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將帶您進入1937-1945年抗戰時期的張家故事,展現這個家族在民族存亡之際的生死抉擇與感人堅守。以下是第三部分的創作,聚焦全面抗戰爆發后張家人各自的道路。
-**家國抉擇的撕裂**:張啟明在青島淪陷前夕面臨生死抉擇,將企業機密交給共產黨后毅然留下組織抵抗,與懷孕的妻子分離時那封“若我不歸,孩子取名'繼志'“的絕筆信,展現知識分子在民族大義前的擔當。
-**血脈相連的牽掛**:張明遠每夜在祠堂為三個兒子點亮的長明燈,其中兩盞為抗日戰士,一盞為偽政府職員,老父對“漢奸兒子“又恨又痛的復雜心緒令人動容。
-**革命火種傳承**:十六歲的張玉梅偷偷離家投奔延安,背包里藏著叔叔送的《西行漫記》和爺爺給的《張氏家訓》,在火車上結識的北平女學生將成為她一生的戰友與伴侶。
-**文化堅守的悲壯**:張啟文在日軍掃蕩中為保護學生和古籍,將敵人引向山崖,臨終前將染血的《左傳》交給學生囑咐“交給吾父“,完成文化守護者的最后使命。
-**家族精神的延續**:分散四地的張家人通過密信、口訊保持聯系,每封家書開頭的“見字如晤“和結尾的“百年家訓,莫敢忘懷“,成為戰火中維系家族認同的暗語。
下面是《百年滄桑:膠東望族》第三部的抗戰篇:
---
百年滄桑:膠東望族(抗戰篇)
第十章青島落日(1937年秋)
1937年8月的一個深夜,青島德昌洋行三樓依然亮著燈。張啟明伏在保險柜前,額頭沁出細密的汗珠。他正在燒毀一批文件,火光映照著他瘦削的臉龐。
“張經理,最后一批鎢砂已經裝船。“會計老李推門進來,聲音壓得極低,“林先生讓我通知您,明天必須撤離。“
啟明點點頭,從抽屜里取出一本賬冊:“這是真正的客戶名單和物資流向,交給上海法租界的王先生。“他頓了頓,“我若不能親自前往...“
老李眼眶發紅:“張經理,您不走嗎?“
“還有些同志需要安排撤離。“啟明看了看腕表——這是林經理去年送他的瑞士表,“你先走,記住,無論誰問起,都說不知道我的去向。“
送走老李,啟明鎖好辦公室,快步走向中山路的一棟公寓。夜色中的青島彌漫著不安的氣息,街上行人稀少,偶爾有日本浪人成群結隊地呼嘯而過。
公寓里,妻子淑貞正在收拾行李。懷孕六個月的肚子讓她行動不便,但她還是堅持親手整理最重要的物品:幾件換洗衣裳、結婚照、丈夫的日記本。
“明天一早有車送你去碼頭。“啟明從背后輕輕抱住妻子,“直接上英國郵輪,到香港轉武漢。大哥一家在武漢,會接應你。“
淑貞轉過身,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你呢?“
“我隨后就到。“啟明避開妻子探詢的目光,“還有些賬目要交接。“
結婚五年,淑貞太了解丈夫了。每當他說“還有些事要處理“時,就意味著危險。她抓住丈夫的手按在自己隆起的腹部:“孩子昨晚踢我了...他想見爸爸。“
啟明的手掌感受著那微弱的胎動,喉結上下滾動。他忽然單膝跪地,將臉貼在妻子肚子上:“寶寶,爸爸愛你...永遠記住,爸爸愛你...“
淑貞的淚水終于決堤。她知道,這一別,可能就是永訣。
凌晨三點,啟明輕輕抽出被妻子枕麻的手臂。月光透過窗簾縫隙,在淑貞臉上投下一道銀色的淚痕。他極輕極輕地吻了吻妻子的額頭,然后從書桌抽屜里取出一封信,放在枕邊。
“...淑貞愛妻:若我不歸,孩子取名'繼志',繼承吾志之意。箱底暗格有存單兩張,足夠撫育孩兒成人。吾此生無愧天地,唯負卿耳...“
青島港的晨霧中,啟明目送妻子登上開往香港的郵輪。淑貞站在甲板上,固執地不肯進艙,直到輪船變成海天交界處的一個小黑點。
轉身離開碼頭時,啟明與一隊日本海軍陸戰隊擦肩而過。那些矮壯士兵的皮靴踏在青石板路上,發出令人心悸的聲響。
第十一章血色家書(1938年春)
張家莊的冬天格外漫長。1938年正月都快過完了,村口的老槐樹還不見一點綠意。
張明遠拄著拐杖站在祠堂前,望著三個兒子離家時走過的土路。自從去年七月抗戰爆發,他只收到過兩封信:一封是啟文轉來的啟明電報,說淑貞已安全抵達武漢;另一封是啟東從武漢寄來的,說在碼頭找了份臨時工。
“老爺,回屋吧,風大。“王氏裹著舊棉襖出來尋他。
老人搖搖頭:“我再等等。今天縣里不是有郵差來嗎?“
“您啊,天天這么等...“王氏嘆了口氣,把一件夾襖披在丈夫肩上,“啟文不是說了嗎,現在到處打仗,信走得慢。“
正說著,遠處傳來自行車鈴鐺聲。郵差老趙騎得飛快,老遠就喊:“張先生!武漢來信!還有...還有青島的包裹!“
張明遠的手抖得幾乎拿不住信。武漢那封是啟東寫的,說玉梅考上了省立女中,成績優異;青島的包裹則是一個木匣子,里面整整齊齊碼著二十本日記,最上面放著一封信。
“...父親大人膝下:兒恐不能盡孝矣。青島淪陷在即,兒決意留下組織抵抗。此二十冊日記,記兒十年所見所思,托友人帶出敵占區。內有家事私語,亦有時局觀察,他日或可刊行于世,使后人知此時代中國人之氣節...“
信紙上有幾處明顯的血跡,已經變成暗褐色。張明遠讀到一半就再也讀不下去,整個人像被抽去了筋骨般癱坐在太師椅上。
“老爺!“王氏慌忙扶住他,“啟明他...?“
“還活著...十天前還活著...“張明遠機械地重復著,手指死死攥住信紙。
當天晚上,張家罕見地點起了汽燈。張明遠把啟文的妻子秀蘭和兩個孩子也叫到正堂,當眾宣讀了兩封來信。
“...
武漢米價飛漲,幸有二弟匯款接濟。玉梅在校表現優異,尤擅英文,老師稱其可考北平大學。然近日敵機頻襲,學校擬遷往重慶...
“
讀到這兒,張明遠稍稍寬心。但接下來啟明的信讓全家陷入沉默:
“...兒已毀家紓難,將洋行資產盡數轉移至后方。林經理不幸被捕,壯烈殉國。兒今潛伏市井,聯絡志士,誓與青島共存亡...“
秀蘭突然哭出聲:“二叔他...會不會...“
“住口!“張明遠罕見地動了怒,“啟明做得對!國難當頭,堂堂男兒豈能貪生怕死?“說完卻猛烈咳嗽起來,一口鮮血濺在衣襟上。
請來的郎中說是急火攻心,開了幾副安神的藥。夜深人靜時,張明遠獨自來到祠堂,在祖宗牌位前點燃三盞油燈。
“列祖列宗在上...“老人聲音嘶啞,“長子啟東在武漢,次子啟明在青島,幼子啟文在鄉辦學...求祖宗保佑我三個兒子...“
三盞燈火在黑暗中搖曳,映照著牌位上“忠孝傳家“四個鎏金大字。
第二天一早,張明遠強撐病體,讓啟文扶他到學校。戰爭爆發后,張家莊小學的學生反而增加了——周邊淪陷區的難民不斷涌來,帶來了許多適齡兒童。
“校長!“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跑過來,“我會背《滿江紅》了!“
張明遠摸摸孩子的頭:“背給爺爺聽聽。“
“怒發沖冠,憑欄處...“稚嫩的童音在操場上回蕩,張明遠閉著眼睛,仿佛看見岳飛的忠魂穿越時空,與這個時代的千萬志士重合。
回程路上,啟文突然壓低聲音:“爹,黃督學傳來消息,二哥可能去了沂蒙山。“
“什么?“
“青島淪陷后,地下黨在嶗山組織了游擊隊,后來轉移到沂蒙山區。據說領頭的是個戴眼鏡的知識分子...“
張明遠心頭一震。啟明確實是戴眼鏡的。
“還有...縣里成立了抗日救國會,邀我出任文教部長。“
老人停下腳步,審視著幼子堅定的眼神。曾幾何時,那個體弱多病的文靜少年已經長成了頂天立地的漢子。
“去吧。“張明遠只說了一句,“記住你二哥的話——活著才能做更多事。“
第十二章書生報國(1938年夏)
夏日的陽光炙烤著魯中南的山地。張啟文擦了擦眼鏡上的汗水,繼續在昏暗的油燈下編寫教材。這是為抗日根據地兒童編寫的《國語課本》,內容已經通過黃督學——現在應該叫黃政委——的審核。
“...第五課《臺兒莊大捷》:我國軍李宗仁部,于民國二十七年春,在臺兒莊殲滅日軍兩萬余人...“
寫到這里,啟文停下筆。窗外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那是臨時搭建的草棚學校。自從去年底日軍占領縣城,張家莊小學就轉移到了山區,成為抗日聯軍秘密據點之一。
“張校長!“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急匆匆跑進來,“鬼子往山里來了!距離不到十里!“
啟文立刻吹滅油燈:“通知所有人,按預定方案轉移!“
三個月前,這個叫虎子的少年還是個目不識丁的放牛娃。如今他已經能讀寫五百多個漢字,還會算簡單的加減法。
轉移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學生們分成小組,由年長的帶著年幼的,沿著秘密小徑向更深的山林撤退。教師們則負責攜帶最重要的教學資料和書籍。
啟文背著一個沉甸甸的藤箱,里面裝著張家祖傳的醫書和二哥的日記。他走在隊伍最后,不時回頭張望。遠處已經能看見升起的黑煙——那是鬼子在燒村子。
“校長,快走!“虎子折返回來拉他。
就在這時,一陣日語吆喝聲從下方山道傳來。啟文臉色驟變——敵人比預計的來得快!
“帶孩子們先走!“他把藤箱塞給虎子,“往鷹嘴崖方向,黃政委會接應你們。“
“那您...“
“我引開他們。“啟文從腰間掏出一把老舊的手槍——這是黃政委上周才發給他的,“記住,箱子里是比命還重要的東西!“
虎子含淚接過箱子,轉身消失在樹林中。啟文深吸一口氣,朝相反方向跑去,一邊跑一邊朝天開了兩槍。
“八嘎!那邊!“日軍果然被引了過來。
啟文在林間穿梭,心臟狂跳。他想起父親常說的“臨危不懼“,想起二哥信中寫的“誓與青島共存亡“,想起自己教孩子們唱的“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槍聲突然在身后響起。啟文感到右腿一陣劇痛,整個人栽倒在地。他掙扎著靠在一棵松樹下,舉起手槍。
“支那人!投降!“三個日本兵圍了上來,刺刀在陽光下閃著寒光。
啟文笑了笑,用盡最后的力氣扣動扳機。“砰“的一聲,領頭的日軍應聲倒地。隨即,兩把刺刀同時刺入他的胸膛。
鮮血汩汩流出,浸透了胸前的衣袋。那里裝著一張小照片——去年過年時全家在祠堂前的合影。照片上,父親坐在中間,大哥站在左邊,二哥站在右邊,他自己則抱著小侄女玉梅,一家人笑得那么開心...
意識漸漸模糊之際,啟文仿佛聽見了孩子們讀書的聲音,那么清脆,那么明亮,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第十三章祠堂孤燈(1938年秋)
張家莊祠堂前的老石榴樹今年結的果子特別少,稀稀拉拉的幾個掛在枝頭,像干癟的小燈籠。
張明遠坐在樹下,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黃政委派人送來的信。信紙已經被摩挲得起了毛邊,但他還是不敢相信上面的內容:
“...啟文同志為保護學生和重要文獻,英勇引開敵人,身中數彈...臨終前將裝有書籍的藤箱交給學生...我等已將其安葬在鷹嘴崖下,面向家鄉方向...“
“老爺,吃飯了。“王氏站在祠堂門口輕聲喚道。自從噩耗傳來,她仿佛一夜之間老了十歲,背駝得幾乎直不起來。
張明遠機械地站起身,卻突然一個踉蹌。幸虧路過的村民及時扶住,才沒摔倒。
“張先生,您節哀...“村民紅著眼眶說,“啟文校長是為了救咱們的孩子...“
老人點點頭,卻說不出話來。他的眼淚早在得知消息那天就流干了,現在只剩下胸口那個空洞,呼呼地漏著風。
晚飯后,張明遠獨自來到祠堂。三盞長明燈依然亮著,但他今天新添了一盞——為幼子啟文。四盞燈火在黑暗中搖曳,映照著新立的靈位:“張公諱啟文之靈位“。
“文兒啊...“老人顫抖的手撫過靈牌,“你做得對...爹為你驕傲...“
門外傳來腳步聲。王氏帶著秀蘭和兩個孩子走進來。秀蘭懷里抱著剛滿周歲的小女兒,那是啟文犧牲后才出生的,取名“思文“。
“爺爺...“六歲的大孫子怯生生地拉住張明遠的衣角,“爹是不是變成星星了?“
張明遠一把摟住孫子,老淚縱橫:“是啊...你爹變成了最亮的那顆星...“
夜深了,祠堂里只剩下張明遠一個人。他從懷里掏出一封信——這是虎子冒死送來的啟文遺物之一。信寫于犧牲前一天,顯然是準備寄給武漢的啟東的:
“...大哥如晤:山中歲月,艱苦卓絕,然每聞學生讀書聲,便覺一切值得。今隨信附上《左傳》一冊,乃父親當年所贈,批注甚詳。玉梅若學古文,可資參考...“
信紙上有幾處明顯的水漬,像是被淚水打濕過。張明遠將信貼在胸口,仿佛這樣就能感受到幼子最后的心跳。
第二天清晨,村里來了幾個陌生人。領頭的是個精瘦的中年人,自稱是縣里新來的維持會副會長。
“張老先生,“來人假惺惺地作揖,“久聞您德高望重,如今縣里缺個文教科長,想請您出山。“
張明遠瞇起眼睛:“老朽年邁,不堪驅使。“
“哎,您別急著拒絕。“副會長壓低聲音,“聽說您二兒子在青島...給日本人做事?“
張明遠如遭雷擊:“胡說八道!“
“千真萬確。“副會長得意地掏出一張報紙,“您看,青島商會改組,張啟明出任副會長,協助皇軍維持市面...“
報紙上的照片雖然模糊,但那副圓框眼鏡和瘦削的臉龐,分明就是啟明!張明遠雙手發抖,報紙飄落在地。
“所以啊,您家也算...呃,有人脈。“副會長諂笑著,“這文教科長...“
“滾!“張明遠突然暴喝一聲,抄起拐杖就打,“我張家沒有漢奸兒子!給我滾出去!“
來人抱頭鼠竄。張明遠卻像被抽干了所有力氣,癱坐在太師椅上,眼前一陣陣發黑。
當天晚上,祠堂里的長明燈變成了四盞——兩盞為抗日戰士(啟文和未確認下落的啟明),一盞為武漢的啟東,一盞為...那個他不愿承認的兒子。
老人跪在祖宗牌位前,老淚縱橫:“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孫教子無方,竟出此等敗類...“
第十四章武漢烽火(1938年冬)
武漢的冬天潮濕陰冷。十五歲的張玉梅縮在臨時校舍的角落里,借著微弱的燈光讀著一本破舊的《西行漫記》。這是叔叔啟明去年托人捎來的,書頁已經翻得起毛。
“玉梅!快出來!“同學小林在窗外焦急地呼喚,“敵機來了!“
凄厲的防空警報劃破夜空。玉梅趕緊把書塞進懷里,跟著同學們沖向防空洞。遠處已經傳來沉悶的爆炸聲,大地微微震顫。
防空洞里擠滿了人,空氣渾濁不堪。有人小聲啜泣,有人念經禱告,更多的人沉默著,臉上寫滿疲憊和恐懼。自從十月武漢淪陷,這樣的空襲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聽說重慶那邊也在挨炸...“小林咬著嘴唇說,“我們能去哪兒呢?“
玉梅沒有回答。她摸出懷里的書,就著應急燈的微光繼續閱讀。書中描述的延安,那個充滿希望的地方,像黑暗中的燈塔一樣吸引著她。
空襲持續到凌晨才結束。回到宿舍,玉梅發現枕頭下多了一封信——是父親從碼頭捎來的。信很短,只說收到了爺爺的匯款,讓她安心讀書。但字跡潦草顫抖,完全不像父親從前工整的筆跡。
玉梅知道,父親的右手在安東被日本人打傷后,一直沒完全恢復。如今在碼頭做苦力,想必更加劇了傷痛。她輕輕撫過那些歪斜的字跡,仿佛能觸摸到父親的疼痛。
第二天是星期天,玉梅請假去碼頭看父親。武漢淪陷后,碼頭成了三教九流匯集之地,日本兵、漢奸、苦力、商人、難民...全都擠在這片渾濁的江岸上。
啟東在一家貨運公司做賬房,說是賬房,其實還要兼做苦力。玉梅找到他時,他正費力地用左手搬運一箱貨物,右臂不自然地垂著,臉上全是汗水和煤灰。
“爹!“玉梅心疼地跑過去。
“玉梅?你怎么來了?“啟東又驚又喜,隨即緊張地看了看四周,“這里不安全,快回去。“
“我幫你!“玉梅搶過父親手中的貨物。
父女倆并肩走在堆滿貨物的碼頭上。玉梅說起學校可能要遷往重慶的事,啟東卻搖搖頭:“重慶太遠,我不放心。你二叔...呃,你叔叔有個朋友在長沙開書店,說可以安排你去那里幫忙。“
玉梅敏銳地注意到父親的欲言又止:“二叔有消息了?“
啟東四下張望,確定沒人注意,才壓低聲音:“前天一封信,說他在青島...很安全。“語氣中帶著明顯的苦澀。
回校路上,玉梅一直在想父親奇怪的表情。經過一家茶館時,她無意中瞥見墻上貼的通緝令,其中一張照片讓她猛地停住腳步——雖然化名“李明“,但那副圓框眼鏡和瘦削的臉龐,分明就是二叔啟明!
“...共黨要犯李明,原名張啟明,青島抗日分子頭目...懸賞五百大洋...“
玉梅的心狂跳起來。這么說,報紙上說二叔當漢奸是假的?他還在抗日?她突然明白了父親的欲言又止——那是為了保護二叔!
回到宿舍,玉梅從床底下拖出一個小布包。里面是她這半年偷偷收集的“禁書“:《西行漫記》《論持久戰》《大眾哲學》...還有二叔的來信。最新一封是一個月前收到的,上面只有寥寥數語:
“...
玉梅侄女:見字如晤。隨信附上路費若干,若時局惡化,可尋長沙周先生。百年家訓,莫敢忘懷。
“
玉梅撫摸著信紙上熟悉的字跡,突然做了決定。她取出珍藏的《張氏家訓》——這是離家時爺爺親手給她的——和《西行漫記》一起包好,塞進貼身的衣袋。
夜深人靜時,玉梅留下一封信,悄悄溜出宿舍。她要去尋找二叔說的那個“周先生“,然后...也許能去延安?想到這兒,少女的心像鼓滿風的帆,充滿了勇氣和希望。
武漢碼頭的晨霧中,一列開往長沙的貨車正在裝貨。玉梅混在搬運工中間,心跳如雷。當汽笛響起,列車緩緩開動時,她望著逐漸遠去的武漢,輕輕說了聲:“爹,保重...“
第十五章青島迷霧(1939年春)
青島的春天依然美麗,櫻花盛開在中山公園,但賞花的中國人寥寥無幾。張啟明——現在化名李明——站在信號山頂,透過圓框眼鏡觀察著港口日軍的布防。
三年地下工作讓他變得幾乎認不出來:蓄起了胡須,頭發花白,背微微佝僂,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了二十歲。只有那副眼鏡和銳利的眼神,還保留著昔日洋行經理的影子。
“老李,情報送出去了。“一個賣報少年跑上山,假裝向他兜售報紙,實則遞過一張紙條,“組織上讓你盡快撤離,敵人已經盯上你了。“
啟明點點頭,給了少年兩個銅板。展開紙條,上面寫著簡單的幾個字:“淑貞生子,母子平安。武漢。“
他的手微微發抖。算起來,孩子應該一歲多了,他還沒見過一面...不,也許永遠見不到了。自從選擇留下潛伏,他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回到藏身的小閣樓,啟明燒掉了紙條。這個位于貧民區的狹小空間是他的“家“,也是地下印刷所。墻角堆著油印機和傳單,床底下藏著發報機。
啟明從墻縫里取出一本日記,繼續寫他未完成的手記:
“...三月十五日,日軍在嶗山增派一個聯隊,疑似為進攻沂蒙山區做準備。我已通過關系將情報送出...“
寫到這里,他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手帕上留下一灘鮮血。長期的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讓他的肺結核越來越嚴重。
咳嗽稍緩,啟明從枕下取出一張全家福——那是1936年春節拍的。照片上,父親端坐中央,大哥站在左邊,三弟抱著玉梅站在右邊,他自己則站在父親身后。一家人其樂融融,哪會想到兩年后的天各一方...
“爹,兒子不孝...“啟明輕聲自語,“三弟...好樣的...“
突然,樓下傳來一陣日語吆喝聲。啟明渾身一緊,迅速收起照片,將日記藏入墻縫,然后掏出手槍,輕輕拉開保險。
腳步聲越來越近,伴隨著粗暴的砸門聲。啟明冷靜地檢查了一下彈匣——還有三發子彈,足夠了。
“砰!“門被踹開的瞬間,啟明開了槍。第一個沖進來的特務應聲倒地。隨即是一陣混亂的還擊,子彈在狹小的空間里呼嘯。
啟明感到腹部一陣劇痛,但他還是堅持打完了剩下的兩發子彈。當敵人沖進來時,他已經靠在墻角,嘴角溢出鮮血,手里卻緊緊攥著那張全家福。
“八嘎!“日本軍官一腳踢在他傷口上,“說!你的同伙在哪里?“
啟明笑了笑,用盡最后的力氣將照片塞進嘴里,咀嚼著,吞咽著...
槍聲響起時,附近教堂的鐘聲正好敲響十二下。一群白鴿受驚飛起,在青島湛藍的天空中劃出自由的軌跡。
全書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