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的凌晨格外冷。
林舒然裹著外套,站在中醫館門口,手指凍得發紅,咖啡杯在指間冒著熱氣。
她一夜沒睡。
手機屏幕上,小紅書和Instagram的推送一跳一跳:
【網紅中醫館被質疑“野路子”】、【高端養生會所營銷總監暗示同業不規范】、【顧客評論:只是便宜,但靠譜嗎?】
這些標簽像一張網,罩住她。
“姐姐,你……沒事吧?”Candy怯生生地走到她身邊。
林舒然扯了扯嘴角:“沒事。”
她比任何人都明白,這是打響第一槍后的代價。
她們從小紅書的“平價中醫好店”沖上熱搜,到被Sandy帶節奏、被同行帶噴,
不過兩天。
中午,她獨自坐在后院,翻著后臺數據。
人群畫像:
70%是25-35歲的華人留學生、白領。
互動最高的帖,是那篇關于“上班族保命湯”的長文。
評論區點贊最多的,不是產品內容,而是那句——
“我們不賣仙丹,我們只賣被認真對待的日常。”
林舒然眼神一亮。
她不是輸在營銷、不是輸在高端包裝——
而是缺少讓人信服的底氣。
她猛地翻出筆記本,開始寫。
項目一:透明原料+供應鏈直播。
拍陳師傅抓藥、煎藥、講解成分;
列清楚配方、成本、來源,甚至展示進貨單。
項目二:真人故事。
留學生因為調理睡眠而能連考三場CPA;
寶媽因為調理暖宮而緩解痛經;
她自己,一個裸辭后在異國他鄉,靠保命湯和打工掙扎到現在的人。
項目三:拉數據。
她聯系了以前國內做電商數據分析的老同事,請對方幫忙快速拉出關鍵詞和流量趨勢。
“澳洲中醫”“留學生養生”“平價調理”——這些,都是被搜索的。
晚上,她第一次在手機鏡頭前,對著直播間的幾百個小紅書觀眾開口。
“大家好,我是林舒然,三十歲,裸辭大廠,跑來澳洲打工,做過外賣、賣UGG,現在在中醫館幫工。”
屏幕一陣彈幕:“真的假的?”“太瘋了吧!”“好想聽故事!”
她笑了笑,把攝像頭對準藥柜:“我想帶你們看看,這里的保命湯,成本是多少。”
她拆開一包藥材,一樣一樣掰開:“紅棗,每包不到兩澳元,黃芪,十克6毛,黨參,十克8毛……”
“我們不是什么仙丹販賣者,我們是普通人,賣給普通人的東西。”
屏幕上的點贊飆升。
她又把鏡頭對準陳師傅,笑著介紹:“這位是陳師傅,做中醫三十年。今天我們教你,怎么自己熬一鍋暖宮湯。”
直播結束,后臺私信炸了。
“姐姐你有淘寶嗎?”
“能不能代購?”
“你們能出個小冊子嗎?”
Candy跑過來,眼睛亮得像燈泡:“姐姐!你看你看!”
林舒然盯著數據,眼睛發酸。
不是因為漲粉。
是因為,
她終于不是那個無聲無息的打工人了。
隔天早晨,她去店里時,門口停著一輛黑色轎車。
車門打開,顧以恒走下來,西裝配著長大衣,眉眼疲憊,卻帶著淺笑。
“早啊,林小姐。”
她愣了下:“你……?”
“聽說你們搞了個很有趣的直播。”他挑挑眉,“我朋友發給我的。”
她耳根瞬間發燙:“啊……那個只是……”
“不錯。”他聲音低沉而干脆,“這種用數據、用透明、用故事打動人的策略,比所謂‘高端會所’厲害多了。”
她怔住。
顧以恒意味深長地笑:“要不要考慮,有空出來聊聊?我對這個項目——感興趣。”
當晚,Sandy坐在會所里,翻著手機,看著林舒然的視頻片段,笑了。
“有點意思啊。”
她抬頭,看向身邊的男人:“那就……給她點‘大人的試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