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清弦的古箏弦突然繃出個顫音,像極了老家竹林里竹枝被風刮斷的聲響。她抬眼看向窗外那棵老槐樹,枝椏歪歪扭扭地伸向天空,倒讓她想起寨口那棵大榕樹——樹身要三個漢子才能合抱,氣根垂下來像無數條繩子,阿奶說那是老榕樹的胡須,底下藏著能吞掉牛犢的大蟒蛇。
那年她才六歲,剛學會挎著小竹籃去割豬草。一天傍晚,寨子里突然炸開了鍋,王阿爺舉著柴刀往山上跑,嘴里喊著:“我的豬仔!我的十二只豬仔啊!“他婆娘跟在后面哭,聲音嘶啞得像被砂紙磨過:“老母豬回來了,渾身是泥,豬仔一個都沒見著......“
阮清弦跟著阿奶往村口湊,看見那只老母豬趴在豬圈里,渾身的毛都炸著,前腿上還有道血口子。它哼哼唧唧地轉著圈,鼻子不停地拱著地,像是在找什么。王阿爺的兒子扛著鋤頭往山上沖,幾個年輕漢子也抄起家伙跟上去,“肯定是被大蟒蛇拖走了!前幾天我還在榕樹下看見過蛇蛻,有扁擔那么粗!“
山風從竹林里鉆出來,帶著股腥氣。阮清弦拽著阿奶的衣角,看見夕陽把榕樹的影子拉得老長,氣根在暮色里晃來晃去,真像一條條盤著的蛇。阿奶往她嘴里塞了顆花椒,麻得她直伸舌頭:“含著,蛇聞著這味兒就不敢靠近了。“她往山上瞟了一眼,“那家人也是大意,讓老母豬帶著豬仔上山,不知道榕樹下的大蟒早就惦記上了?“
天黑透時,漢子們才扛著東西回來。王阿爺的兒子把個黑沉沉的東西扔在曬谷場上,“砰“的一聲震起滿地塵土。阮清弦借著馬燈的光一看,嚇得差點坐在地上——那是條碗口粗的大蟒蛇,身子已經被砍成幾段,肚子卻鼓鼓囊囊的,像塞了個大冬瓜。
“剖開看看!“有人喊著遞過柴刀。王阿爺紅著眼眶走過去,一刀劃開蛇腹,里面竟滾出一只又一只小豬仔。它們還保持著掙扎的樣子,閉著眼睛,小蹄子蜷著,數一數正好十二只。王阿爺的婆娘“哇“地哭出聲,撲上去想把豬仔抱起來,卻被漢子們拉住:“都死透了,別碰......“
馬燈的光忽明忽暗,照在蛇的血和豬仔的毛上,黏糊糊的讓人發怵。阮清弦看見王阿爺蹲在地上抽煙,火光映著他滿臉的皺紋,像被刀刻過一樣。有人說:“前幾年李家丟的牛犢,張家跑丟的羊羔,怕是都進了這畜生的肚子。“還有人壓低聲音:“聽說三十年前,后山那戶人家的娃丟了,找了三天沒找著......“
這話讓所有人都閉了嘴,只有山風刮過竹林的“沙沙“聲,像有無數條蛇在爬。阿奶拉著阮清弦往家走,腳步快得像被什么追著:“以后不許往榕樹下走,更別去竹林深處。“她忽然想起什么,“對了,要是看見兩條蛇纏在一起,趕緊閉眼吐口水,那是大兇的兆頭,要死人的!“
阮清弦點點頭,心里卻記下了那場景。后來她跟著二丫去溪邊洗衣,真在石頭縫里看見兩條小蛇纏在一起,灰溜溜的身子扭來扭去。二丫嚇得一把捂住她的眼睛,自己也閉著眼往地上吐口水:“呸呸呸,快走開!“等她們敢睜眼時,蛇早就沒影了,只留下一灘濕滑的痕跡。
“我阿爺說,“二丫擰著衣角的水,聲音發顫,“他年輕時看見過兩條大蛇在榕樹上纏,沒過幾天,就有人上山砍柴摔死了。“這話像塊石頭壓在阮清弦心上,她總覺得那兩條小蛇還在附近,冷不丁就會竄出來。
直到去縣城讀高中,生物老師講爬行動物時,放了段蛇交配的視頻。屏幕上兩條蛇纏在一起,和她在溪邊看見的一模一樣。老師說這是動物繁衍的自然現象,阮清弦卻突然想起阿奶說的“大兇兆頭“,想起那個摔死的砍柴人——那年頭山里路滑,摔死個人本就尋常,不過是剛好撞上了蛇交配的時節,就被硬生生安上了因果。
古箏聲忽然急促起來,像有什么東西在追趕。阮清弦低頭看著琴弦,指尖的力度不自覺加重——她想起去年回老家,寨口的大榕樹被臺風刮倒了,露出底下盤根錯節的根須,像無數條死蛇。王阿爺的兒子開了家養豬場,豬仔們在水泥地上哼哼唧唧,再也不用怕被蟒蛇拖走。
有天傍晚,她跟著堂哥去后山散步,路過一片新栽的竹林,堂哥指著地上的蛇蛻說:“現在生態好了,又有蛇了,不過都是小的,沒聽說有大蟒。“阮清弦蹲下去摸了摸蛇蛻,薄薄的像層紙,陽光透過竹林照在上面,泛著淡淡的光。
她忽然明白,阿奶們說的大蟒蛇,既是真的猛獸,也是那個年代的恐懼本身——怕豬仔丟了沒肉吃,怕孩子沒了斷了根,怕好好的日子突然被什么東西吞掉。就像那兩條纏在一起的蛇,本是自然的事,卻被賦予了兇兆的意義,不過是人們對不可知的命運,找了個具象的寄托。
古箏聲漸漸平緩下來,最后一個音落時,阮清弦聽見窗外有鳥叫。她起身推開窗,北方的風帶著涼意吹進來,沒有榕樹下的腥氣,也沒有竹林里的濕滑。但她總覺得,那些關于大蟒蛇的傳說,還藏在某個角落,像老榕樹上垂下來的氣根,一頭扎在過去的土里,另一頭,連著現在的安穩。
阮清弦的指尖在琴弦上懸了懸,沒敢落下。方才那陣急促的調子,倒像是把三十年前榕樹下的風都卷了進來,帶著股潮濕的腥氣。她起身倒了杯溫水,杯壁上凝著細密的水珠,讓她想起那年雨后,跟著阿爺去給玉米地除草的事。
那天的霧氣濃得化不開,竹林里的筍子剛冒頭,裹著層黏糊糊的泥。阿爺扛著鋤頭走在前面,竹杖敲著地面“篤篤“響,說是能驚走藏在草里的蛇。阮清弦跟在后面,手里攥著阿奶給的花椒包,時不時往鼻尖湊一湊——那股麻香混著濕土味,倒成了心里的定海神針。
“阿爺,大蟒蛇真能吞下小牛犢?“她踩著阿爺的腳印走,生怕踩進蛇洞。阿爺往竹叢里啐了口煙袋鍋的灰:“咋不能?前清年間,這后山還有吞過人的'蟒仙'呢。“他頓了頓,鋤頭往地上一頓,“不過啊,那畜生再兇,也怕三樣東西——雄黃、煙火,還有狠下心的人。“
這話沒過多久就應驗了。那年秋收后,李家的黃牛丟了剛滿月的牛犢,寨子里的漢子們舉著火把搜了半夜,最后在大榕樹的氣根堆里,發現了團蠕動的黑影。火光里,那蟒蛇的鱗片泛著青黑色的光,肚子鼓得像口倒扣的水缸,趴在地上動彈不得。
“就是它!“李叔舉著柴刀就要沖上去,被阿爺攔住了。阿爺往火堆里添了把干柴,火星子“噼啪“濺到蛇身上,那畜生猛地抬起頭,吐著分叉的信子,眼睛在暗處亮得嚇人。“別硬砍,“阿爺聲音沉得像石頭,“用火熏,讓它自己把牛犢吐出來。“
漢子們往火堆里加了些帶葉的樹枝,濃煙頓時滾滾地往蛇那邊飄。蟒蛇被嗆得劇烈扭動,尾巴掃斷了好幾根氣根。阮清弦躲在阿爺身后,看見那鼓鼓的肚子慢慢往下陷,沒多久,一團毛茸茸的東西從蛇嘴里滑了出來——正是那只牛犢,閉著眼一動不動,身上還沾著黏糊糊的涎水。
“還有氣!“有人喊著撲過去,把牛犢抱到火堆邊搓揉。李嬸哭得直拍大腿,眼淚掉在牛犢身上,把毛都打濕了。而那蟒蛇,吐完牛犢后像攤爛泥似的趴在地上,被李叔一柴刀剁了七寸。阿爺看著蛇頭滾到一邊,忽然嘆了口氣:“也是條性命,可惜了。“
那晚的火光映紅了半邊天,寨子里的人圍著牛犢和死蟒蛇,說什么的都有。有人說這蟒蛇成了精,不然怎么敢在大榕樹下安家;有人說李嬸前幾天罵過蛇,是自己招禍;還有人蹲在蛇尸邊數鱗片,說這畜生至少活了二十年。阮清弦看著那攤漸漸凝固的血,忽然想起阿爺說的“蟒仙“,心里竟有點發怵——原來所謂的“仙“,不過是讓人恐懼的猛獸。
后來她在縣圖書館翻到本《動物圖鑒》,才知道蟒蛇沒有牙齒,吞下獵物后會靠肌肉蠕動消化,吃飽后確實幾天都動不了。書里還說,蟒蛇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被招惹。可她總想起王阿爺家那十二只豬仔,想起李嬸抱著牛犢時哭皺的臉,那些白紙黑字的知識,好像填不滿傳說里的恐懼。
有年暑假,阮清弦跟著生物老師去后山做調研。在竹林深處的小溪邊,他們撞見了兩條烏梢蛇正在交配,灰黑色的身子纏在一起,像根擰成麻花的繩子。老師蹲在旁邊記錄,說這是難得一見的景象。阮清弦卻下意識地往地上吐了口口水,引得老師直笑:“你們這兒還有這忌諱?“
“我阿奶說,看見這個要倒霉的。“她蹲在老師旁邊,看著那兩條蛇慢慢分開,鉆進石縫里不見了。老師往筆記本上畫著草圖:“以前的人不懂動物習性,看見解釋不了的事,就編些說法來嚇唬自己。你看這山林里的蛇,一年能吃掉多少田鼠?其實是護著莊稼的功臣呢。“
那天回去的路上,他們在溪邊發現了只被咬死的田鼠,傷口整整齊齊的,老師說這是蛇的杰作。阮清弦看著那小小的尸體,忽然想起寨子里的稻田——每年秋收時,總會有幾戶人家的谷倉被田鼠啃得亂七八糟,而那些養著蛇的人家,損失總要少些。原來大榕樹底下的蟒蛇,竹林里的小蛇,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禍害。
阮清弦再次回老家,是為了送阿爺最后一程。出殯那天路過大榕樹,樹樁上已經長出了新的枝芽,幾個小孩正圍著樹樁追逐打鬧,手里拿著用蛇蛻做的哨子,吹得“嗚嗚“響。王阿爺的兒子開著皮卡車從旁邊經過,車斗里裝著剛出欄的生豬,他探出頭喊:“清弦,回來看阿爺啊?“
“嗯,王叔。“她往車斗里看,那些豬仔肥滾滾的,耳朵上還掛著防疫的耳標。王叔順著她的目光笑:“現在好了,豬圈都裝了鐵絲網,別說蟒蛇,連黃鼠狼都進不來。“他拍了拍方向盤,“前陣子縣上的專家來看過,說咱這后山的生態好,要建自然保護區呢,以后連蛇都得保護著。“
阿爺的墳埋在竹林邊,新土上還沒長草。阮清弦蹲下來,把帶來的花椒籽撒在墳頭——這是阿奶教的,說阿爺一輩子怕蛇,撒點花椒能讓他睡得安穩。風從竹林里穿過來,帶著竹葉的清香,她忽然聽見身后有“窸窣“聲,回頭一看,是條筷子長的小蛇,正從石縫里探出頭,看見她就“嗖“地縮回去了。
古箏的余韻還在屋里繞,阮清弦抬手撥了個泛音,清亮的聲響像滴水珠落在平靜的湖面。她想起生物老師說的話:恐懼往往源于未知。那些關于大蟒蛇的傳說,關于蛇交配的忌諱,不過是山民們在面對莽莽山林時,給自己筑起的一道心理籬笆。他們怕的不是蛇,是突如其來的失去——丟了豬仔就沒了過年的肉,沒了牛犢就誤了春耕的田,那些被蛇吞掉的,其實是日子里最實在的盼頭。
窗外的老槐樹晃了晃枝椏,像是在應和著什么。阮清弦看著琴弦上自己的影子,忽然明白,阿爺當年說的“三樣東西“,雄黃和煙火是防蛇的,而那顆“狠下心“,其實是面對恐懼時,不肯被嚇退的勇氣。就像那棵被臺風刮倒的大榕樹,雖然沒了遮天蔽日的氣根,卻在樹樁上冒出了新綠——生活里的猛獸從來不會消失,只是人們學會了,既要防著它的利齒,也要留著它該在的位置。
她起身關上窗,把北方的夜風擋在外面。古箏安靜地立在墻角,弦上的塵土被拂得干干凈凈,像極了被晨光洗過的竹林。那些關于大蟒蛇的傳說,那些藏在火光里的驚懼,終究都化作了琴弦上的余韻,輕輕巧巧地,就繞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