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影追逐者
天文臺事件一周后,姜曉在文學院資料室門口又見到了那個撞她三腳架的男生。
周星辰抱著半人高的建筑模型,胳膊下還夾著卷成筒的圖紙,正用肩膀艱難地推開門。模型基座上精細的微型建筑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木質光澤。
“需要幫忙嗎?“姜曉下意識上前扶住搖晃的模型。
周星辰從圖紙后面探出頭,圓框眼鏡滑到鼻尖:“姜曉?“他眼睛一亮,“正好!聽說你是文學社王牌,能幫我看看展覽文案嗎?“
沒等回答,他已經把一卷紙塞進她手里。展開是“城市邊緣的光影“攝影展海報初稿,底部文案寫著:“那些被主街霓虹遺忘的角落,藏著最真實的城市脈動。“
“建筑系還辦攝影展?“姜曉挑眉。
“選修課作業。“周星辰調整了下模型重心,“但我爸說真正的建筑應該讀懂城市的明暗面。“他頓了頓,“他年輕時是攝影師。“
姜曉的目光在海報上停留。某個直覺告訴她,這個看似隨性的建筑系男生對光影有著超乎尋常的執著。就像她總忍不住書寫那些被主流遺忘的小人物。
“文案太直白了。“她掏出鋼筆在邊緣修改,“試試這樣:'當整座城市面向太陽時,是誰在記錄背光處的裂紋?'“
周星辰湊過來看,他身上有松木和石墨的氣息。姜曉突然發現他左眉梢有一顆很小的痣,像鉛筆輕輕點上去的。
“完美!“他打了個響指,模型差點滑落,“周五開幕能來嗎?你改的文案得由你見證。“
姜曉本想拒絕,卻看見他眼鏡后期待的眼神,鬼使神差點了頭。
周五的展覽比想象中熱鬧。建筑系中庭掛滿黑白照片,每張都聚焦城市邊緣——清晨菜市場魚販子刀上的反光,舊城區孩子用碎鏡片反射夕陽的游戲,地鐵通道里賣藝老人琴弦上的路燈倒影。
“你父親教得真好。“姜曉站在一幅拆遷工地照片前說。殘垣斷壁間,一株野花在鋼筋陰影里倔強生長。
周星辰正給參觀者講解,聞言回頭笑了笑:“他總說最美的光往往誕生在最暗的裂縫中。“
這句話像鑰匙般打開了姜曉記憶的某個抽屜。養母姜雨晴常說的“縫隙中的光“,竟與這個陌生男人的理念如此相似。
“星辰!“一個銀發教授走來,“這張構圖讓我想起你爸二十年前在非洲的作品。“他指著角落里一幅小圖:貧民窟孩子們用廢玻璃拼成的“星星“。
姜曉心跳突然加速。她湊近那張照片,右下角標注著“致敬YZ1998“。YZ?她養母書柜最上層那本相冊里,有張非洲草原明信片就署著這兩個字母。
“姜曉?“周星辰的聲音將她拉回現實,“給你介紹,這是林教授,我爸的大學同學。“
林教授打量姜曉的眼神突然變得深邃:“你長得真像...沒事,很高興認識你。“
展覽結束后,周星辰執意送姜曉回宿舍。夜色中他忽然問:“你相信巧合嗎?“
“比如?“
“比如林教授說你像某個故人。“他停下腳步,“比如我第一眼看到你時,就覺得該把你寫進鏡頭里。“
路燈在周星辰鏡片上投下細碎光斑,姜曉看不清他的眼神。她只是把圍巾裹緊了些:“星辰,你拍過星空嗎?“
“當然。“
“那你知道我們看到的星光,很多是恒星億萬年前發出的。當我們注視它時,或許那顆星早已消亡。“她抬頭望向夜空,“所謂的巧合,可能只是久違的光終于抵達了注定看見它的眼睛。“
周星辰怔住了。半晌,他取下掛在脖子上的相機:“這是我爸送我的十八歲禮物。他說真正的攝影師要懂得等待光,而不是追逐光。“
他按下回放鍵,屏幕上出現姜曉上周觀測流星時的側影,月光在她睫毛上凝成細小的鉆石。
“就像這張,我等了二十二年才拍到的光。“
姜曉的心臟漏跳一拍。她想問這句話的含義,卻聽見相機里傳來郵件提示音。周星辰查看后表情變得復雜:“我爸剛發來他年輕時用的老相機照片,說明天寄給我。“
他翻轉屏幕,姜曉看到一臺黑色復古相機。在看清相機帶花紋的瞬間,她如遭雷擊——養母書房抽屜里,珍藏著一張少女時代照片,脖子上掛著的正是這條編織紋相機帶。
---
暴雨敲打著文學院玻璃窗,姜曉蜷縮在古籍室角落,面前攤開著被淋濕的筆記本。上周展覽歸來后,她開始做一個奇怪的夢:非洲草原上,兩個模糊身影將嬰兒交給一個酷似養母的年輕女子。
“果然在這里。“周星辰的聲音從頭頂傳來,他渾身濕透,手里卻奇跡般地護著一本干爽的書,“圖書館找你三圈了。“
姜曉合上筆記本:“你怎么...“
“文學社學姐說的。“他遞來那本書,《非洲星空下的故事集》,“你上次提過的絕版書,校史館倉庫找到的。“
姜曉接過書,指尖擦過他冰涼的手背。書脊貼著泛黃的借閱卡,最后一個名字讓她呼吸停滯——“姜雨晴,2001.9.15“。
“謝謝。“她聲音發緊,“但今天沒法請你喝咖啡了,我得回趟家。“
周星辰沒問為什么,只是脫下外套罩在兩人頭頂:“那至少讓我護送你到校門口。“
暴雨中的奔跑像一場電影蒙太奇。姜曉聞到他衣領上松木顏料的氣息,聽見他心跳透過濕透的襯衫傳來,穩定如節拍器。在校門口分別時,周星辰突然說:“我爸的老相機到了,里面有他年輕時拍的照片...有些很特別。“
姜曉攥緊書包帶:“比如?“
“比如一個和你很像的女生,在寫東西。“他鏡片后的眼睛深不見底,“照片背面寫著'給未來的YZ'。“
YZ。又是這兩個字母。姜曉感到命運正在她眼前拼湊一幅塵封多年的拼圖。
養母家閣樓積滿灰塵。姜曉跪在舊木箱前,手指顫抖著翻開那本她小時候就發現卻從未深究的相冊。照片里的年輕姜雨晴站在大學校門口、文學獎領獎臺、山區小學教室...而在最后幾頁,突然出現的非洲草原上,一個穿攝影馬甲的清瘦男子背對鏡頭,脖子上掛著那條編織紋相機帶。
相冊末頁夾著一封信,郵戳已經模糊,只辨認得出“肯尼亞“字樣。信紙上是陌生的男性筆跡:
“雨晴,曉曉的眼睛像星空,是你說的那種'會自己發光'的星星。她生母臨終前說'讓孩子遠離戰火,做個平凡幸福的人',我想不到比你更好的選擇。醫療隊下周撤離,相關法律文件已隨包裹寄出。永遠感激,YZ。“
姜曉的眼淚砸在信紙上。二十二年的身世謎團就這樣揭開——她不是被遺棄,而是被托付。那個YZ,那個相機主人,很可能是...
手機突然震動,周星辰發來一張照片。昏暗燈光下,一臺老相機靜靜躺在木桌上,旁邊是拆開的快遞盒,寄件人欄赫然寫著:“周陽,無國界醫生組織,肯尼亞“。
緊接著是一條語音:“姜曉,這臺相機里...有太多巧合。明天能見面嗎?“
窗外,暴雨漸歇,幾顆星星隱約浮現。姜曉擦干眼淚,回復:“明天帶你去個地方。“
她知道該去哪里了——養母書房里那個上鎖的抽屜,藏著最后一塊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