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要斜切才入味!“李瑄搶過菜刀,動作流暢得像在揮毫潑墨。她系著祁明月買的明黃色皮卡丘圍裙,袖口還沾著剛才寫詩用的墨汁,在純棉布料上暈開一片淡青色的云霞。
祁明月舉著被沒收的陶瓷刀抗議:“根據(jù)流體力學,截面形狀對分子擴散的影響不超過百分之三!“她的實驗室白大褂掛在門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件印著“E=mc2“的黑色T恤,已經被濺上了幾滴醬油。
李瑄手腕一抖,菜刀在砧板上敲出一串清脆的節(jié)奏,青蔥應聲而斷,每一段都呈現(xiàn)出完美的四十五度斜角。她挑眉看向祁明月,眼中閃爍著勝利的光芒。
“《廚經》第三篇,“她用鍋鏟輕敲祁明月的額頭,動作輕柔得像在點朱砂,“'火候至時,理工閉口'。“
蒸汽從炒鍋中升騰而起,朦朧中李瑄耳尖微紅的樣子像極了當年渭水邊采蓮的少女。祁明月一時看得入神,直到糖醋排骨的香氣鉆入鼻腔才回過神來。
“嘗嘗。“李瑄夾起一塊排骨,吹了吹,遞到祁明月嘴邊。
排骨入口的瞬間,祁明月的眼睛瞪大了。酸甜適中的醬汁包裹著酥軟的肉質,一絲若有似無的花椒香在舌尖綻放——這絕對不是任何現(xiàn)代食譜能教出來的味道。
“這是...“她含糊不清地問,嘴里還塞著食物。
“貞觀年間的方子,“李瑄轉身翻炒著鍋里的青菜,聲音里帶著笑意,“我改良了一下,用你們現(xiàn)代的生抽代替了醢醬。“
抽油煙機的轟鳴蓋不住祁明月的傻笑。她偷偷掏出手機,拍下李瑄灶臺前的身影——晨光透過廚房窗戶灑在李瑄專注的側臉上,鍋鏟在她手中如同一支指揮棒,引領著食材與火候的交響樂。
配文“當代神農氏“發(fā)了朋友圈后,祁明月放下手機,從背后環(huán)抱住李瑄的腰,下巴擱在她肩膀上。
“你這樣我沒法炒菜了。“李瑄輕聲抗議,卻沒有真正掙脫的意思。
“我在測量你的腰圍變化,“祁明月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作為古代飲食結構的樣本數(shù)據(jù)。“
手機提示音接連響起。蘇醫(yī)生秒評:“建議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后面跟著三個笑哭的表情。其他同事的點贊和評論很快刷了屏,有人問:“這是新來的歷史顧問嗎?“,還有人感嘆:“這刀工比我實驗室的激光切割還精準!“
李瑄好奇地瞥了一眼屏幕:“這些人在說什么?“
“在夸你呢,“祁明月得意地說,“我的瑄兒可是跨越千年的全能選手。“
李瑄搖搖頭,將最后一道菜裝盤。她忽然從袖中抽出一張折疊的宣紙,遞給祁明月:“給你的。“
紙上墨跡未干,是一首七絕:
“煙火人間又一春,
圍裙系處見天真。
從今洗手調羹罷,
不羨瑤臺月下人。“
祁明月捧著詩箋,突然覺得眼眶發(fā)熱。她清了清嗓子,用筷子敲著碗邊即興創(chuàng)作:
“量子物理不如你,
炒菜寫詩樣樣行。
若問今生何所愿,
天天吃你做的飯。“
李瑄笑得差點打翻剛盛好的湯:“平仄全無,韻腳牽強,祁大科學家這水平...“
“反正有人愛聽就行。“祁明月理直氣壯地夾起一筷子菜塞進李瑄嘴里,成功阻止了接下來的詩評。
陽光灑滿餐桌,兩個影子在瓷磚地上交疊。抽油煙機終于停止了轟鳴,廚房里只剩下碗筷輕碰的聲音和偶爾爆發(fā)的笑聲。窗外,一株新栽的玉蘭樹正抽出嫩綠的新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