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清晨的薄霧尚未散去,量子鏡像實驗室前的廣場上,零散的腳步聲回蕩。林清雅提著文件夾,步入早會室。今日,她將向團隊公布“平行終章”解密進度,同時,隱藏在協議深處的危險正在悄然醞釀。
一、破解“平行終章”
清雅在大屏幕前投影出編號X17的文檔首段:
“此終章乃系統自我進化機制的核心——當‘情感隔離域’與‘智能預警’達到均衡,系統將啟動終極融合測試。若測試失敗,所有平行節點將被強制同步鎖定,直至主控確認。”
她語氣凝重地說:“這意味著,一旦終章測試觸發,我們可能面對全網節點的癱瘓,甚至無法恢復。我們要在測試開始前,徹底破解它的觸發條件與防御機制。”
技術小組長陳濤提出:“X17中提到的‘測試觸發器’,或與用戶心境數據深度關聯。我們需要在‘心境快照’模塊中植入一枚‘真心識別’算法,確保只有我們授權的核心用戶才能無感觸發。”
心理分析師小田君補充:“還要警惕集體心理暗流,如果通勤者對‘平行終章’產生恐慌,恐怕會自發觸發終章保護機制,反而加劇系統負擔。”
清雅點頭:“各位,今天的任務是——完善‘真心識別’,并在模擬環境中進行極限測試,確保無死角。”
二、跨界聯動
為了更快推進,清雅親赴B地球柏林分部,召開跨界聯動會議。她與鏡像·清雅通過立體全息系統對話:
清雅:“我需要你的直觀反饋——X17的文檔里,是否有你在B世界經歷過相似觸發?”
鏡像·清雅(神色凝重):“我曾在一次無意中,因情感閾值超載,導致B世界一處節點短暫鎖定。那時,我的心境快照顯示‘絕望’與‘孤獨’并存,系統自動進入自我保護狀態。”
清雅皺眉:“所以,真正的觸發條件是——當心境同時跌入低谷與高壓階段。我們要創建一套“情緒平衡盾”,動態監測并中和極端情緒。”
技術團隊立刻在白板上繪制原型——通過多維度指標融合“心率”“腦電”“通勤頻次”,為每位用戶生成“情緒指數”,并與“通勤意愿”實時聯動。
三、修補裂隙
回到上海后,團隊連夜加班。在模擬機艙中,趙澤宇與程序員李青聯手優化“真心識別”模塊。他們將“情緒指數”與通勤授權綁定,設計出“微粒化雙向確認”流程:當檢測到用戶情緒異常時,系統會自動降頻并播放安撫提示;若啟用終章測試,則須同時滿足“授權同意”“情感平衡”“多時段確認”等三重條件。
清雅在旁監督,忽然接到孫佩珊的消息:“內網出現大規模匿名訪問,試圖調取‘情緒指數’算法核心代碼,來源指向‘原我聯盟’的隱藏服務器。”
“快截斷權限!”清雅厲聲道。幾分鐘內,內外網隔離完成,安全小組追蹤到可疑腳本——竟是一段模擬“鏡像聯合體”植入的舊代碼。
四、情感之殤
深夜,清雅獨自一人在艙前,撫摸量子鏡像艙的冷金屬外殼。她回憶起自己與鏡像·清雅的對話,思索道:“在這場科技與情感的博弈中,人心比代碼更脆弱,更難以掌控。若我們無法守護每一個‘原我’,再完整的系統也只是冷冰冰的機器。”
一條未讀短信閃過,是前同事小周發來的:“昨夜下班后,我的鏡像切換突然被鎖,手機提示‘平行終章保護中’,真心識別也未能通過……現在,我被困在鏡像艙里,無法回來。”
清雅心中一緊:“原來,漏洞不在系統,而在我們忽視了普通用戶的多樣場景。明天,我們必須修補通勤腳本,確保任何緊急中止都能在三秒內恢復原世界。”
五、終極模擬
次日凌晨,團隊啟動終極模擬——模擬成百上千名通勤者在各種心境下觸發終章測試。小田君實時觀察情緒曲線,趙澤宇監控系統負載,清雅親自下達流程指令——每一次測試,都精準無誤地在用戶安全與系統穩定間達成平衡。
最后一輪測試中,小周也被邀請參與,他帶著真實恐懼的心境完成切換并安全返回。整套流程運行平穩,系統日志顯示:
“終章測試已完成,觸發率0.01%,可控范圍內。”
六、未來的迷霧
當團隊安然慶祝之際,技術屏幕角落忽然閃爍起一行暗碼:
“X17.1:共振映像令將在新節點引爆,敬請關注‘心靈共振’檔案。”
清雅目光一凝:“共振映像令?那是更深層的情感同步……看來,真相迷霧并未散去,下一個挑戰,早已悄然潛伏。”
孫佩珊低聲道:“我們既要保衛原我,也要在情感深海中航行。真正的風暴,還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