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裹著新翻的泥土味,吹進項家老宅的破窗欞時,萍丫頭正踮腳往墻縫里塞稻草。檐角的蛛網被風掀起,露出底下半塊褪色的紅布——那是她母親當年繡的平安結,戰亂時沒來得及帶走,竟在梁上掛了這么些年。
“丫頭,遞把刨子。“項木匠跪在歪斜的梁木上,手里的墨斗線“啪“地彈在朽木上,印出筆直的黑痕。他藍布褂子的肘部磨出個洞,露出里面打了補丁的里子,那是萍丫頭在工棚里連夜縫的。萍丫頭仰頭遞工具,忽見爹爹鬢角的白發沾著草屑,像極了去年冬天工棚外結的霜,心里猛地一揪。。
“爹,歇會兒吧。”她聲音發緊,指尖觸到瓦片上的霜,像極了三年前冰河上的冰碴。項木匠卻笑了,笑聲里帶著木鋸似的顫:“等把這屋頂修好了,冬天就不用裹著稻草睡了。”他低頭時,看見女兒脖頸后新長的碎發,忽然想起那個在張家天井里挨打的小丫頭,如今脊梁骨竟悄悄挺得筆直,像株熬過寒冬的蘆葦。
墻這頭的刨木聲驚動了四鄰。王家大嫂出來一看,發現是項木匠在修繕房頂,屋下還站著一個青澀的小丫頭,老遠就喊:“這不是老項嗎?我當是誰在刨木頭,聞著這松木味就親!”她走到近前,瞅見萍丫頭手里的平安結,眼圈忽然紅了,“這是你媽繡的吧?當年她總說,等丫頭出嫁給秀個龍鳳呈祥的被套......”
萍丫頭的手猛地一抖,平安結掉進泥里。項木匠從房頂上跳下來,拍掉女兒身上的土:“大嫂別見怪,孩子記不太清她媽了。”他蹲下去撿平安結,指腹蹭過布上磨平的針腳,喉結滾了滾,“當年跑反,她母親把這結塞我懷里,說‘保娃平安',結果......”項木匠頓一頓朝萍丫頭說,“丫頭,這是你王家嬢嬢,叫人。”
萍丫頭接過項木匠遞來的平安結,轉頭朝王家大嫂喊道:“王嬢嬢!”
“唉……”王家大嫂拽過萍丫頭的手,掌心的繭子硌得她心疼,轉而換個話題說道:“丫頭多大啦?還相看人家啦?”
說到這兒項木匠停下了手中的活計嘆了口氣:萍丫頭之前給張家做童養媳遭了不少罪,后來又跟自己東奔西走,基本沒過過好日子,自己肯定是想給閨女找個好人家。可許久沒回來了,這本村鄰村都有哪些適齡的小伙,自己一概不知,況且自家這條件也不好,萍丫頭做過童養媳的事兒,對方會不會介意呢?
項木匠搖搖頭,說:“這丫頭自從她媽去世后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王家大嫂你也知道,早些年打戰,大家逃命都來不及,咱們這些手藝人哪還有活路?我一個大老粗,又不會帶孩子,只能把她送給鄰縣的張家做個童養媳,想著總好過跟我后面東奔西跑的餓死。可恨我不知那姓張的竟是個黑心肝的,對我家萍丫頭動輒打罵,大冬天的也只給她穿件單衣,餓肚子那就是家常便飯!前些年若不是跟我一起做工的老李頭在河邊救了我家萍丫頭一命,估計這會兒我們父女早就天人永隔了……”
說罷,項木匠用打著補丁的袖子擦了擦眼淚,萍丫頭也紅著眼喊了聲:“爹……”
王大嫂知道項木匠說的是實話,但凡能過得下去的誰愿意把自家閨女送給人家做童養媳呢?說得好聽是童養媳,實則在地主家跟下人也沒什么區別。好在現在新中國成立,這些地主豪紳的好日子也到頭了。王大嫂望著這對可憐的父女,不僅也紅了眼,說道:“老項你也別難過,現在你家丫頭不是回來了嘛,后面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的,現在是新社會了,地主惡霸都得蹲大牢,丫頭好日子在后頭呢!再說了,你家萍丫頭長得好看又能干,還怕找不著好人家?”轉頭又看向萍丫頭,“丫頭你別怕,以前你媽在的時候就跟我合得來,可惜老天不長眼,她沒能見到你長大的樣子,不過沒事兒,有嬢嬢在,保證給你找個知冷知熱的。”
萍丫頭的臉騰地紅了,轉身去收拾瓦片。項木匠望著女兒的背影,心里像被刨子推過——這三年跟著他在工棚里吃灰,丫頭就沒穿過一件新衣裳。
日子像檐下的漏雨,滴答著往前挪。不用打仗了,大家伙兒的日子也漸漸好起來,項木匠的斧子聲成了村里的晨鐘,東家修犁,西家打箱,都能看見項木匠做工的身影。他總把工錢換成粗糧,生怕再讓萍丫頭跟自己后面過以前那種忍饑挨餓的日子。萍丫頭也懂事,每日天不亮就去河灣割豬草,回來時總能捎帶些野薺菜,蒸成菜窩窩,香氣能飄半條巷。
這天項木匠正在村長家刨門板,松木的清香混著陽光漫了滿院。王家大嫂風風火火闖進來,褲腳還沾著露水:“老項!老項!”項木匠聞言從門板后抬起頭:“哎,大嫂,怎么了?”
王大嫂看到項木匠,三步并成兩步走過去,她往門檻上一坐,抓起桌上的粗瓷碗灌了口涼水,“咱們村的老夏家你還有印象不?”
項木匠的刨子頓在木頭上,卷出的木花打著旋兒落下:“夏家?是不是那個守寡的梅大姐?“
“就是她!“王大嫂一拍膝蓋,“她那兒子叫守成,早年參了軍,現在在縣城看守所當干事,吃上公家飯了!人長得周正,聽說在部隊里還得過嘉獎。可惜還沒找著對象。“
聽了王大嫂的話,項木匠生了疑,這小伙子都吃上官家的飯了,怎么會找不到對象呢?莫不是身體有什么殘疾,或是家里有什么不妥?項木匠剛準備開口問,王大嫂就抬起手打斷了他:“別亂想,人家為什么年紀到了還沒成家,主要還是因為太窮了……他媽當初帶著兩個孩子回到村子的時候都餓的瘦脫了相,沒錢沒糧,唯一的親哥也是艱難度日。”王大嫂嘆了口氣,“好在這幾年她家兒子爭氣,房子修繕的有模有樣,只可惜也了沒什么積蓄。”
項木匠算是明白了,小伙子人是不錯,可惜一人要養活一家子,就沒什么家底了。王大嫂湊近了些,聲音壓得低,“我跟梅大姐提了你家丫頭,人家當場就抹眼淚,說'要是能娶著這么能干的姑娘,是我家守成的福分'!”
項木匠的手忽然有些抖。“人窮不可怕,就怕志短。家底都是慢慢掙來的,況且咱們也不是多殷實的人家,也就是鄉親們看得起才能混口飯吃。”他不怕窮,怕的是人心。張家那三年,萍丫頭的骨頭縫里都滲著寒氣,“梅大姐......性子和善不?“
“哎喲你這老木頭!“王大嫂笑罵,“去年冬天雪下得大,梅大娘把村里的孤老都接到她家炕頭,自己蜷在灶門口守夜。這種人家,能錯得了?“她瞅著項木匠眼里的猶豫,又補了句,“人家說了,不在乎丫頭過去的事,只盼著倆人踏實過日子。“
有了這話項木匠心里就有數了,于是連連感謝王家大嫂:“大嫂,這事兒還是多虧你啊,我一個大老粗也不會說話,你看以后有什么用得著我的地方,你盡管開口,我肯定不說二話,只是萍丫頭的親事,我實在沒經驗,回頭可能還要麻煩你多幫我掌掌眼啊!”
“哪兒的話呀,你放心,萍丫頭就跟我親閨女一樣的。”王家大嫂得了項木匠的準信兒,便風風火火的離開了。
暮色漫進窗欞時,項木匠才跟萍丫頭提起這樁事。他坐在灶門前添柴,火光在他臉上游移,映出溝壑里的愧疚:“丫頭啊……爹年紀大了,不知道啥時候就去底下見你媽,你大了,總是要嫁人的。王家嬢嬢說的這戶人家不錯,也不介意你之前在張家做過童養媳。回頭我去見見,沒啥大問題,挑個好日子就把事兒定了。”說完敲了敲煙槍里的煙灰,看向萍丫頭。這孩子說實話自己其實沒操過什么心,小的時候有孩子他媽照顧,自己在外做工就行,后來又送到張家,等回到自己身邊的時候,基本也不需要自己煩神了。
萍丫頭停下納鞋底的手,看著眼前男人眼角的皺紋如同被他常用的那把刻刀深深地刻在了臉上,鬢間也是白發叢生,整個人看起來要比同齡人老數十歲,她知道對于父親來說這已經是自己最好的出路了……鞋底的針腳密密匝匝,像在縫補那些被苦難撕爛的日子,只見萍丫頭點點頭,算是應了。
第二日天剛泛白,項木匠換了件洗得發白的藍布褂子,兜里揣著半斤紅糖——那是他給人打了三張方桌換來的禮。雖說這種事兒一般都是男方先上門,但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這些年東奔西跑,內里早就已經虧空了,即便現在不用到處跑了,可為了多給萍丫頭多存點積蓄,也在拼命的接活干。如果拖著等對方上門,還不知道要等到啥時候,自己還能看到萍丫頭出嫁嘛?他不知道……再說自己先上門也能看看對方家里到底怎么樣,這梅大姐是不是好相與,雖然王家大嫂已經說了,但自己依舊不放心,還是親自看看為準,若是似那張氏的惡毒婆婆,可萬萬不能把萍丫頭嫁過去的。
后山老屋的籬笆爬滿牽牛花,趙大娘正坐在門檻上擇菜,看見他來,慌忙用圍裙擦手:“老項來了?快坐!“屋里的土炕鋪著新曬的稻草,墻角擺著半袋紅薯。項木匠看著梅大姐把紅糖倒進碗里攪勻,遞給了自己,忽然放了心——這樣的人家,灶臺上的煙火氣都帶著暖意。項木匠斟酌著和眼前的老婦人說了自己的來意。“丫頭是個苦命的。“項木匠摩挲著碗沿,“我就盼著她嫁過來,能有口熱飯吃,不用再摸黑挑水......“
“你放心。“梅大姐的手按住他的手背,掌心的老繭磨得人踏實,“我也是有女兒的,知道心疼娃。”
親事定在秋收后。項木匠推了所有活計,把攢了半年的木料都搬到院里,要給萍丫頭打一整套嫁妝。他半夜還在院里刨木頭,月光灑在他佝僂的背上,像給這雙操勞的手鍍了層銀。
萍丫頭披著衣裳出來,看見父親正在妝匣上刻花,“爹,歇會兒吧。“她遞過溫熱的玉米粥。項木匠頭也不抬:“這匣子里要刻個暗格,給你放私房錢。“他忽然哽咽,“以前在張家,你連塊餅都藏不住......“萍丫頭別過臉,眼淚砸在木料上,暈開一小片深色的痕。好在緊趕慢趕終于在婚期到來前做了幾件像樣的家具,雖說沒有多華麗精美,但勝在實用。
迎親那天,守成騎著借來的板車,車把上綁著紅綢子。萍丫頭穿著新做的藍布褂,手里攥著那個補好的平安結。
項木匠站在門口,看著女兒的背影消失在路盡頭,忽然摸出藏在懷里的嗩吶。這是他年輕時學的手藝,戰亂后就再沒吹過。此刻他對著秋日的天空吹響,調子有些跑,卻透著說不出的敞亮——像冰河化開的聲音,像春燕銜泥的聲音,像所有苦難終于長出甜的聲音。
婚后第三日,萍丫頭回門。她挎著的籃子里裝著兩個白面饃,是守成從縣城食堂帶回來的。項木匠咬著饃,看見女兒鬢角別著朵野菊,忽然想起妻子臨終前的話……他望著院里新搭的雞窩,梁上的春燕又添了新泥,忽然覺得,那些被苦難啃噬的日子,終于在今年的秋天,長出了飽滿的谷穗。
重陽那天,項木匠帶著萍丫頭去給妻子上墳。新立的石碑上,“李氏“兩個字被雨水洗得清亮。萍丫頭把野菊擺在碑前,輕聲說:“媽,我現在挺好的……“
項木匠蹲在碑前,摸出旱煙鍋點燃。煙霧繚繞中,他仿佛看見又聽見妻子的聲音。風穿過松林,帶著新草的香,像在應和這句遲到了太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