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林溪就被窗外的鳥鳴聲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走到窗邊,看到陽光透過香樟樹葉的縫隙,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今天是她和沈硯約定好走訪街坊,為“老街記憶展”收集素材的日子。
林溪迅速洗漱完畢,換上一身輕便的衣服,背上相機包就出門了。剛走到巷口,就看到沈硯已經站在那里等她了。他穿著一件淺灰色的休閑裝,手里拿著一個筆記本和一支筆,看起來精神抖擻。
“早啊。”沈硯看到林溪,嘴角露出一抹溫柔的笑意。“早。”林溪回應道,心里暖暖的。
“早。”林溪回應道,心里暖暖的。
兩人沿著老街慢慢走著,首先來到了包子鋪。包子鋪老板正忙著蒸包子,蒸籠里冒出的熱氣氤氳了他的臉頰。看到林溪和沈硯,他熱情地打招呼:“小林姑娘,沈少爺,來吃包子啊?”
“張叔,我們是來給您拍幾張照片,聽聽您家包子鋪的故事。”林溪笑著說。“哎,好啊好啊。”張叔高興地應著,擦了擦手上的面粉,“我這包子鋪可有年頭了,是我爺爺傳下來的。想當年,我爺爺就在這老街上推著小車賣包子,后來才有了這個鋪子。”
“哎,好啊好啊。”張叔高興地應著,擦了擦手上的面粉,“我這包子鋪可有年頭了,是我爺爺傳下來的。想當年,我爺爺就在這老街上推著小車賣包子,后來才有了這個鋪子。”
沈硯在一旁認真地記錄著,林溪則舉起相機,拍下張叔忙碌的身影,拍下蒸籠里白白胖胖的包子,拍下鋪子門口那塊寫著“百年包子鋪”的老舊招牌。張叔還拿出了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上是他爺爺推著小車在老街上賣包子的場景,林溪趕緊用相機拍了下來。
離開包子鋪,他們來到了修鞋匠的攤子前。修鞋匠是個沉默寡言的老人,正低頭專注地修著一雙舊皮鞋。沈硯走上前,輕聲說:“李伯,我們想聽聽您修鞋的故事。”
李伯抬起頭,看了看他們,慢慢放下手里的活計。“我這手藝啊,也是祖傳的。”他緩緩開口,“我父親就是個修鞋匠,我從小就跟著他學。那時候,老街上的人都來找我們修鞋,日子雖然清苦,但踏實。”他指了指攤子上的那些工具,“這些家伙什,有些都用了幾十年了,陪著我走過了多少風風雨雨。”
林溪拍下李伯布滿老繭的手,拍下那些老舊的修鞋工具,拍下攤子旁堆著的一雙雙等待修復的鞋子。每一張照片,都充滿了歲月的痕跡。
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一家染坊。染坊的主人是位姓陳的老師傅,他正在院子里晾曬染好的布料,五顏六色的布料在風中飄揚,像一道道美麗的彩虹。“小陳師傅,您這染坊可真漂亮。”林溪贊嘆道。
陳師傅笑了笑:“這染布的手藝,講究的是耐心和細心。我們用的染料都是純天然的,從植物中提取,染出來的顏色才夠正,夠持久。”他指著那些布料,“你看這藍色,是用板藍根染的;這紅色,是用茜草染的……每一種顏色,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沈硯在筆記本上認真地記錄著陳師傅的話,林溪則穿梭在布料之間,拍下這絢麗的景象,拍下陳師傅臉上滿足的笑容。
中午時分,兩人來到王阿婆家里吃飯。王阿婆做了一桌子豐盛的家常菜,有炒豆角、番茄炒蛋、燉豆腐,還有她特意為兩人做的素齋。“快嘗嘗,這素齋可是我家的招牌。”王阿婆熱情地招呼著。
吃飯的時候,王阿婆給他們講起了自己年輕時的故事。“那時候,老街可比現在熱鬧多了。”她回憶著,“每天早上,街上就擠滿了人,叫賣聲、笑聲此起彼伏。我和姐妹們經常在這條街上玩耍,日子過得可開心了。”
林溪和沈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點頭回應。林溪拍下桌上的家常菜,拍下王阿婆慈祥的笑容,拍下窗外老街的景象。這些照片,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和溫情。
下午,他們又走訪了幾家店鋪,聽了更多街坊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像一塊拼圖,慢慢拼湊出老街的歷史和溫度。
傍晚時分,兩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陽西下,給老街鍍上了一層金色的余暉。“今天收獲真多。”林溪感慨道,“這些街坊的故事,太讓人感動了。”
沈硯點點頭:“是啊,他們都是老街的守護者,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里的歷史和記憶。”他側過頭,看著林溪,“有你拍下這些瞬間,真好。”
林溪的心跳漏了一拍,臉頰微微發燙。她避開沈硯的目光,看向遠方:“能記錄下這些,我也很開心。”
回到工作室,林溪把今天拍的照片一張張導出來,仔細地整理著。沈硯坐在她旁邊,看著這些照片,偶爾提出一些建議。燈光下,兩人的身影依偎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溫馨。
“你看這張。”林溪指著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張叔站在包子鋪前,手里舉著剛出鍋的包子,笑容燦爛。“張叔的笑容,真有感染力。”
沈硯看著照片,笑了笑:“是啊,這些笑容里,藏著老街的希望。”
林溪看著沈硯的側臉,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溫柔。她忽然覺得,和沈硯一起做這件事,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夜深了,沈硯起身準備離開。“明天我們繼續?”他問。“好啊。”林溪笑著回答。
“好啊。”林溪笑著回答。
沈硯走后,林溪看著電腦里那些照片,心里充滿了期待。她知道,“老街記憶展”一定會成功,因為這些照片里,有太多太多值得被銘記的故事,有太多太多溫暖的瞬間。而她和沈硯之間的感情,也像這些照片一樣,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