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枕山集,我們是‘白籬創意市集’策展團隊,看到你們在平臺上的內容,非常契合我們的‘城市情緒漫游’主題,誠摯邀請你們參加下月的線下展位活動。”
這是一封我們收到的正式合作郵件。
我盯著它看了很久。
這是我們創立“枕山集”以來第一次被邀請參與線下市集,意味著可以讓更多人真正“觸摸”到我們的品牌。
我興奮地轉發給小趙,他也秒回兩個字:“來了!”
可打開策展方附件中的預算表后,我們都沉默了。
基礎布展、攤位費、出品印刷、物流、人工……一共2.6萬元起步。
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筆“巨款”。
我們賬上的錢,只夠撐完這個月租和基本供應成本。
而這個攤位——它既沒有銷量保證,也不一定能帶來粉絲變現。
它就像是一次華麗的賭博,賭未來,賭被看見,賭不確定的價值。
—
“我不太確定值不值得。”我說。
“你怕虧?”
“我怕它變成一場自我感動的表演。”
“可要是真的不賭,就永遠輪不到我們。”他說這句話時,眼神特別平靜。
“你說得輕巧,你不是負責財務那一塊。”
他沒再說話,低頭刷手機,過了兩分鐘,把手機遞過來。
“我有一筆商業保險,賬戶里還能退3萬,我可以去申請提取。”
我一怔:“你瘋了?那是你出事時保命的錢!”
“我不想等我老了沒事干時再說‘當年要是拼一把就好了’。”
我看著他,鼻子忽然有點酸。
“我不是怕虧,是怕你把人生全部砸在這上面。”
“林佳佳,”他第一次完整地叫我全名,“我從來不是在砸人生,我是在拼我們兩個想要的生活。”
—
那晚我一個人去了小區樓頂吹風。
上海的夏天夜晚潮熱,天邊還有未散的晚霞,我坐在長椅上,回憶起我們這個品牌剛開始時的每一段:
寫第一條文案時我們還在租的小房間,光線昏暗,熱水壺像戰場里的鍋爐;
第一次收款是一個20元的印刷本,一筆訂單我們激動得像中了獎;
還有一篇寫“失戀后搬家的心情”爆了,評論區一個讀者說:“謝謝你們,我終于鼓起勇氣離開他了。”
我想,那些瞬間都是在告訴我:
“你做的是有回音的事,只是這回音來得很慢。”
—
第二天,我在我們品牌群發了一條通知:
“我們報名參加白籬創意市集,時間是下月初,歡迎大家來現場打卡。”
小趙在廚房炒菜,聽到這話后探出頭:“你確定了?”
“我確定了。”
“那你真不怕虧?”
“怕啊,但我更怕我們的品牌一開始就學會了保守。”
他走過來,很認真地說:“這回,我們不賭爆款,只賭熱愛。”
我點點頭,心里那根弦卻終于松了一下。
因為我知道,只要我們還愿意站著做事,就一定會有人愿意坐下來聽。
—
市集布展前一周,我們幾乎夜夜趕印、剪貼、測試展陳樣式。
我們手工剪文案、手工裝訂手賬本,用自己拍的照片做成明信片,還設計了一組“如果生活能重來”的系列卡片。
每一張都寫著:
“如果你沒離開那份不喜歡的工作……”
“如果你還沒和那個錯的人分手……”
“如果你一直沒敢說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