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渝城的霧氣還未散盡。林小滿被老式座鐘的報時聲喚醒,三樓的小陽臺外,黃桷樹的枝葉間藏著細碎的鳥鳴。她裹著針織衫推開窗,正巧看見陳野背著設備從巷口走來,額角沾著晨露,手里提著兩份熱氣騰騰的小面。
“黃桷坪的肖氏面館重新開張了,加了你最愛的耙豌豆。“陳野將紅油鮮亮的面碗放在桌上,金屬勺碰撞聲驚醒了趴在資料室門口打盹的橘貓。這只被他們取名“梯坎“的流浪貓,如今已成為工作室的編外成員,時常蜷在老相機展示柜旁,尾巴掃過林小滿的速寫本。
今天要拍攝的是渝城最后一家手工竹器鋪。店主周伯戴著圓框老花鏡,正在用篾刀將青竹劈成薄片,動作行云流水。“現在都用塑料家什咯,“老人將編織到一半的竹籃翻轉過來,“年輕人嫌竹子容易生蟲,卻不知這竹編里藏著山城的風。“
林小滿舉著錄音筆記錄時,陳野已經架好攝像機。晨光透過竹器鋪的雕花窗,在周伯布滿老繭的手上投下斑駁光影。當老人說起二十年前在十八梯擺攤的往事,林小滿忽然想起自己初到渝城時,也曾被街角竹器攤的叮當聲吸引——原來時光從未真正流逝,只是換了個地方生長。
拍攝間隙,陳野從帆布包里掏出薄荷糖,鋁箔紙在陽光下泛著銀光。這個習慣從十八梯時期延續至今,此刻卻被突然闖入的電話打斷。林小滿看著他接完電話后眉頭微蹙的模樣,心底泛起一絲不安。
“城市更新項目組找我們,“陳野將手機塞回口袋,“他們想把記憶工作室納入渝城文旅改造計劃,要我們負責制作虛擬老街數字展廳。“
當晚,兩人在頂樓陽臺對坐。江邊閣樓的燈火倒映在嘉陵江上,游船拖著彩色光帶緩緩駛過。林小滿轉動著速寫本上的鉛筆:“你在擔心什么?“
“那些老街坊的眼神,“陳野望著江面,聲音混著江風傳來,“就像周伯今天說的,他們怕塑料家什取代竹編的同時,連帶著把山城的魂也換掉。如果我們參與數字化改造...“
他沒說完的話,林小滿卻都懂。記憶工作室成立以來,他們始終秉持著“用真實對抗遺忘“的理念,但拒絕合作,或許意味著錯失保護老城文化的官方資源。
這個難題在三天后的社區聽證會上達到頂點。項目組展示的3D老街模型精致逼真,連十八梯轉角處的黃桷樹都復刻得栩栩如生。可當老街坊們看到虛擬商鋪里清一色的連鎖奶茶店、網紅打卡點時,會場瞬間炸開了鍋。
“這哪里是我們的十八梯!“張婆婆拄著拐杖顫聲質問,“我的涼蝦攤呢?老周家的竹器鋪呢?“她布滿老年斑的手狠狠拍在會議桌上,震得水杯里的茶水濺出漣漪。
林小滿注意到項目組負責人推了推眼鏡,屏幕上的虛擬老街在頂燈照射下泛著冷光。“傳統業態難以適應現代商業需求,我們需要注入新活力。“對方的聲音通過麥克風放大,帶著不容置疑的官腔。
陳野突然起身,投影儀的光束在他身上切割出明暗交界線。“如果用數字化手段只是為了復制商業模板,“他的聲音沉穩卻帶著鋒芒,“那和用水泥覆蓋青石板路有什么區別?真正的老城記憶,藏在張婆婆熬涼蝦的灶火里,在周伯劈竹子的力道里。“
會場陷入短暫的寂靜,只有空調外機的嗡鳴。林小滿握緊手中的速寫本,上面畫著今早竹器鋪的場景——周伯的銀發在竹屑紛飛中閃光,像極了記憶里十八梯的晨霧。
最終,項目組同意讓記憶工作室主導內容策劃。林小滿和陳野帶著團隊走訪了二十三個即將改造的街區,用激光掃描技術記錄下每一塊雕花窗欞、每一級青石板。但他們沒有止步于數據采集,而是發起“老城聲音銀行“計劃,收錄磨剪刀的吆喝、茶館里的蓋碗碰撞聲、黃桷樹上的蟬鳴。
在數據處理最緊張的階段,林小滿發現陳野常在凌晨對著電腦發呆。某天深夜,她端著熱牛奶走進工作室,看見他正在反復比對兩組掃描數據——一組是十八梯現狀,一組是他們拍攝紀錄片時的影像。
“你看,“陳野放大畫面,“這個墻角的裂縫,兩年間又多了三道。“他的指尖劃過屏幕,仿佛在觸碰時光的傷痕,“我們總說對抗遺忘,可有些消逝是連鏡頭都追不上的。“
林小滿挨著他坐下,“所以我們更要讓這些裂痕說話。“她調出“聲音銀行“的界面,點擊播放張婆婆講述涼蝦配方的音頻。蒼老的聲音里,混著柴火噼啪聲和糖水沸騰的咕嘟聲,瞬間填滿了整個工作室。
虛擬展廳上線那天,渝城飄著細雨。不同于常規的3D游覽模式,訪客需要佩戴特殊設備,通過聲音導航穿梭在老街巷。當張婆婆的涼蝦叫賣聲響起,眼前會浮現出真實拍攝的影像——白發老人掀開木桶蓋,白霧升騰間,紅糖的甜香仿佛穿透屏幕。
最特別的是“時光裂縫“模塊。訪客觸碰到掃描時標記的裂痕,就能觸發對應時間段的記憶碎片:或許是孩童時期在墻根玩耍的笑聲,或許是某個暴雨夜屋檐滴水的節奏。林小滿在測試時,曾在十八梯舊址的虛擬墻角停留許久,看著雨水順著虛擬裂縫蜿蜒而下,恍惚間竟分不清是數據模擬,還是真實記憶在流淌。
展廳的成功引發了連鎖反應。手工竹器鋪的訂單開始回暖,年輕人戴著VR設備學編竹籃;沉寂多年的川劇團迎來新學員,他們跟著虛擬展廳里的老藝人練習身段。但最讓林小滿感動的,是收到周伯的信。老人在信里說,有個大學生帶著竹編畢業設計來請教,“原來老手藝真的能開出新花“。
深秋的某個傍晚,林小滿和陳野帶著“梯坎“來到江邊。夕陽將江面染成琥珀色,對岸的來福士廣場與古老的朝天門碼頭遙遙相望。陳野支起三腳架,準備拍攝兩江交匯的夜景,橘貓卻突然跳下背包,追著一只蝴蝶跑進蘆葦叢。
“別跑太遠!“林小滿笑著去追,帆布鞋踩在濕潤的泥土上。她忽然想起剛認識陳野時,兩人也是這樣追逐著光影奔跑。那時他們以為,只要跑快些,就能留住所有的夏天。現在才明白,真正的永恒,是讓記憶在傳承中不斷生長。
當她氣喘吁吁地回來,發現陳野正對著取景器微笑。“拍到什么了?“她湊過去,鏡頭里,橘貓蹲在蘆葦叢中,遠處是燈火通明的渝城天際線,而江面上,一艘貨輪正拖著長長的光軌,駛向燈火長明處。
晚風裹著火鍋香和江水的腥甜拂過臉頰,林小滿聽見陳野輕聲說:“你聽,這座城市在呼吸。“是的,渝城的脈搏從未停歇,而他們要做的,就是繼續傾聽,繼續記錄,讓每一次心跳都留下回響。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記憶工作室又啟動了“老手藝新傳人“計劃。他們為渝城的傳統匠人搭建線上平臺,拍攝系列紀錄片《指尖上的山城》。漆器藝人教網友制作嵌蛋殼的茶盞,蜀繡大師在線直播針法,甚至連周伯的竹器鋪都開通了短視頻賬號,教大家編織簡易的竹筆筒。
某個雪夜,林小滿正在剪輯漆器制作的視頻,突然收到張婆婆的消息。老人學會了用智能手機,發來一段顫巍巍的語音:“小滿,我把涼蝦配方傳給隔壁家小孫女啦!她說要開個'記憶涼蝦'連鎖店!“語音里夾雜著歡快的笑聲,聽得林小滿眼眶發熱。
陳野端著熱可可走進來,身后跟著蹭暖的“梯坎“。屏幕上,漆器匠人正在打磨最后一層漆,溫潤的光澤與窗外的雪光相映成趣。林小滿靠在他肩頭:“你說,我們記錄的這些,會變成渝城的基因嗎?“
“已經是了。“陳野親吻她的發頂,“就像這杯熱可可,既有新煮的暖意,又帶著可可豆原本的醇香。“
窗外,雪越下越大,將渝城染成一片銀白。而記憶工作室的燈光始終明亮,如同寒夜里的一座燈塔,守護著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