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十七年,霜降寅時三刻,紫禁城籠罩在破曉前的寒意中。
云昭在冷宮偏殿的榆木榻上醒來,單薄的錦被根本擋不住滲入骨髓的寒氣。她呵出的白氣在昏暗的室內凝成薄霧,指尖觸及床榻邊的銅盆,水面已結了一層薄冰。這間不足十步見方的居所嚴格按照內廷規制建造,陳設卻簡陋得連得臉的宮女都不如——褪了漆的妝臺上擺著半面銅鏡,屏風上的絹畫早已褪色,唯有墻角那個樟木箱還算體面,里面裝著沈貴妃留下的幾件舊物。
“殿下,該起身了。“年過六旬的徐嬤嬤捧著粗麻布巾進來,皸裂的手背上布滿老人斑。這位從沈家帶進宮的老仆,是云昭身邊僅剩的貼心人。“今兒寒潭結冰,浣衣要趁早。老奴方才看見尚宮局的人往那邊去了。“
云昭披上那件洗得發白的藕荷色襖裙,這是用去年省下的料子新做的。她對著銅鏡挽了個簡單的圓髻,只用一根素銀簪固定。鏡中映出的面容蒼白消瘦,唯有那雙杏眼還保留著沈貴妃的神韻。
“聽說北疆又起戰事了。“徐嬤嬤一邊幫她系腰帶一邊低聲道,“今早御膳房的小太監說,光祿寺已經備下三百壇御酒,說是要犒賞邊軍。“
云昭指尖微頓。按照《大明會典》記載,非大捷不得動用御酒犒軍。看來北疆局勢比想象中更嚴峻。
晨光微熹時,云昭已經跪在寒潭邊的青石板上浣衣。凍得通紅的手指機械地捶打著太子云璟的蟒袍,金線繡制的云紋在朝陽下閃閃發亮。這件按照親王規格制作的朝服上,沾著幾點暗紅色的污漬——與三日前素心姑姑咽氣時嘴角的血跡如出一轍。
“又死一個!“
尖利的嗓音劃破晨霧,幾個穿著褐色貼里的太監用竹竿撥弄著寒潭里浮起的女尸。尸體腫脹的面容已經難以辨認,唯有手腕上那只褪色的銀鐲,在陽光下泛著熟悉的光澤——三年前沈貴妃被賜死前,曾親手將它戴在貼身宮女素心腕上。
“晦氣!“總管太監王德全踹了腳尸體,驚飛幾只寒鴉。這位正四品的司禮監隨堂太監穿著茶褐色貼里,腰間掛著的鎏金鑰匙串叮當作響。“拖去化人場燒了,別污了貴人的眼。“
云昭繼續低頭浣衣,木杵敲打的節奏絲毫未亂。沒人注意到她指尖挑出的那枚玉扣——三日前,她親眼看見這枚刻著梅花紋的扣子從素心姑姑的梳篦暗格里滾出來。而梅花紋,是皇后謝氏的專屬標記。
“七妹好雅興。“
清潤的嗓音在身后響起,云昭手一抖,木杵掉進水中。她立即轉身行萬福禮,動作標準得挑不出錯處,故意讓袖中的玉扣滑落在地。
太子云璟彎腰拾起玉扣,月白色云紋圓領袍的下擺掃過積雪。這位二十二歲的儲君頭戴烏紗翼善冠,腰間玉帶上懸著金魚袋,完全符合《大明會典》中皇太子的服飾規制。他扶云昭起身時,那看似溫柔的指尖正按在她脈門上——這是錦衣衛常用的試探手法。
“今日申時,母后在梅園設宴。“太子將玉扣放回她掌心,指腹在梅花紋上微妙地頓了頓,“七妹也來吧。“
待太子走遠,云昭才慢慢直起腰。寒風吹開她額前碎發,露出一雙清凌凌的杏眼——哪還有半分怯懦?這雙眼睛,像極了她生母沈貴妃。那位出身將門的北境第一美人,被一條白綾終結在永和十四年的雪夜里。
冷宮偏殿內,云昭將蟒袍鋪在繡架上。油燈昏黃的光照著她單薄的肩膀,在斑駁的宮墻上投下搖曳的影子。當她用銀針挑開金線暗紋時,北疆十七座軍鎮的布防圖漸漸顯現——而邊角處多出的針腳,赫然是母妃獨創的“璇璣繡“!
“這不可能...“云昭的指尖微微發抖。母妃死后,這世上應該只有她一人知曉此法。除非……
窗外傳來三長兩短的鷓鴣叫。云昭從妝奩底層取出鎏金胭脂盒,盒身上精致的纏枝蓮紋已經磨損。打開后,里面裝的卻是赤鐵礦粉——這是她每月初一借著去佛堂上香的機會,從宮外弄來的。
粉末灑在布防圖上,漸漸顯出幾行小字:“壬戌年臘月初七,落鳳坡,三百魂“。云昭的呼吸驟然急促,這是母妃的筆跡!臘月初七,正是沈氏滿門被誅的日子。
“殿下。“黑影從梁上落下,是暗衛周沉。這個左臉帶疤的漢子穿著青色貼里,完全是普通太監打扮。“查清了,趙嬤嬤昨夜去了寒譚
話音未落,小宮女跌跌撞撞跑來:“七公主!寒潭...又浮起一具尸體!“
這次是太子乳母趙嬤嬤。云昭站在潭邊,看著老婦人泡爛的手指纏著金線——正是從蟒袍上拆下的那種。她佯裝驚嚇跌倒,趁機用銀針挑開趙嬤嬤緊握的拳頭,取出半枚刻著“鳳“字的虎符。
“告訴沈叔,“云昭摩挲著虎符上的紋路,輕聲道:“該收網了。“
宮墻外,西市早起的貨郎已經開始叫賣。賣炊餅的王老漢一邊揉面,一邊對熟客抱怨:“今兒白面又漲了三文錢,說是北疆打仗,糧道不通了。“幾個穿著短褐的腳夫蹲在路邊啃著雜糧餅,議論著近日城中戒嚴的消息。
一個瘸腿老乞丐蜷縮在墻角,破碗里躺著幾枚銅錢。他渾濁的眼睛不時瞟向宮門方向,缺了食指的右手在墻上劃出三道淺痕——這是北境軍特有的暗號。若有知情人在場,定能認出這位正是當年沈家軍中的斥候統領趙三刀。
云昭站在冷宮窗前,望著漸漸亮起的天色。三年前的那個雪夜,母妃被拖走時在她耳邊說的最后一句話是:“阿鸞,記住,最鋒利的劍往往藏在最樸素的劍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