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念轉正那天,特意穿了件和林薇當年相似的黑色西裝。她拿著轉正報告走進辦公室,看見林薇正在整理一份舊文件——是當年跨境電商項目的原始方案,紙頁邊緣已經泛黃,上面還有用紅筆修改的痕跡。
“媽,這方案你還留著啊?”曉念湊過去看,“老師在課堂上分析過這個案例,說這是‘危機轉化為機遇’的經典范本。”
林薇笑著把文件放進檔案盒:“不是什么經典,就是當時沒想那么多,只知道不能讓團隊的心血白費。”她頓了頓,看向女兒,“你在部門做的‘銀發數字課堂’,反饋怎么樣?”
“超出預期!”曉念眼睛一亮,“我們聯合社區做了試點,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機購物、視頻通話,還幫他們開了直播賬號賣手工藝品。有個72歲的奶奶說,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還能跟上時代’。”
林薇想起當年那些農村婦女,突然覺得歷史在以另一種方式重演——不同的群體,相似的渴望,都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讓生活多一點可能性。
“有個細節要注意。”林薇翻出曉念的方案,“別把‘教’變成‘施舍’。那些老人比我們想象的更驕傲,要用‘合作’的姿態,比如請他們當‘傳統文化顧問’,咱們負責技術支持。”
曉念低頭在筆記本上記著,突然抬頭:“媽,你當年是不是也有人這么教你?”
“有。”林薇望著窗外,“有位前輩告訴我,職場最珍貴的不是‘誰比誰厲害’,是‘把經驗變成接力棒’。”
那天晚上,母女倆在家整理舊物。曉念翻出一個鐵皮盒,里面裝著林薇的各種“勛章”——優秀員工獎狀、項目獲獎證書、《向上生長》的簽名版,還有一枚不起眼的卡通創可貼,上面印著“勇敢”兩個字。
“這是我小時候給你的。”曉念笑著說,“你總說膝蓋疼,我覺得貼個創可貼就不疼了。”
林薇拿起那枚創可貼,指尖撫過磨損的邊緣。原來那些不經意的瞬間,早已在孩子心里種下了種子——她當年咬牙堅持的模樣,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又變成了自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