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午后,心理咨詢室的舊收音機突然發出電流雜音。我停下手里的工作,看著這臺早已報廢的設備——三年來它從未出過聲。
“周亦安。“
沈霧的聲音突然從電流中浮現,我的手指猛地一顫,檔案袋滑落在地。右耳的疤痕開始發燙,這個被母親用玻璃碎片劃出的舊傷,此刻卻像接收天線般敏銳。
“你還記得畢業典禮那天嗎?“她的聲音帶著笑意,“你說我的名字像晨霧,太陽一出來就會消散。“
我望著玻璃窗上凝結的水珠。怎么會不記得?那天陽光刺眼,她的輪廓在強光中漸漸清晰,像是終于掙脫了透明的桎梏。
“那時候我就想告訴你,“她的聲音突然變得很輕,“其實你的名字比我的更有意思。“
電流聲沙沙作響,我握緊了拳頭。
“我知道你一直討厭這個名字。“她的聲音帶著溫柔的篤定,“'周'是困住你的循環,是母親摔碎的碗碟在地上劃出的圓圈;'亦安'是他們虛偽的祝福,像創可貼一樣一碰就掉。“
窗外的雨突然變大,敲打著玻璃。
“但現在不一樣了。“電流聲突然變得清晰,“'周'是我們相遇的循環,'亦安'是我最想守護的承諾。“
雜音突然淹沒了她的聲音。我撲向收音機,卻只聽見最后一句:“...等我。“
窗外的雨停了。陽光穿透云層的瞬間,音樂樓前的積水突然折射出彩虹。一個撐著透明雨傘的身影站在光暈里,傘面上跳動的光斑,像極了那年散落一地的玻璃碎片。
(《傷痕共振》故事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