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奇葩家屬群

第二十六章:水井里的光陰倒影

奇葩家屬群第二十六章:水井里的光陰倒影

一、井繩上的結繩記事

井臺邊的老槐樹上,井繩在風里輕輕晃,麻繩被磨得發亮,上面打著七八個結,每個結的形狀都不一樣。李娟拽著繩子往下放,“咯吱咯吱”的摩擦聲里,三姨指著最下面的死結說:“這是1963年打的,那年井繩斷過一次,你太爺爺撈水桶時差點掉下去,后來他每打一個結,就說‘多道結,多道保險’。”

離井口最近的結松松垮垮,是1985年表哥打的。“他總愛學大人打水,卻總把繩子纏成亂麻,”三姨笑著解那個結,“太奶奶就教他‘結要系得巧,才省力氣’,現在這結里還纏著根狗尾巴草,是他當年惡作劇塞進去的。”井繩末端的鐵鉤銹成了暗紅色,鉤尖卻依舊鋒利,“這是你爺爺磨的,他說‘鉤子要利,才能勾住日子’,1998年洪水時,就靠這鐵鉤把漂在水面的糧囤勾了回來。”

家屬群里發著井繩和電動抽水機的視頻。王磊拍的抽水機按鈕一按就出水,配文“效率”;二姑發的是姑父搖著井繩打水的畫面,繩結在陽光下晃成金圈,配文“這繩子上的結,記著哪年旱、哪年澇——1972年大旱,繩結磨斷了三個,太奶奶就在每個新結上系紅布,說‘給繩子添點勁’”。下面跟著張老頭的老照片:1965年的井臺,太爺爺蹲在繩結旁,用布條纏磨破的地方,井繩在他膝頭堆成圈,像串沒數完的日子。

李娟摸著繩結上的凹痕,指尖能感覺到歲月的硬度。她突然想起小時候,太奶奶邊搖井繩邊唱:“繩打千個結,井水甜如蜜”,現在才懂那些結里藏著的不只是防滑——1976年的結記著地震時的慌亂,1990年的結纏著豐收時的歡喜,2003年的結拴著表哥外出打工時的牽掛。井繩在手里沉甸甸的,像拎著全家人的光陰。

夕陽把井繩的影子投在井臺上,結與結的間距像串省略號。李娟把繩子重新纏回轆轤,每個結都卡得剛剛好,突然明白這些結繩記事的智慧——太爺爺的死結是謹慎,表哥的活結是頑皮,太奶奶的紅布結是期盼,它們纏在麻繩上,就算電動抽水機再快,也抽不走這繩結里的溫度。

二、井臺上的石窩年輪

井臺的青石板被磨出個深深的窩,像口小盆。李娟把水桶往窩里放,剛合適,三姨說這是1950年太爺爺用鑿子鑿的,“他說‘桶要放穩,心才穩’,當年這石窩救過你二伯——他小時候打水腳滑,桶摔進石窩沒倒,不然早砸破頭了。”

石窩邊緣的裂紋里卡著片陶片,是1970年的粗瓷碗碎的。“那年你奶奶在井臺洗碗,碗滑進石窩磕破了,”三姨用指甲摳陶片,“她把碎片都收起來,說‘井臺吃了咱的碗,得給它留點念想’,現在這陶片上的釉色,還能看出當年是朵桃花。”石板上的鑿痕深淺不一,最深的那道是1983年刻的,“分田到戶那天,你爺爺用扁擔尖刻的,說‘井臺記著,以后日子要靠自己鑿’。”

家屬群里發著井臺和自來水龍頭的照片。小宇媳婦拍的水龍頭锃亮,配文“擰開就有”;二姑發的是井臺的石窩,里面盛著半窩雨水,配文“這石窩能盛雨,能盛雪,能盛孩子的笑聲——1995年你表妹掉了顆牙,就埋在這石窩旁,說‘讓井水幫著長新牙’”。下面跟著段視頻:姑父蹲在井臺邊,用布擦石窩,“你太奶奶說井臺是咱家的臉面,得擦得能照見人影”,擦出的水光里,真映出他鬢角的白霜。

李娟蹲在石窩旁,看里面的雨水映著自己的臉,像面變形的鏡子。她突然想起太奶奶說的“井臺是地的嘴,能說出日子的甜苦”,旱年時石窩干裂,澇年時積水發綠,可井水總保持著自己的溫度。石板的縫隙里,還長著株蒲公英,是2010年風刮來的種子,“太奶奶說這是井臺養的花,”三姨掐了朵絨球,“吹給井水看,它就笑了。”

暮色漫上井臺時,石窩的影子成了橢圓形,像只睜著的眼。李娟把陶片輕輕塞回裂紋,突然明白這石窩年輪里的秘密——太爺爺的鑿痕有力度,奶奶的陶片有溫度,表妹的乳牙有稚氣,這些藏在青石板里的故事,比任何自來水都鮮活。水龍頭里的水再干凈,也映不出這石窩倒影里的歲月,就像那株蒲公英,在堅硬的石板上照樣開花,比任何精心培育的盆栽都有韌勁。

三、水桶里的浮沉歲月

柴房的墻角,水桶摞得像座小塔,最上面的鐵皮桶銹出了個洞,用橡皮膏貼著。李娟拎起桶時,鐵皮“嘩啦”響,三姨說這是1975年的軍用桶,“你爸去部隊探親時帶回來的,當年挑水時撞在井臺石窩上,撞出個洞,太奶奶就用橡皮膏貼了三層,說‘補丁多了,桶就有記性了’。”

木桶的箍圈松了道,用鐵絲勒著,是1988年修的。“那年冬天結冰,桶底凍裂了,”三姨摸著鐵絲結,“你爺爺用竹篾編了個底補上,說‘木頭怕凍,竹子不怕’,現在這桶里還能聞到竹篾的清味,裝的井水都帶著點甜。”最舊的是個陶桶,肩上的繩耳斷了只,“這是1950年太奶奶陪嫁來的,”三姨指著斷口,“1960年饑荒時,用它往地里運糞,繩耳磨斷了,太奶奶就用布帶挎著,說‘陶桶能裝苦水,也能裝甜水’。”

家屬群里發著水桶和飲水機桶的對比。表妹發的礦泉水桶印著“5L”,配文“干凈”;二姑發的是這只貼橡皮膏的鐵皮桶,配文“這桶里的水,泡過你爺爺的汗,浸過你表哥的腳,盛過你太奶奶的眼淚——哪樣不是日子?”下面跟著張老頭發的老照片:1970年的井臺,太奶奶挎著陶桶,桶沿沾著草葉,她的布鞋在石板上磨出白印,像給井臺蓋了個章。

李娟把鐵皮桶往井里放,繩子晃悠著,桶底擦過井壁的青苔,“沙沙”響。她突然想起小時候,表哥把青蛙裝進木桶,太奶奶發現了沒罵他,反倒說“讓青蛙也嘗嘗井水的甜”,后來青蛙在桶里下了卵,她就把桶放進池塘,說“井水生的娃,得回水里去”。木桶的竹篾底上,還卡著片魚鱗,是1992年打水時撈上來的,“太奶奶說這是井水送的禮,”三姨笑著說,“那年魚特別多。”

井水灌滿桶時,“咕咚”聲像井在說話。李娟搖著繩子往上提,鐵皮桶晃出細碎的水,落在石窩上,濺起的水花里,能看見自己的影子和太奶奶的影子疊在一起。她突然明白這些水桶里的浮沉——軍用桶的洞記著磕碰,木桶的竹篾底透著機靈,陶桶的斷耳藏著堅韌,它們裝過的不只是水,還有一家人在日子里的起起落落。飲水機桶再標準,也盛不下這舊桶里的故事,就像那片魚鱗,在竹篾上卡了三十年,比任何新鮮的魚都有滋味。

四、井壁上的青苔家譜

井口往下看,井壁的青苔在昏暗中泛著綠光,像塊浸在水里的翡翠。李娟用竹竿撩了撩,青苔滑溜溜地躲開,三姨說這是1962年就長著的,“你太爺爺說青苔是井的衣裳,能擋著土,”竹竿尖挑起片枯葉,“這是去年的槐樹葉,井總愛藏這些東西,像攢著家里的念想。”

井壁的磚縫里,卡著個玻璃彈珠,是1985年表哥掉的。“他打水時掏彈珠玩,手一滑掉下去了,”三姨望著井底的微光,“太奶奶說‘彈珠在井里能長大’,后來每次打水都盯著看,說‘你看它又亮了點’,現在那彈珠早被青苔裹住了,倒像顆綠珠子。”離水面最近的地方,有塊磚是新換的,“這是2010年換的,”三姨指著磚縫,“那年暴雨沖松了磚,你姑父吊著繩子下去換的,說‘井壁穩了,家才穩’,現在新磚上也開始長青苔了,跟老磚親得很。”

家屬群里發著井壁和自來水管道的圖片。王磊發的管道剖面圖,干干凈凈,配文“衛生”;二姑發的是井壁的青苔特寫,配文“這青苔記著井的年齡——長一年,厚一分,就像咱家人,過一年,情分深一分”。下面跟著段語音,是張老頭說的:“1973年你發高燒,你奶奶用井壁的青苔搗成泥,敷在你額頭上,說‘井的涼氣能退燒’,現在想想,那哪是青苔的勁,是她的心勁。”

李娟把耳朵貼在井口,能聽見井水“叮咚”的回聲,像青苔在說話。她突然想起太奶奶說的“井壁上的青苔,是地的汗毛”,春時長得旺,秋時有點黃,可總透著股子活氣。磚縫里還卡著根紅頭繩,是1998年表妹掉的,“她那天扎著新頭繩來井臺,說要讓井水看看,”三姨笑著說,“現在頭繩早泡成綠的了,倒跟青苔成了一家子。”

月光順著井口照下去,青苔在綠光里輕輕晃,像在跳支慢舞。李娟把竹竿抽回來,竿尖沾著的青苔在掌心慢慢化水,涼絲絲的。她突然明白這井壁青苔里的家譜——老青苔記著太爺爺的話,彈珠藏著表哥的頑皮,新磚載著姑父的細心,這些藏在磚縫里的細碎,比任何家譜都實在。自來水管道再干凈,也長不出這井壁上的青苔,就像那根紅頭繩,泡綠了也沒離開井,比任何刻意的紀五、井臺上的晨昏故事

井臺邊的石臼里,積著半臼雨水,映著天上的云在慢慢走。李娟舀水時,驚飛了石臼旁的麻雀,三姨說這石臼是1956年用來搗衣的,“你太奶奶總在天剛亮時來,棒槌敲在衣服上‘砰砰’響,驚得全村的雞都開始叫,說‘早起的水有精神,能把衣裳洗得更白’。”

石臼邊緣的豁口缺得厲害,是1970年棒槌砸的。“那年你二伯要娶媳婦,太奶奶連夜搗新被褥,棒槌沒拿穩,砸在石臼上崩了塊茬,”三姨摸著豁口,“她說‘這是喜事兒砸出來的豁,要留著’,后來每次搗衣都避開這兒,現在豁口上還沾著點紅布屑,是當年新被褥上的。”井臺旁的皂角樹,樹干上拴著根舊麻繩,是1983年晾衣用的,“你奶奶總把洗好的尿布掛在繩上,說‘井臺的風干凈,曬過的布不生蟲’,現在繩上還纏著點布條,是1990年表哥的襁褓掉的。”

家屬群里發著井臺晨景和陽臺洗衣機的對比。小宇媳婦拍的全自動洗衣機在轉,配文“解放雙手”;二姑發的是清晨的井臺,石臼里的水映著朝霞,配文“這井臺的晨光,能把影子泡軟——1985年你爸高考前,太奶奶每天天不亮就來打水,說‘喝井臺的晨水,腦子清醒’”。下面跟著段視頻:姑父在石臼里洗菜,水流順著豁口淌,“你太奶奶說‘水要流才活,日子要動才順’,現在我洗菜還愛用這石臼,覺得比盆里的水甜。”

李娟坐在井臺邊的石板上,看夕陽把石臼里的水染成金紅色。她突然想起小時候,太奶奶邊搗衣邊教她唱童謠:“井臺石,硬邦邦,泡著月亮泡著光”,現在才懂這石臼里泡著的不只是衣裳——1968年的月光里有縫補的針腳,1977年的晨光里有趕考的期盼,1999年的暮色里有哄孩子的歌謠。石臼底部的凹痕,是被千萬次棒槌敲出的溫柔,比任何洗衣機的程序都懂布料的心思。

暮色漸濃時,井臺的影子和皂角樹的影子抱在一起,像對依偎的老人。李娟把舀水的瓢放回石臼,突然明白這井臺的晨昏從不是重復——太奶奶的棒槌敲出的是生計,奶奶的尿布曬出的是牽掛,姑父的菜籃裝著的是尋常,這些藏在晨光暮色里的瑣碎,比任何自動化都動人。洗衣機轉得再快,也洗不出這井臺水的清冽,就像那石臼的豁口,缺了角卻盛著滿臼的日月,比任何完整的容器都懂得包容。

六、井繩盡頭的水脈親情

轆轤上的井繩磨出了細毛,像老人下巴上的胡須。李娟搖著轆轤打水,繩子“咯吱咯吱”地咬著軸,三姨說這聲音里有講究,“繩松時響得悶,是井水淺了;繩緊時響得脆,是井水滿了——你太爺爺光聽這聲,就知道該不該澆地。”

井繩末端的鐵鉤突然“當啷”撞在桶沿上,驚得井底的水晃出漣漪。“這是井水在應話呢,”三姨笑著說,“1978年你表哥出生那天,你爺爺打水時鐵鉤也這么響,他說‘是井在道喜’。”水桶浮出水面時,李娟看見桶壁上沾著片青苔,像貼了塊綠玉,“這是井給的回禮,”三姨用手指把青苔抹進水桶,“太奶奶說‘井水養青苔,青苔養人心’,喝了帶青苔的水,日子能扎根。”

家屬群里發著新打的井水和桶裝水的照片。表妹發的桶裝水瓶身印著“礦物質水”,配文“方便”;二姑發的是水桶里的井水,陽光透過水面照出青苔的影子,配文“這水里有井繩的味、青苔的味、咱家人的味——1990年你太奶奶病了,就愛喝這井水,說‘喝著踏實’”。下面跟著張老頭的語音:“1960年餓肚子,全村就這口井沒干,你太奶奶把井繩上的水珠子都接起來,說‘一滴水也是命’,現在想想,那水珠子里,全是咱李家的精氣神。”

李娟把井水倒進石臼,青苔在水里慢慢舒展,像朵剛醒的花。她突然想起太爺爺說的“井繩是地的臍帶,連著咱家人的命”,饑荒年時它吊著希望,豐收年時它載著歡喜,離別時它纏著牽掛。井繩上的每個結,都是系在水脈上的親情扣,越拉越緊。

月光爬上轆轤時,井繩的影子在地上盤成圈,像條守護的蛇。李娟把井繩纏回轆轤,鐵鉤輕輕撞著桶,發出“當當”的響,像在說“明天見”。她突然明白這井繩盡頭的水脈,從來都不只是水源——太爺爺聽繩響辨水情的智慧,太奶奶接水珠子的珍惜,全家人喝井水時的踏實,這些藏在繩結與水聲里的情感,比任何品牌的水都養人。桶裝水再方便,也帶不來這井繩上的牽掛,就像那片隨水上來的青苔,在桶里也活得鮮活,比任何刻意添加的礦物質都有生命力。

七、井底的月光存折

井水在月光下泛著銀輝,像塊攤開的銀箔。李娟趴在井口往下看,月亮在水里碎成星星,三姨說這是“井在存月光”,“你太奶奶總在十五的夜里打水,說‘月光水最養人,能腌菜、能泡藥、能給娃洗眼睛’,1976年你小姑長針眼,就靠這月光水洗好的。”

井底的石縫里,卡著個玻璃罐,是1983年表哥藏的。“他聽老人說井底有龍王,就把糖塊裝進罐里當供品,”三姨指著水面晃動的影子,“后來罐子沉在縫里,糖塊化在水里,那年的井水都帶著點甜,太奶奶說‘這是龍王給娃的回禮’。”井壁的磚上,有幾處深色的印記,是1995年暴雨時的水位線,“水漲到這兒時,你爺爺站在井臺邊守了整夜,說‘井要是淹了,家就漏了’,現在那水位線像道護身符,再大的雨也沒沒過。”

家屬群里發著井底月和瓶裝果汁的對比。小宇媳婦曬的鮮榨橙汁,杯子上凝著水珠,配文“酸甜可口”;二姑發的是井水映月的視頻,配文“這井底的月光,能泡軟歲月——你太奶奶的嫁妝里,有個銀鐲子,每年中秋都要放進井里泡一夜,說‘沾了月光水,能保平安’”。下面跟著張老頭的老照片:1962年的中秋,太奶奶蹲在井臺邊,手里舉著銀鐲子,月光在她鬢角的白發上跳,像撒了把碎鉆。

李娟用木桶打了半桶水,月光在桶里晃成碎銀。她突然想起太奶奶說的“井是地的眼睛,能看見天上的事”,所以才把月光、銀飾、孩子的心愿都收進井底。現在看來,這井底確實存著本光陰存折——1980年的月光是本金,1990年的糖甜是利息,2000年的守望是復利,越存越厚。

月亮西斜時,井水漸漸平靜,月光在水里重新聚成圓,像枚沒蓋章的銅錢。李娟把水倒回井里,桶沿的水珠滴下去,“叮咚”聲驚碎了月亮,又慢慢拼起來。她突然明白這井底的月光從不是虛幻——太奶奶的銀鐲沾著敬畏,表哥的糖罐盛著天真,爺爺的守望藏著擔當,這些藏在水波里的虔誠,比任何飲料都沁心。瓶裝果汁再酸甜,也兌不出這月光水的清冽,就像那沉在石縫里的玻璃罐,空了卻還守著井底的月光,比任何滿罐的零食都懂得珍藏。

八、井臺邊的代際接力

井臺的青石板被幾代人的腳磨出包漿,像塊溫潤的玉。李娟看著石板上深淺不一的腳印,最小的那個是上周侄子踩的,最大的那個,三姨說“是你太爺爺的,他的布鞋底子厚,踩出的印都帶著股穩勁”。

石板邊緣的斜坡上,有串滑痕,是1980年冬天結的冰。“你奶奶抱著剛滿月的你爸去打水,腳下一滑,就勢坐在斜坡上,桶沒撒,孩子也沒哭,”三姨摸著滑痕,“她說‘井臺護著咱呢’,后來每年冬天,你爺爺都要在斜坡上撒草木灰,說‘不能讓后人再滑著’。”井臺旁的老槐樹上,掛著個鐵皮桶,是2018年姑父掛的,“里面裝著創可貼、紗布,誰在井臺磕著碰著,能隨時用,”他總說,“這是學你太奶奶,她當年總在袖袋里揣著草藥。”

家屬群里發著井臺老照片和新場景的拼圖。左邊是1970年太爺爺挑水的背影,右邊是2023年侄子學著搖轆轤的樣子,配文“腳印疊腳印,日子接日子”。二姑發了段語音,帶著笑腔:“你侄子昨天問‘太爺爺也像我這樣搖不動轆轤嗎?’我說‘他呀,能一口氣搖滿兩桶水,就是為了讓你們現在能慢慢搖’。”

李娟坐在太爺爺的腳印旁,感覺自己的影子和老照片里的影子重疊了。她突然想起太奶奶說的“井臺是塊試金石,能看出人的心勁”,年輕時的爺爺搖轆轤虎虎生風,中年時的爸爸挑水穩穩妥妥,現在的姑父修井臺仔仔細細,而孩子們,正學著把桶放進井里。這接力棒傳得悄無聲息,卻從未掉過。

夕陽把井臺的影子拉得很長,像條通向過去的路。李娟看著侄子舉著小水桶跑遠,桶沿的水灑在石板上,暈開的痕跡和當年太奶奶的腳印慢慢重合。她突然明白這井臺邊的代際接力,從不是刻意的模仿——太爺爺的腳印里有生存的韌,爺爺的草木灰里有關懷的細,姑父的鐵皮桶里有傳承的暖,孩子們的笑聲里有未來的盼。這些藏在腳印與手痕里的延續,比任何教科書都生動。

美麗雅閣210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棱县| 旌德县| 广平县| 合川市| 北川| 文安县| 保德县| 阿城市| 乐安县| 绥化市| 黄浦区| 图们市| 瓦房店市| 沙湾县| 岳阳市| 汕尾市| 资兴市| 二连浩特市| 周口市| 凉山| 老河口市| 绥宁县| 芷江| 庐江县| 宜兰市| 岳西县| 百色市| 全椒县| 马山县| 马龙县| 文成县| 咸丰县| 体育| 通化市| 德惠市| 嘉定区| 海城市| 泰兴市| 永昌县| 玉环县| 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