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家屬群
第十章:農轉非的紅本本與錯過的20畝地
一、紅本本上的城市夢
李老頭把“農轉非“戶口遷移證鋪在桌上時,臺燈的光在紅印章上晃出細碎的金點。1998年的秋夜,軍工廠家屬院的筒子樓里飄著煤煙味,他的兩個女兒趴在桌邊,手指怯生生地戳著證上的“TY市城區“字樣——這四個字,他在山溝里的軍工廠盼了整整十五年。
“爸,這就是城里?“大女兒翠蘭的辮子梢沾著灶灰,眼里的光比臺燈還亮。二女兒紅梅沒說話,把遷移證的邊角撫平,像在摸一塊溫熱的玉。
家屬群里彈出張泛黃的照片時,李老頭正在陽臺翻舊物。是二姑轉發的,說“整理老相冊看見的,老李你家剛進城那會兒,翠蘭還扎著羊角辮“。照片里的筒子樓墻皮剝落,他穿著洗得發白的工裝,兩個女兒站在“歡迎軍屬入戶“的紅旗下,身后的山頭像頭沉默的老牛。
“那時候多高興啊,“李老頭發了段語音,假牙在嘴里硌出響動,“廠里說'照顧老軍工,農村戶口能轉城市,子女還能進廠當工人'。我連夜回村遷戶口,地都沒顧上種,20畝好地啊,說交就交了。“
張老頭的語音緊跟著進來,帶著搪瓷缸子碰撞的脆響:“我記得你家搬來那天,翠蘭抱著個麥秸稈編的筐,里面裝著十個土雞蛋,見人就分,說'城里沒有咱這土雞蛋'。“
“可不是嘛,“李老頭嘆了口氣,翻出個褪色的藍布包,“這是翠蘭當年的進廠報名表,照片上才二十歲,辮子都快到腰了。廠里說'等搬遷完就招工',誰知道這一等,就等成了泡影。“
群里的消息像斷了線的珠子。孫老頭發了個抽煙的表情:“1999年廠里從山溝往太原搬,亂成一鍋粥。勞資科的老王跟我說,光登記的'農轉非'子女就有八十多個,哪有那么多崗位?“
二姑的語音帶著點急:“我表姐家也是那時候轉的戶口,她兒子托關系進了后勤,現在好歹有份退休金。翠蘭當年要是......“
“要是啥?“李老頭打斷她,把翠蘭的報名表拍下來發群里,“她當年相中的對象,是建筑隊的小工,現在都當老板了。人家托人來說親,一聽翠蘭沒工作,頭搖得像撥浪鼓。“
二、搬遷路上的碎夢
翠蘭把毛衣針往筐里一扔時,窗外的梧桐葉正往下掉。32歲的人了,袖口磨出的毛邊比她額前的碎發還亂。“爸,張阿姨又來問我找沒找工作,“她的聲音悶在毛線團里,“我說'在家繡花',她那眼神,跟看要飯的似的。“
李老頭沒接話,從抽屜里摸出張皺巴巴的招工啟事。是2000年廠里軍轉民后貼的,上面寫著“因轉型需要,暫停招工“,紅印章蓋得歪歪扭扭,像他當時的心。
家屬群里,王磊發了張timeline圖:“1998年10月,軍工廠家屬院開始搬遷;1999年5月,遷至太原;2000年3月,宣布軍轉民,職工編制凍結;2001年,首次社會招聘,要求本科以上學歷。“
“看見沒?“李老頭把圖轉發給翠蘭,“你當年高中學歷,正好卡在編制凍結那檔。不是你不努力,是命。“
翠蘭沒回消息。李老頭想起搬遷那年的冬天,卡車在雪地里陷了半截,翠蘭抱著紅梅的棉襖,在駕駛室里凍得直跺腳。“到了城里就能當工人,“他當時拍著胸脯說,“以后吃商品糧,不用再看天吃飯。“
現在想來,那話像根扎在肉里的刺。村里的地交了,城里的工作黃了,翠蘭的婚事也拖黃了。當年那個建筑隊小工,現在開著黑色轎車回村,聽說給老家蓋了三層樓,娶的媳婦是銀行職員。
“我昨兒去菜市場,見著老趙家的三姑娘了,“張老頭發來段語音,“就是當年跟翠蘭一起轉戶口的那個,現在在超市當收銀員,嫁了個快遞員,日子過得踏實。“
“翠蘭眼高,“李老頭回,“她說'寧肯單著,也不嫁個沒正經工作的'。可她忘了,她自己現在也沒工作。“
群里突然彈出翠蘭的消息,就一句話:“爸,我明天去超市應聘。“
李老頭盯著屏幕,突然想起1998年那個秋夜,女兒們摸著戶口遷移證說“城里真好“。窗外的梧桐葉又掉了一片,像張被風吹走的船票。
三、20畝地的賬
李老頭的弟弟在群里發玉米豐收視頻時,他正在給花盆里的小蔥澆水。視頻里的玉米稈比人高,黃澄澄的棒子壓彎了腰,弟弟舉著個大玉米笑:“哥,你當年交的那20畝地,今年畝產一千二!“
家屬群里瞬間炸開了鍋。二姑發了個驚訝的表情:“20畝?現在我們村征地,一畝補六萬,20畝就是一百二十萬啊!“
“啥?“李老頭的手抖了一下,水壺里的水灑在陽臺上,“征地補六萬?“
“可不是嘛,“弟弟的語音帶著得意,“咱村挨著開發區,去年征了五畝地,二柱子家拿了三十萬,給兒子在縣城買了房還娶了媳婦。哥,你說你當年咋就那么急著交地?“
李老頭沒說話,從柜子里翻出本土地承包證。1983年發的,紙頁脆得像餅干,上面記著“李家坡村,耕地20畝,等級一等“。當年為了換個城市戶口,他在“自愿交回“那欄簽了名,字跡被眼淚泡得發暈。
“我記得你家那地,“孫老頭發來段語音,“1997年我去你老家,見著地里的麥子齊腰深,你媳婦說'這地能養活人'。“
“養活人有啥用?“李老頭回,“那時候城里戶口金貴著呢!廠里的姑娘找對象,頭一條就是'城市戶口'。翠蘭要是農村戶口,連建筑隊小工都看不上她。“
現在倒好,小工成了老板,農村戶口能分征地款,當年金貴的城市戶口,在翠蘭的戶口本上印著,像個褪色的戳。
張老頭發來張對比表:“1998年,城市戶口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農村2162元;2023年,城市49283元,農村20133元。差距在縮小,但征地款不算在里面。“
“算那有啥用?“李老頭把土地承包證塞進柜底,“翠蘭今天去超市面試,人家問她'有沒有工作經驗',她說'在家繡花'。三十多歲的人了,連簡歷都不會填。“
群里安靜了會兒,然后彈出翠蘭的照片:她穿著超市的紅色馬甲,站在收銀臺后,嘴角抿得緊緊的,像當年在紅旗下拍照時的樣子。配文:“第一天上班,加油。“
李老頭看著照片,突然覺得那紅色馬甲比當年的“農轉非“紅本本還鮮艷。他打字:“晚上爸給你做紅燒肉,慶祝。“
四、筒子樓里的眼光
紅梅把相親對象送的水果籃放在桌上時,樓道里傳來張阿姨的大嗓門:“老李家的二姑娘,又去相親啦?這次是啥工作啊?“
翠蘭正在廚房洗碗,泡沫濺在胳膊上:“不用理她,當年她家兒子進了廠,現在不也下崗開網約車了?“
“話是這么說,“李老頭坐在小馬扎上,手里轉著個沒了漆的核桃,“可人家兒子有房啊,當年廠里分的,現在值一百多萬。咱這筒子樓,60平米,住三個人,轉個身都撞腿。“
家屬群里,二姑發了段小視頻,是她去參加老同學兒子的婚禮,新娘穿的婚紗拖在地上,像朵白蓮花。“你看人家這排場,“二姑的語音帶著羨慕,“男方家是城中村的,拆遷分了三套房。“
“城中村咋了?“李老頭回,“當年不也是農村戶口?“
“時代不一樣了嘛。“張老頭插了句,“我昨天聽廣播,說'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打破',農村戶口能享的政策越來越多。“
“那有啥用?“李老頭發了個嘆氣的表情,“翠蘭的戶口在城里,地沒了,工作沒著落,高不成低不就。當年廠里的家屬背后叫她'鄉巴佬轉的',現在人家拆遷戶叫她'老破小里的',這叫啥事兒?“
正說著,翠蘭發來張截圖,是超市的排班表,她被安排在晚班。“媽說晚班不安全,“她打字,“但我想試試,一個月能掙三千呢。“
“三千不少了,“孫老頭回,“我剛開始退休金才兩千八。慢慢來,會好的。“
李老頭看著屏幕,突然想起搬遷那天,翠蘭在卡車里唱的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那時候的陽光真亮啊,照得她臉上的絨毛都金燦燦的。現在筒子樓里的陽光被對面的高樓擋著,中午才能照進半間屋,但翠蘭的排班表上,“晚班“兩個字被紅筆圈著,像個小小的火把。
五、跟不上的形勢與趕得上的日子
李老頭跟著弟弟去村里看地時,玉米已經收完了,地里的麥茬像支支鉛筆,在黃土地上寫著密密麻麻的字。“這20畝就在那邊,“弟弟指著遠處的塔吊,“明年就征了,人家說一畝補七萬。“
李老頭蹲下去,抓起把土在手里搓。土是黑的,帶著點濕氣,像他當年交地時的心情。“七萬......“他喃喃自語,“20畝就是一百四十萬。“
“可不是嘛,“弟弟遞給他根煙,“當年你要是晚交兩年,現在......“
“現在翠蘭說不定還在村里種地,嫁個莊稼漢。“李老頭打斷他,煙在手里燒著,沒往嘴里送。
家屬群里的消息跳得歡。翠蘭發了張自拍,是她在超市倉庫整理貨物,頭發用橡皮筋扎著,額頭上亮晶晶的,像沾了露水。“今天多賣了五箱牛奶,主管夸我了。“
二姑秒回:“真棒!比待在家里強。“
張老頭:“我讓老伴去你那買牛奶,照顧照顧生意。“
孫老頭:“慢慢來,當年我跑摩的,第一天還撞了墻呢。“
李老頭笑著打字:“晚上早點下班,爸給你包餃子。“
回去的路上,弟弟指著村口的新樓房:“這是給征地戶蓋的回遷房,明年就能住。哥,你要是還在村里,也能分一套。“
“不了,“李老頭看著車窗外掠過的白楊樹,“城里有翠蘭的超市,有紅梅的補習班,挺好。“
他想起昨晚翠蘭說的話:“爸,其實我不怪你。當年換戶口是好事,只是咱運氣差點。現在我自己掙錢,心里踏實。“
車過汾河大橋時,夕陽把河水染成金紅色。李老頭掏出手機,給家屬群發了張照片:河面上的波光像撒了把碎金子,配文:“太原的夕陽,不比村里的差。“
很快收到一串回復。
翠蘭:“下班了,爸,餃子包好了嗎?“
紅梅:“我今天教的學生,數學考了90分!“
張老頭:“明天去超市買牛奶,等著我。“
李老頭看著屏幕,突然覺得那本“農轉非“戶口遷移證,還有那20畝地,都像河里的波光——看著耀眼,抓不住,但往前走,總有新的光在等著。
六、群里的煙火氣
晚上十點,家屬群里還亮著。翠蘭發了張她繡的十字繡,是只孔雀,尾巴上的羽毛繡得密密麻麻。“今天晚班不忙,繡了會兒,以后想擺攤賣這個。“
李老頭回了個大拇指:“比你爸強,你爸只會種莊稼。“
“種莊稼咋了?“孫老頭冒泡,“我現在還在鄉下種地呢,下周給你送點新收的小米。“
張老頭:“我家陽臺種的小蔥能吃了,明天給翠蘭帶點,炒菜香。“
二姑:“我表姐家那老四,開超市的,我讓他給翠蘭講講進貨渠道,說不定能自己開個小店。“
翠蘭發了個哭臉表情:“謝謝大家,我先好好在超市干著。“
李老頭看著屏幕,想起1998年那個秋夜,他把戶口遷移證鋪在桌上,兩個女兒的眼睛亮得像星星。現在星星還在,只是換了種亮法——不在紅本本上,在翠蘭的工牌上,在紅梅的教案上,在群里這一句句帶著煙火氣的話里。
他起身給翠蘭的保溫杯倒滿熱水,杯身上印著的“超市員工專用“字樣,在燈光下泛著光。窗外的筒子樓一片安靜,只有幾家的燈還亮著,像撒在黑夜里的米粒。
明天,翠蘭要早起去超市上早班,紅梅要去給學生補課,他要去公園跟張老頭他們下棋。日子就像這保溫杯里的水,不燙了,但溫乎乎的,能暖透心腸。
李老頭拿起手機,在群里敲下一行字:“都早點睡,明天又是新日子。“
發送成功的瞬間,他仿佛聽見1998年的秋夜里,女兒們抱著戶口遷移證說“城里真好“。是啊,真好,只是好的樣子,跟當年想的不太一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