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典禮結束后的第三天,姜雨晴收到了一個包裹。
快遞員按響門鈴時,她正在整理大學入學需要的材料。包裹沒有寄件人信息,但看到那熟悉的字跡寫著“姜雨晴收“,她的手指就開始不受控制地發抖。
紙箱很輕,里面是一個牛皮紙信封和一個小巧的黑色相機。信封里滑出兩樣東西——一張飛往倫敦的機票存根,和一封信。
“當你看到這些時,我已經在倫敦了。相機里存著我這一年偷偷拍下的你,希望這些照片能讓你看到我眼中的你:堅強,美麗,才華橫溢...“
信紙在姜雨晴手中簌簌作響,窗外的陽光突然變得刺眼。她深吸一口氣,拿起那臺相機,按下回放鍵。
第一張照片里的她正在圖書館看書,陽光透過窗戶在她側臉投下斑駁的光影;第二張是朗誦比賽后臺,她緊張地攥著稿紙的瞬間;然后是文學論壇上,她站在聚光燈下漸漸舒展的笑容...
每一張都捕捉到了她自己從未注意到的神情。照片中的女孩時而蹙眉,時而微笑,眼神從最初的躲閃逐漸變得堅定。姜雨晴幾乎認不出那是自己——在周陽的鏡頭里,她看起來那么...美麗。
翻到最后幾張時,她屏住了呼吸。那是畢業典禮當天,周陽隔著人群拍下的她。照片里的姜雨晴穿著畢業禮服,正在臺上接過證書,陽光為她鍍上一層金邊。照片備注顯示拍攝時間是“2023年6月15日10:23“,正是他們最后一次對視的時刻。
相機最后一張照片是空白的,備注卻寫著:“留給未來的姜雨晴“。
姜雨晴把相機緊緊貼在胸前,仿佛這樣就能抓住已經遠去的溫度。窗外,初夏的風輕輕掀起窗簾,帶來遠處孩子們嬉笑的聲音。世界依然在運轉,只有她的時間似乎停滯在了那個得知周陽要離開的午后。
“雨晴?“媽媽的聲音從門外傳來,“吃飯了。“
“來了。“姜雨晴迅速擦掉不知何時流下的眼淚,把相機和信小心地放進那個舊鞋盒里。現在,她需要學會在沒有周陽的世界里呼吸。
大學開學前的暑假異常漫長。姜雨晴白天在便利店打工,晚上寫作到深夜。她的短篇小說《河畔之光》獲得了全國青年文學新人獎,編輯來信說有望集結出版。
八月中旬的一天,老板娘突然叫住正在理貨的姜雨晴:“有你的信,國外寄來的。“
信封上的英文字母讓姜雨晴的心跳漏了一拍,但寄件人不是周陽,而是“倫敦大學學院文學社“。里面是一份邀請函,邀請她參加明年一月的國際青年作家交流論壇,費用全包。
“這...怎么會找到我?“姜雨晴翻來覆去地看著邀請函,既驚喜又困惑。
老板娘神秘地笑了笑:“說不定有人推薦呢?“
回到家,姜雨晴打開電腦搜索論壇信息,意外在往屆嘉賓名單里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周陽的父親,周明遠教授,論壇學術顧問。一切突然明朗起來。
她咬著嘴唇,手指懸在鍵盤上方,幾乎要搜索“周陽倫敦“的關鍵詞,卻在最后一刻停了下來。如果他想聯系她,早就聯系了。那個相機和信,或許就是他最后的告別。
窗外,夕陽將云層染成金紅色。姜雨晴關上電腦,拿出那臺黑色相機,拍下了這一刻的天空。這是她第一次使用這臺相機,也是她第一次嘗試記錄世界,而非躲在文字后面。
九月,姜雨晴踏入大學校園。全新的環境,全新的面孔,沒有人知道她的過去,沒有人會用憐憫或嘲弄的眼光看她。她加入了文學社,參加了辯論隊,甚至嘗試了從未接觸過的戲劇表演。
周陽送的相機始終掛在她的脖子上,像一塊護身符。透過取景框看世界,她似乎能理解他為何如此熱愛攝影——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里,藏著最真實的情感。
十二月的某個雪夜,姜雨晴在圖書館趕稿到深夜。回宿舍的路上,雪花紛紛揚揚,校園里的路燈在雪幕中形成朦朧的光暈。她不由自主地舉起相機,拍下這夢幻的一幕。
“姜雨晴?“
一個陌生的男聲從身后傳來。她轉身,看到一個戴眼鏡的男生站在不遠處。
“真的是你!我是文學社的張軒。“男生走近,呼出的白氣在寒冷中迅速消散,“我們收到倫敦論壇的確認郵件,你決定參加了?“
姜雨晴點點頭:“嗯,一月初的機票。“
“太好了!周教授特意囑咐要照顧好你。“
“周教授?“姜雨晴的心跳突然加速。
“對啊,周明遠教授,論壇主席。“張軒推了推眼鏡,“他兒子以前是我們學校的,叫周...周什么來著...“
“周陽。“姜雨晴輕聲說,雪花落在她的睫毛上,融化成細小的水珠。
“對!聽說他現在在非洲做攝影記者,拍難民兒童。“張軒搖搖頭,“好好的富二代不當,非去那種地方受苦...“
非洲。不是倫敦。姜雨晴握緊相機,冰涼的金屬邊緣硌得掌心發痛。周陽沒有按照父親的規劃留在英國,而是去了更遠的地方,追尋自己的光。
回到宿舍,姜雨晴打開電腦,搜索“周陽攝影記者“。幾張新聞照片跳出來,拍攝者署名都是“YangZhou“。其中一張尤其引人注目——一個瘦弱的非洲男孩站在廢墟中,手中卻緊緊攥著一本破舊的書,封面上隱約可見《安徒生童話》的字樣。
照片的配文是:“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有光在掙扎生長。——記者周陽“
這句話像一把鑰匙,突然打開了姜雨晴心中某個緊鎖的房間。她終于明白,周陽離開不是為了拋棄她,而是為了成為真正的自己,正如她也必須獨自完成自己的成長。
第二天清晨,姜雨晴做了一個決定。她打開郵箱,回復了論壇的邀請函,然后訂了一張額外的機票——論壇結束后,她將轉機前往肯尼亞。
一月的倫敦陰冷潮濕,但論壇現場熱火朝天。姜雨晴的發言《書寫邊緣者的光芒》獲得了全場起立鼓掌。會后,周教授特意找到她,眼中滿是贊賞。
“姜同學,你的演講很精彩。“他和藹地說,“讓我想起我兒子常說的一句話——'最動人的故事往往來自最沉默的角落'。“
姜雨晴微笑點頭,沒有提及她與周陽的過往。有些故事不需要被講述,它們活在經歷過的人心中,就已足夠。
論壇最后一天,周教授遞給姜雨晴一個牛皮紙信封:“我兒子托我轉交的。他說你會明白。“
信封里是一張照片和一張字條。照片上是非洲草原的日落,一棵金合歡樹孤獨地矗立在地平線上,樹下有一個小小的人影。字條上只有簡短的幾個字:“給尋找光的你。——Y“
姜雨晴翻過照片,背面用鉛筆寫著經緯度坐標和日期:三天后,下午五點。
她的心跳如擂鼓。這是邀請,還是告別?她無從知曉,但有一件事她很確定——無論結局如何,她都會去。不是為了被救贖,而是為了證明,那個曾經躲在陰影中的女孩,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光。
三天后,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姜雨晴站在越野車旁,望著眼前一望無際的草原。夕陽即將西沉,金色的光芒灑在草地上,風吹過時,仿佛整片大地都在流動。
遠處,一個熟悉的身影背著相機包,正向她走來。五年時光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皮膚曬黑了,肩膀更寬了,步伐卻依然輕快如少年。
周陽在距離她幾步遠的地方停下,嘴角揚起那個她記憶中的微笑:“我就知道你會來。“
姜雨晴沒有動,也沒有說話。這一刻太珍貴,她怕任何聲響都會打破它。
“我看了你的演講直播。“周陽向前一步,“《書寫邊緣者的光芒》...你成為了你想成為的人。“
“你也是。“姜雨晴終于開口,聲音比她想象的更平穩,“非洲的星空很美吧?“
“美得讓人心碎。“周陽的眼睛亮了起來,“要看看嗎?我帶了帳篷。“
他們像老朋友一樣并肩坐下,分享著這五年來的故事。周陽講述他在難民營遇到的孩子們,姜雨晴談起她在山區支教的日子。那些沒有彼此參與的歲月,在這一刻被言語填補。
“你知道嗎,“夜幕降臨后,周陽突然說,“我一直在想,如果當年我沒有...“
“別。“姜雨晴輕輕打斷他,“我們都做了當時必須做的選擇。“
銀河在非洲的夜空中緩緩顯現,千萬顆星辰如同撒落的鉆石。周陽舉起相機,拍下了這一刻的星空,然后轉向姜雨晴:“最后的照片,該由你來完成。“
姜雨晴接過相機,透過取景框,她看到周陽仰望著星空的側臉,星光在他的輪廓上鍍了一層銀邊。她按下快門,完成了五年前他留下的那個空白。
“給,“她把相機還給他,“世界上最會捕捉光的攝影師。“
周陽查看照片,突然笑了:“看來我們都實現了夢想。“
是啊,姜雨晴想。他們各自走過了漫長的路,最終在這個星光璀璨的夜晚重逢。不是作為救贖者與被救贖者,而是兩個完整的人,帶著各自的故事和傷痕,卻依然能在星空下相視而笑。
這才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