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佳,恭喜你入圍2025年度文字人物。”
我站在燈光璀璨的臺上,穿著一條米白色長裙,手握著沉甸甸的獎牌模型。
主持人請我上臺分享創作心路。
我看著臺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強撐著笑容說:
“我寫字的起點,不是為了成名,而是為了在自己最孤獨的時候,有個地方可以說話。”
人群鼓掌。
攝影燈一閃一閃。
可我卻下意識地望向臺下角落——那個我曾無數次演講前偷偷確認的小趙的位置。
空著。
座椅上只有一個折疊的請柬卡片,白底黑字,冷得像一句提前說出口的告別。
—
頒獎結束后,采訪記者圍了過來:
“你今天的搭檔沒來嗎?”
我微笑:“他在出差。”
“他會不會遺憾沒看到你站在這里?”
我愣了一秒,回答不上來。
不是因為不愿意答。
而是我忽然意識到——我不知道他還會不會覺得“看到我”是一件重要的事。
—
同一時間,在杭州。
小趙正站在會議大廳門口,被一位老同事拍了拍肩:
“你還和那個寫字的女生在一起嗎?她好像最近挺火的。”
小趙笑了笑,語氣平淡:“嗯,她挺厲害的。”
“你們關系真好。”
“以前是。”
那句話出口后,他自己都愣了一下。
—
回到酒店,小趙刷到“年度文字人物”的熱搜。
林佳佳的名字赫然在列,視頻中她笑著說:
“我感謝每一個在我低谷時讀我文字的人,他們不是觀眾,是陪我走路的人。”
他靜靜看完,沒點贊,也沒轉發。
只是低聲說了一句:“你不是在感謝我,是在和我告別吧。”
—
我回家后洗完澡,打開電腦,打算為“枕山集”寫一篇特別推送。
敲下開頭卻忽然失去了勇氣。
那一行字閃閃躲躲地出現在文檔上:
“我們還在一起嗎,還是只是還沒說再見?”
我刪了又寫,寫了又刪。
直到最后,我選擇什么都不發。
因為我知道:
有時候,不發的那一篇,才是心里最真實的那一篇。
—
凌晨兩點,小趙的朋友圈更新了一張模糊夜景。
配文只有一句:
“有些關系,不是突然變冷,是我們一個不回頭,一個不追。”
我看見了。
卻也沒點贊。
就像他說的,我們誰都沒有回頭,也誰都沒追。
但我們還沒說再見。
我們只是,走散了。
本章金句節選:
“我們還在一起嗎,還是只是還沒說再見?”
“有些關系,不是突然變冷,是一個不回頭,一個不追。”
“不是每一段沒結束的關系都還存在,有些只是還沒說出口的再見。”
“我寫字的起點,不是為了成名,而是為了在自己最孤獨的時候,有個地方可以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