適應這里的一切。宿舍里其他三個女孩都是北方人,說話快得像機關槍,討論的話題她常常插不上嘴;新聞系的課程比她想象的更加理論化,教授們口中蹦出的專業術語讓她頭暈目眩;
食堂的飯菜寡淡無味,她無比懷念渝城火鍋的麻辣鮮香。
最讓她難以忍受的是夜晚。當宿舍熄燈后,躺在陌生的床上,聽著室友均勻的呼吸聲,思念就像潮水般涌來。她常常偷偷翻看手機里十八梯的照片,還有陳野發給她的零星信息——他為了節省生活費,很少打電話,更別提視頻了。
“林小滿!“
一個清脆的聲音打斷了她的思緒。同班的蘇雯小跑過來,“下午的新聞采寫課要分組,我們一組吧?“
林小滿勉強擠出一個笑容:“好啊。“
“你怎么總是一個人發呆?“蘇雯歪著頭看她,“想家了?“
“有點。“林小滿收起手機,跟著蘇雯往教學樓走。
“周末我帶你去逛逛BJ吧!“蘇雯熱情地說,“南鑼鼓巷有很多有意思的小店,比學校好玩多了。“
林小滿點點頭,心里卻想著,BJ的胡同再美,也比不上十八梯的青石板路。那里有張婆婆的涼蝦攤,有陳野舉著相機對她笑的樣子...
新聞采寫課上,教授布置了第一個實踐作業:拍攝一組反映城市變遷的照片,并配以文字報道。
“這次作業會計入期末成績,“教授推了推眼鏡,“希望大家認真對待。“
下課后,蘇雯興奮地拉著林小滿討論選題:“我們去拍CBD怎么樣?新舊建筑對比,很有沖擊力!“
林小滿看著作業要求,突然有了主意:“我想拍...胡同里的老手藝人。“
“啊?那多沒意思,“蘇雯撇撇嘴,“都是些修鞋的、剃頭的老人。“
“他們正在消失,“林小滿輕聲說,“應該被記錄下來。“
就像十八梯一樣。她在心里補充道。
當晚,她給陳野發了條長信息,告訴他這個作業,還附上了自己初步構思的拍攝方案。發完后,她盯著手機屏幕等了半小時,沒有回復。時鐘指向十一點,她失望地關上燈,把臉埋進枕頭里。
直到第三天早晨,她才收到陳野簡短的回復:“想法很好。我這幾天在醫院陪床,我爸術后恢復不太穩定。“
林小滿的心揪了起來。她想立刻打電話過去,又怕打擾他照顧父親。最終,她只回了一句:“需要什么幫助一定要告訴我。“
發完這條消息,她突然意識到,他們之間已經隔了太遠的距離,不僅是地理上的,還有生活軌跡的巨大差異。
他在醫院和學校之間疲于奔命,她在適應全新的環境,兩人就像兩條曾經相交的直線,正在無可避免地越走越遠。
周末,林小滿獨自背著相機去了南鑼鼓巷。與蘇雯描述的熱鬧不同,她專門尋找那些僻靜的角落——一位老人在四合院門口修鐘表,銀發匠人坐在小板凳上制作兔兒爺,胡同深處飄來豆汁兒的氣味...
透過取景器,她仿佛又看到了陳野教她構圖的樣子:“注意光影的對比...對,就是這樣...再向左一點...“他的聲音如此清晰,仿佛就在耳邊。
“拍得不錯。“一個溫和的聲音從身后傳來。林小滿轉身,看到一位戴眼鏡的中年男子正看著她。
“謝謝。“她禮貌地點點頭,準備離開。
“你是學攝影的?“男子遞過一張名片,“我是《城市記憶》雜志的編輯,正在做一個關于北京胡同文化的專題。“
林小滿看了看名片,驚訝地睜大眼睛:“我...我是北大新聞系的學生。這只是課堂作業。“
“有沒有興趣把你的照片和文字投稿給我們?“編輯笑著說,“視角很獨特,不是那種千篇一律的游客照。“
回到學校后,林小滿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蘇雯。
“太棒了!“蘇雯驚呼,“《城市記憶》很有名的!說不定你以后能去那里實習!“
林小滿笑了笑,第一反應卻是想告訴陳野。她打開手機,發現他們上一次對話已經是一周前了。
她猶豫了一下,還是發了一條簡短的信息:“今天有雜志編輯看中了我的照片,可能要發表。“
這次,陳野回復得很快:“我就知道你能行!最近怎么樣?“
簡單的一句問候,卻讓林小滿的眼眶發熱。她靠在宿舍走廊的窗邊,手指飛快地打字,把這半個月來的點點滴滴都告訴他——聽不懂的北方方言、過于干燥的天氣、難吃的食堂飯菜...唯獨沒說出口的是,我多么想你。
陳野的回復斷斷續續,顯然是在醫院走廊里抽空打的字。他告訴她父親的情況時好時壞,渝大的課程很緊張,他還接了幾個婚禮跟拍的兼職...
“對了,“他突然發來一條,“我把我們的紀錄片投稿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影展,入圍了初選。“
林小滿瞪大眼睛,立刻撥通了電話。陳野的聲音透過話筒傳來,帶著些許疲憊和更多驚喜:“小滿?“
“真的入圍了?什么時候的事?你怎么不早告訴我?“她連珠炮似的問題讓陳野笑了起來。
“上周收到的通知,“他的聲音溫暖而熟悉,“我想等確定進決賽再告訴你,給你個驚喜。“
“這已經夠驚喜了!“林小滿激動地說,“如果進決賽,是不是要來BJ參展?“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嗯,十一月底。“
兩個月后。林小滿在心里計算著,還有不到六十天就能見到他了。這個念頭讓她整個人都明亮起來。
“我得回去了,“陳野壓低聲音,“護士來查房了。保持聯系。“
“嗯,保持聯系。“林小滿依依不舍地掛斷電話,卻發現蘇雯站在宿舍門口,一臉促狹地看著她。
“男朋友?“蘇雯眨眨眼。
林小滿紅了臉:“不是...就是朋友。“
“少來,“蘇雯挽住她的胳膊,“你剛才的表情,絕對不只是'朋友'。“
那天晚上,林小滿失眠了。她翻來覆去想著蘇雯的話,還有那個雨夜在天臺上的吻。
他們到底是什么關系?戀人?朋友?還是被距離阻隔的、無法定義的某種存在?
第二天,《城市記憶》的編輯打來電話,說她的胡同照片系列被選中了,將刊登在下月刊。“我們還想約你做個小專訪,關于年輕一代如何看待城市傳統文化。“
掛掉電話,林小滿第一時間想告訴陳野,卻又忍住了。他父親病情不穩定,自己不應該用這些小事打擾他。
這個念頭讓她突然意識到,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她開始小心翼翼地衡量每一句話的分量,生怕給他增添負擔。
日子一天天過去,林小滿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她的胡同照片在系里小有名氣,教授推薦她加入了校報攝影部;《城市記憶》的專訪刊登后,陸續有其他媒體找她約稿;她甚至開始籌劃一個關于全國各地老街巷的長期拍攝計劃。
與此同時,她和陳野的聯系越來越少。有時一周只有幾條簡短的問候,話題也僅限于紀錄片入圍后續和彼此近況。
林小滿告訴自己,這是因為兩人都太忙了,但夜深人靜時,那種被距離拉扯的疼痛總是格外清晰。
十月中旬的一天,林小滿在圖書館趕稿到很晚。回宿舍的路上,手機突然震動起來。陳野的名字在屏幕上閃爍,她的心跳瞬間加速。
“小滿,“陳野的聲音異常興奮,“我們的紀錄片進決賽了!下個月28號在BJ展覽館舉行頒獎禮!“
“真的?太棒了!“林小滿幾乎跳起來,“你會來嗎?“
電話那頭突然安靜了幾秒:“我...我正在想辦法。我爸的情況好多了,但路費和一些其他開支...“
“我來解決,“林小滿不假思索地說,“我可以幫你訂機票和酒店。“
“不行,“陳野斬釘截鐵地拒絕,“我自己能搞定。實在不行就坐火車。“
“陳野,“林小滿深吸一口氣,“讓我幫你這一次,好嗎?就當...就當是我對紀錄片的貢獻。“
最終,陳野勉強同意了她的幫助。掛掉電話后,林小滿立刻打開電腦,開始查詢機票和酒店信息。屏幕上,陳野發來的最新消息讓她微笑起來:“謝謝你,小滿。迫不及待想見你了。“
十一月的BJ已經進入初冬。頒獎禮前一天,林小滿站在機場到達大廳,不停地看手表。當陳野的身影終于出現在人群中時,她幾乎認不出他了——他瘦了很多,頭發也剪短了,但那雙眼睛依然明亮如初。
“小滿!“陳野拖著行李箱快步走來,嘴角揚起熟悉的弧度。
林小滿站在原地,突然不知該如何反應。握手太生疏,擁抱又太過親密。就在她猶豫的瞬間,陳野已經走到面前,輕輕將她擁入懷中。
“你長高了,“他在她耳邊說,呼吸溫暖著她的發絲,“也變漂亮了。“
林小滿聞到他身上淡淡的薄荷香氣,混合著旅途的風塵。三個月的思念在這一刻決堤,她緊緊回抱住他,生怕一松手他就會消失。
去酒店的路上,兩人坐在出租車后排,肩膀輕輕相觸。林小滿偷偷打量著陳野的側臉——他眼下有淡淡的黑眼圈,嘴角卻掛著輕松的笑意。
“你爸怎么樣了?“她輕聲問。
“恢復得不錯,“陳野轉向她,“多虧了紀錄片入圍,學校給了我一筆獎金,正好用來付醫藥費。“
林小滿眨了眨眼:“你之前沒說這個。“
“不想讓你擔心,“陳野的目光落在她臉上,仿佛在重新記憶每一個細節,“你呢?適應大學生活了嗎?“
林小滿點點頭,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這幾個月來的經歷——她的攝影作品,校報的工作,新交的朋友...陳野安靜地聽著,眼中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聽起來,你已經愛上BJ了。“他微笑著說。
林小滿突然停住了。這句話像一把小刀,輕輕劃開她一直回避的問題——她確實開始喜歡這里的生活,而這意味著與渝城、與陳野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只是...適應了而已。“她低聲說,轉頭看向窗外飛逝的街景。
第二天上午,他們一起來到BJ展覽館。會場里已經聚集了不少參賽者和評委,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著入圍作品的片段。當十八梯的畫面出現時,林小滿不由自主地抓住了陳野的手。
“緊張?“他捏了捏她的手指。
“有點“她承認道,“這是我們共同的作品。“
頒獎典禮上,當主持人宣布“《十八梯記憶》獲得最佳紀錄片新人獎“時,林小滿差點跳起來。陳野看起來同樣震驚,他們機械地走上臺,接過獎杯和證書。
“請獲獎者說幾句感言。“主持人將話筒遞給陳野。
陳野站在聚光燈下,清了清嗓子:“這個作品是我和我的...最好的朋友林小滿共同完成的。“他的目光找到臺下的林小滿,“它記錄了我們生活的地方,也記錄了我們的青春。感謝所有十八梯的老街坊,是你們的故事讓這部作品有了靈魂。“
回到座位上,林小滿發現自己的眼眶濕潤了。“最好的朋友“——這個稱呼既準確又令人心碎。她偷偷看向陳野,發現他正凝視著獎杯,表情復雜。
典禮結束后,幾個評委和業內人士圍上來,對他們的作品表示贊賞。一位戴眼鏡的中年女士尤其熱情:“我是電影學院的教授,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把這個題材擴展成一部完整的紀錄片?我可以幫你們申請青年創作基金。“
這個提議讓兩人面面相覷。陳野首先開口:“謝謝您的建議,但我們目前都在上學...“
“沒關系,“教授遞過名片,“等你們畢業后再聯系我也行。這樣的題材很有價值,應該讓更多人看到。“
走出展覽館,BJ冬日的陽光灑在兩人身上。林小滿抱著獎杯,突然感到一陣恍惚——他們因為記錄十八梯的消失而相識相知,如今這個作品又為他們打開了新的大門。
“餓了嗎?“陳野問,“我記得你說過學校附近有家不錯的川菜館?“
林小滿點點頭,突然想起什么:“對了,張婆婆他們知道我們獲獎了嗎?“
“我告訴他們了,“陳野笑著說,“張婆婆說要給我們做涼蝦慶祝,可惜...“他的聲音低了下去,想起十八梯已經不復存在。
那頓午飯他們吃了很久,聊著這幾個月來發生的所有事情。陳野告訴她,渝大的教授很欣賞他的攝影技術,推薦他去校宣傳部工作;他父親的病情穩定后,母親在社區找了份工作,家里經濟狀況有所好轉...
“你呢?“陳野放下筷子,“除了攝影,還有什么計劃?“
林小滿猶豫了一下:“我媽想讓我申請大三去哥倫比亞大學的交換項目。“
陳野的筷子停在半空:“美國?“
“嗯,但我還沒決定...“林小滿盯著自己的碗,“要看語言成績和其他條件。“
一陣沉默后,陳野輕聲說:“這是個好機會,你應該試試。“
林小滿抬起頭,想從他眼中讀出更多信息,但陳野已經換上了鼓勵的笑容:“世界那么大,你應該去看看。“
“那你呢?“她忍不住問。
“我暫時走不開,“陳野平靜地說,“我爸還需要定期復查,而且...“他頓了頓,“我在渝城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這個回答既合理又令人心碎。林小滿突然意識到,他們的生活軌跡正在不可避免地分岔——她向往更廣闊的天地,而他肩負著家庭的責任。那個夏天在十八梯許下的約定,在現實面前顯得如此脆弱。
下午,他們去了頤和園。冬日的園林游人稀少,結冰的昆明湖面反射著陽光。走在長廊上,林小滿鼓起勇氣問出了那個盤旋在心頭的問題:“陳野,我們...現在是什么關系?“
陳野停下腳步,轉身面對她。他的眼睛在陽光下呈現出琥珀般的顏色,深邃而溫柔。“小滿,“他輕聲說,“我喜歡你,從高中時就喜歡了。但我們現在身處不同的世界,你有你的夢想,我有我的責任...“
“所以這就是結局嗎?“林小滿的聲音顫抖著,“因為距離和現實,我們就放棄?“
“不是放棄,“陳野輕輕握住她的手,“是暫時擱置。你去追逐你的夢想,我處理好我的責任。如果有一天,我們的道路再次交匯...“
他沒有說完,但林小滿明白了。淚水模糊了她的視線,但她沒有抽回手。在頤和園的長廊上,在冬日的陽光里,他們靜靜站著,珍惜著這短暫的相聚時光。
陳野離開BJ的那天,天空飄起了小雪。在安檢口前,他遞給林小滿一個牛皮紙信封:“回去再打開。“
林小滿點點頭,遞給他一個小盒子:“我也是。“
他們相視一笑,然后緊緊擁抱。陳野在她耳邊輕聲說:“無論你走到哪里,都要記得十八梯的樣子。“
“我會的,“林小滿哽咽著,“你也別忘了我們的約定。“
過了安檢,陳野回頭望了一眼,舉起手揮了揮。林小滿站在原地,直到他的身影完全消失在人海中。
回到宿舍,她小心翼翼地打開信封。里面是一疊照片——全是她在十八梯的瞬間,有些她甚至不記得被拍過。
最后一張是他們在天臺上看夕陽的背影,照片背面寫著:“等待下一次同框。“
林小滿抹去眼淚,知道陳野也收到了她送的禮物——那本畫滿了他的速寫本,最后一頁寫著同樣的話。
窗外,BJ的雪越下越大,覆蓋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但在某個地方,渝城的黃桷樹依然挺立,嘉陵江水依舊奔流,而他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