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記憶的喚醒
雨晴推開母校圖書館的玻璃門,風鈴發出清脆的聲響。她站在大廳中央,仰望著穹頂上流動的光影,突然想起大四那年在這里通宵趕論文的日子。那時她總愛坐在靠窗的第三個位置,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灑在筆記本上,把她的泰文筆記染成斑斕的色塊。
“同學,需要幫忙嗎?”一個溫和的聲音打斷了她的回憶。
雨晴轉身,看見一位戴著圓框眼鏡的中年女管理員正微笑著看向她。那副黑框眼鏡讓她想起大學時的參考咨詢館員王老師,只不過眼前的管理員頭發已經花白,眼角爬滿了細密的皺紋。
“我...隨便看看。”雨晴輕聲回答,手指無意識地撫過大廳中央的新書展示架。
管理員點點頭:“文學區在二樓東側,攝影展的海報在地下一層展廳。”
“攝影展?”雨晴愣了一下,“我們學校的攝影展?”
“是啊,上個月剛結束的‘跨文化視角’主題展。”管理員從柜臺里拿出一把鑰匙,“你要不要去看看?有些作品很有意思。”
------
被收藏的記憶
地下一層的展廳比記憶中寬敞了許多。熒光燈在天花板上投下冷白的光暈,將墻上的照片映照得格外清晰。雨晴沿著展墻緩緩前行,指尖輕輕掠過每一幅作品的邊框。
第三排第四幅作品讓她猛然停下腳步——那是一張她在曼谷街頭拍攝的照片:暴雨過后的考山路,積水倒映著霓虹燈牌,一個戴斗笠的僧侶正踏水而過。照片下方標注著:“《雨季的曼谷》,作者:雨晴,20XX年攝于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附近”。
“這是......”她伸手觸碰相框,指尖傳來冰涼的金屬質感。
“這是我們館藏的重要作品之一。”管理員不知何時出現在她身后,“去年有位教授專程來借閱過這批照片,說是要做‘跨文化視覺敘事’的研究。”
雨晴的心跳突然加速。她想起在朱拉讀書時,陳阿公曾帶她去參加過一個攝影工作坊。那位滿頭白發的法國教授總愛說:“照片是會說話的橋梁,能跨越語言的藩籬。”
“那位教授......”她轉身問道,“您還記得他叫什么名字嗎?”
管理員搖搖頭:“他沒留名字,只說是從BJ來的訪問學者。”
------
照片背后的故事
雨晴站在自己的照片前,記憶如潮水般涌來。那是她在泰國度過的第一個雨季,暴雨過后的街道積水沒過腳踝,她舉著相機在考山路尋找拍攝角度。就在這時,那個戴斗笠的僧侶突然闖入鏡頭——他踏著積水緩步前行,紅色袈裟在霓虹燈的映照下宛如流動的火焰。
“當時我差點刪掉這張照片。”雨晴自言自語道,“覺得構圖太雜亂了。”
管理員遞給她一本展覽畫冊:“這位教授特別喜歡這張。他說照片里的僧侶像一座移動的橋梁,連接著泰國傳統與現代社會。”
畫冊扉頁上印著一行法文:“Laphotoestunpontentrelescultures.”(照片是文化之間的橋梁。)雨晴突然想起陳阿公常說的泰語諺語:“????????????????????????”(照片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她翻開畫冊,發現自己的另一張照片《寺廟晨光》也被收錄其中——那是她在清邁素貼山雙龍寺拍攝的清晨景象,陽光穿過菩提樹葉的間隙,在佛塔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照片說明寫著:“跨文化視覺敘事中的‘第三空間’呈現”。
------
學術火花的閃現
“這些照片是什么時候被收藏的?”雨晴合上畫冊,聲音有些發顫。
“去年十月。”管理員拿出一個登記本,“那位教授借閱了整整一個月,還做了詳細的筆記。”她指著登記本上的借閱記錄,“你看,他特別關注照片中的文化符號和空間敘事。”
雨晴湊近細看,發現教授在筆記中寫道:“雨晴的作品展現了‘文化混血兒’的獨特視角——既不是純粹的東方凝視,也不是西方式的獵奇。這種介于兩者之間的‘第三視角’,恰恰是全球化時代最珍貴的文化表達。”
一股暖流突然涌上心頭。她想起在朱拉讀書時,小普總說她的論文有一種“奇怪的平衡感”——既能理解泰國文化的復雜性,又能保持中國學者的批判視角。當時她以為這只是朋友的客套話,現在才明白,這種“平衡感”正是她最寶貴的學術財富。
------
重拾研究熱情
離開圖書館時,雨晴的手機突然震動起來。是小林發來的消息:“看到你在圖書館拍照了?我在咖啡館等你,有重要的事要說。”
她站在圖書館門口,望著暮色中的校園。夕陽將文學院的尖頂染成金色,遠處傳來學生們嬉笑的聲音。五年前,她也是這樣站在同樣的位置,看著夕陽下的校園,思考著自己的未來。
咖啡館里,小林已經點好了兩杯咖啡。他穿著深藍色襯衫,手里捧著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東南亞跨文化研究導論》。
“猜猜我今天遇到了誰?”小林神秘地笑道,“陳阿公的學生,現在在北大做馬來西亞-泰國文化比較研究。”
雨晴接過咖啡,感受著杯壁傳來的溫度:“然后呢?”
“他說北大正在籌備一個‘跨文化視覺敘事’的研究項目,正在尋找有泰國留學背景的研究者。”小林翻開書,指著其中一頁,“你看,這個研究方向和你拍的照片完全吻合。”
雨晴盯著書頁上的項目描述,突然想起管理員說的話——那位BJ來的教授特意研究過她的作品。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腦海中閃現:為什么不把這些年的攝影作品整理成學術論文呢?
“我想申請這個項目。”她聽見自己說,聲音堅定而清晰。
小林的眼睛亮了起來:“我就知道你會這么說!”他從包里拿出一個U盤,“這是陳阿公留給我的資料,里面有關于泰國視覺文化的田野調查筆記。他說等你回來一定能派上用場。”
------
新的征程
走出咖啡館時,夜色已經籠罩了校園。雨晴抬頭望著星空,突然想起在曼谷的最后一個夜晚,陳阿公帶她去屋頂看星星。老人指著獵戶座說:“每顆星星都有自己的軌跡,但它們共同構成了整片星空。”
“接下來有什么計劃?”小林問道。
“先整理照片。”雨晴握緊拳頭,“然后寫研究計劃書。”她頓了頓,“還要去拜訪那位教授,當面感謝他收藏我的作品。”
回家的路上,雨晴的手機不斷收到消息提醒。是母親發來的照片——她把《紅樓夢》泰譯本和雨晴的攝影集放在一起拍了張合影,配文寫著:“文化傳承的新方式。”
雨晴站在宿舍樓下,望著自己房間的窗戶。燈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出來,在夜色中勾勒出一個溫暖的方格。她突然明白,學術研究對她而言從來不只是論文和課題,而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種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當她推開宿舍門的那一刻,一個嶄新的學術征程就此展開。就像陳阿公常說的那樣:“真正的學者,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