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的父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沒有什么優秀的資源和太多的文化,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孩子,那他們不如就多鼓勵自己的孩子,多認可孩子、多表揚孩子、多理解多支持孩子。
不要把自己的認知焦慮、恐懼
憤怒、委屈轉移給孩子,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若是平凡之輩,那就承歡。
膝下若是出類拔萃,那就讓他展翅高飛。
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從來沒要求父母,一定要有多好一樣。
記住了,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一起共勉!
如果孩子能懂曾國藩的兩句話夠用一輩子了。
窮不讀書,窮根難斷!
富不讀書,富不長久
三代不讀書,一屋全是豬
早晨不起,誤一天的事
幼時不學,誤一生的事!
從蘭城坐高鐵到香州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回到香州我找不到村子了,我就去年沒回家過年就找不到家了!
“爸,我們家在那?”
“小雨,我們村拆遷了,你有沒有看到香州灣1號的牌子!”
“看到了,在我面前200米,”
“你往前走,前面別墅區就是我們村了!”
來到別墅區,我進不去,
“爸,我進不去,你來接我吧!”
“好吧,你等一下,我讓你弟弟接你,”
不一會一個小豆丁就從里面出來了,很熟悉的和門衛打招呼。
“小姑娘,進來吧,早說你是利達家的,早讓你進了!”
“姐,走,回家!”
才一年沒見利諾高了很多,進了大門左轉彎右轉彎才到家!
“利雨,不叫你回家,你是不是不打算回家了?”
“那有,我不就去年過年沒回家!”
“姐,你大學畢業了,”
“利諾,我考研了!”
“那利穎誰帶?”
“誰生誰帶,”
“大學都畢業了,考什么研,還不如早點嫁人!”
媽,從二樓下來,把利穎丟給我抱!
利諾小時候都是我帶的了,利穎還想我帶,我才不!
“蘇寧女士你生的,要我帶嗎?”
“你做姐姐的不帶也可以給錢,我請人帶!”
“蘇寧女士,你臉皮有一點點厚啊!”
“小雨,你大學都畢業,賺錢養弟弟妹妹不應該嗎?”
“誰生誰養,還有就是村里不是給20萬嗎,不會和我的獎學金那樣泡水了,爸,村干部的話你還信?”
“小雨,暫時就給了2萬元!”
“2萬元,那不就是我的獎學金嗎?”
爸媽相視的笑了一下,其實對于爸來說就算沒錢給,他們也會生小妹的,說是第三胎其實是2胎,因為我是爸媽撿的!
“小雨工作了沒有男朋友了嗎,賺了多少錢了,有沒有孝順你爸媽?”
鄰居阿婆見到我就問這問那的,
“阿婆,我還在讀書,還沒工作!”
“還在讀書,大學嗎?”
我點點頭,
“小雨,帶妹妹,我一會有事要出去一下!”
有事,打麻將就打麻將了,還有事!
“姐,你的大手機給我玩一下游戲?”
“利諾,你不是有電腦嗎?”
“姐,那老掉牙的電腦玩不了游戲!”
“可我那是上網本,也玩不了游戲!”
“姐,你騙誰,你那上網本性能牛逼得很!”
我沒有想到才8歲的小孩懂得那么多!
“好吧,你暑假作業做完沒有?”
“早做完了!”
帶著利穎我什么事都做不了,好在利穎喝完奶粉很自覺的睡覺!
“姐,我餓了,”
“利諾要不你看著妹妹,我買菜做飯?”
“一會,利穎醒了,我可帶不了她,姐你還是點外賣吧!”
“點外賣?”
“對,我要吃卡斯丁的漢堡!”
“卡斯丁,你經常吃嗎?”
“沒有了,爸媽有時會帶我去吃,”
“遠嗎,”
“市場旁邊!”
“你直接去買就行了,還點什么外賣?”
“姐,難道你不知道點外賣有優惠嗎?”
“隨便你了,”
利諾拿著,爸媽給的手機自己點外賣,看他熟練的樣子,應該是經常吃外賣!
“你點自己的就可以了,我不要,”
“姐,你不要,那你中午吃啥?”
“吃飯?”
“媽今天沒買菜!”
“媽中午不回家做午飯嗎?”
利諾拿起手機給我看看,意思就是,媽給手機利諾,就是要他自己解決午餐!
“爸媽經常這樣嗎,爸中午也不回家吃飯?”
“也不經常,就是我一個月,外賣錢1000多而已!”
“好吧,連我的也一起點吧!”
“小雨,聽說你回家,這個星期日的同學會你有空嗎,要不要一起聚聚?”
“都有誰,”
“九9班的全班同學,”
“誰組織的?”
接著中學同學就說出了幾個中考沒考好讀中專后,回家做民宿餐飲的同學的名字。
我一聽,頭有一點點大,我不是看不起他們,是怕他們看不起我,必定現在民宿餐飲很賺錢,而我還是消費者!
同學會是個很特別的場合,開心的是能和許久未見的老同學重逢,一起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分享現在的生活趣事。
憂的或許是大家經歷不同,生活軌跡有了差異,可能會有些生疏感,甚至還可能出現一些比較和攀比的情況。
同學會上的攀比行為,其實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
從一方面來說,攀比可能源于人們內心深處的競爭意識和自我價值認同的需求。
在同學會上,大家可能不自覺地會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此來衡量自己的成就和地位。
但這種行為有時會導致一些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甚至可能破壞原本和諧的同學關系。
另一方面,攀比行為也可能反映出一些人對物質和社會地位的過度追求。
在同學會上,一些人可能會通過炫耀自己的財富、地位或成就來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認可。
“好吧,到時候看看?”
“什么看看,你一定要來,這幾年的同學會你都沒參加過,”
“好吧,到時候給我定位!”
小學同學會,初中同學會,高中同學會,還有就是大家同學會,都沒有在一起讀書了,大學都在變,看見了認不認識還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