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圖書館古籍閱覽室里,許清遠全神貫注地翻閱著一本泛黃的民國檔案。自從在祖父老宅發(fā)現(xiàn)那本日記后,他已經(jīng)在這里泡了三天,試圖找到更多關于“沈雨棠“和1937年廬山文物保護的資料。
空調(diào)的冷風讓他打了個噴嚏,他揉了揉鼻子,繼續(xù)研究眼前的文件。這是一份1937年廬山管理局的內(nèi)部備忘錄,上面提到了“文物清點“和“特別保護措施“,但具體內(nèi)容語焉不詳,顯然有意隱瞞什么。
“請問,這本《廬山文物志》您還用嗎?“
一個清亮的女聲打斷了許清遠的思緒。他抬頭,看見一位穿著淡藍色連衣裙的年輕女子站在桌前,正指著他手邊的一本參考書。她約莫二十五六歲,瓜子臉上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長發(fā)松松地挽在腦后,幾縷碎發(fā)垂在頰邊,平添幾分柔美。
“啊,暫時不用了。“許清遠把書推給她,“你也是研究廬山文物的?“
女子接過書,微微一笑:“算是吧。我在寫關于民國時期江西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論文。“她的目光落在許清遠面前的檔案上,“咦,這是廬山管理局的原始檔案?一般人不讓看的,你怎么...“
“我是北大歷史系的,有導師的介紹信。“許清遠解釋道,突然想到什么,“你剛才說你在研究民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那你聽說過1937年廬山文物轉移的事情嗎?“
女子的眼神閃爍了一下:“為什么這么問?“
許清遠壓低聲音:“我祖父留下的日記提到,1937年夏天,他和一位叫沈雨棠的女子曾參與秘密轉移廬山文物,以防日軍掠奪。我正在查證這段歷史。“
女子的手微微顫抖,書本差點滑落:“你祖父...叫什么名字?“
“許墨林,中央大學建筑系的教師。“
女子深吸一口氣,拉開椅子坐下:“我叫程雪,九江大學歷史系講師。“她停頓了一下,眼中閃爍著復雜的光芒,“沈雨棠...是我曾祖母。“
許清遠瞪大了眼睛,一時間說不出話來。窗外的陽光透過百葉窗,在兩人之間的桌面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仿佛時空在此刻交錯。
“這...太不可思議了。“許清遠終于找回自己的聲音,“我祖父日記里的沈雨棠,是你的曾祖母?“
程雪點點頭:“我曾祖母晚年常常提起那段往事,說她和一位許先生曾冒險保護了一批廬山文物,但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兩人失散了,文物也不知所終。“她猶豫了一下,“我能看看你祖父的日記嗎?“
許清遠正要回答,一個穿著考究的中年男子走到他們桌前:“打擾了,兩位對廬山文物這么感興趣?“
男子約五十歲左右,頭發(fā)梳得一絲不茍,戴著一副金絲眼鏡,說話帶著輕微的口音,像是長期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
“您是?“許清遠警覺地問。
“松本健太郎,東京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男子遞上名片,“我正在做關于廬山近代文化變遷的研究,聽到兩位談到廬山文物,忍不住想交流一下。“
許清遠和程雪交換了一個眼神。松本的出現(xiàn)太過巧合,而且他的姓氏——日本姓氏。
“我們只是隨便聊聊。“程雪合上面前的書,“學術興趣而已。“
松本似乎沒有察覺兩人的戒備,繼續(xù)熱情地說:“我對1937年前后的廬山文物特別感興趣,據(jù)說當時有一批珍貴文物被轉移了,兩位知道這方面的情況嗎?“
許清遠的心跳加速了。這個日本人為什么對這段歷史如此關注?是單純的學術研究,還是別有用心?
“不太清楚。“許清遠冷淡地回答,“那段歷史資料很少。“
松本露出遺憾的表情:“真是太可惜了。如果兩位發(fā)現(xiàn)什么線索,希望能與我分享。我就住在九江大飯店,隨時歡迎拜訪。“他又寒暄了幾句,然后禮貌地離開了。
等他走遠,程雪立刻壓低聲音:“太奇怪了,他為什么對1937年的文物這么感興趣?“
“而且偏偏在我們談論這個話題時出現(xiàn)。“許清遠皺眉,“你覺得是巧合嗎?“
“九江這么小,學術界的人互相知道很正常。“程雪思索著,“但他那種迫切想知道文物下落的語氣...讓我想起曾祖母說過,當年就是日本'學者'最先盯上廬山文物的。“
許清遠感到一陣寒意:“你認為他在找當年那批文物?“
“不確定,但我們需要小心。“程雪看了看表,“這里不是說話的地方。你住哪里?“
“我祖父在廬山腳下的老宅。“
程雪眼睛一亮:“我知道那里!我曾祖母的日記提到過。這樣吧,下班后我去找你,我們可以詳細比對一下兩位老人家的記錄,看能不能拼湊出完整的故事。“
約定好后,程雪回到自己的座位繼續(xù)工作,但許清遠發(fā)現(xiàn)她時不時抬頭環(huán)顧四周,像是在提防什么。他自己也無心再研究,思緒飄回祖父的日記。
下午五點,圖書館閉館時間到了。許清遠收拾好資料,在門口等程雪。她匆匆走來,手里抱著幾本厚厚的筆記本。
“這些都是我曾祖母的日記和筆記,“她小聲說,“里面有不少關于那段時期的記錄。“
兩人走出圖書館,夏日的熱浪撲面而來。許清遠正想叫出租車,程雪卻拉住他:“等等,那個人...“
順著她的目光,許清遠看到松本站在街對面,正在打電話,眼睛卻盯著圖書館出口。
“他在監(jiān)視我們?“許清遠感到一陣不安。
“不確定,但最好別直接去你家。“程雪思索片刻,“我知道一個地方,跟我來。“
他們假裝沒注意到松本,沿著人行道走了幾分鐘,然后突然拐進一條小巷。程雪熟門熟路地帶他穿行在九江老城區(qū)的弄堂里,七拐八繞后,來到一家不起眼的茶館。
“這是我朋友開的,后門可以通到另一條街。“她解釋道,“我們在這里坐一會兒,確定沒人跟蹤后再去你家。“
茶館裝修古樸,客人寥寥。他們選了最里面的位置坐下,點了兩杯廬山云霧茶。
“你好像很熟悉這種...反跟蹤技巧?“許清遠半開玩笑地問。
程雪笑了笑:“研究歷史的人,總有些奇怪的技能。我曾祖母在日記里詳細描述過他們當年如何躲避日本人的監(jiān)視轉移文物,我從小讀到大的。“
茶上來后,許清遠拿出手機,翻拍了幾頁祖父的日記給程雪看。她越看眼睛越亮,不時對照自己帶來的筆記。
“時間線對上了!“她激動地說,“1937年8月20日,我曾祖母也記了類似的內(nèi)容:'今日與墨林制定文物轉移計劃,志遠兄答應協(xié)助運輸...'這個志遠是誰?“
“周志遠,祖父的大學同學,當時在九江海關工作。“許清遠回憶日記內(nèi)容,“祖父說他提供了很大幫助。“
程雪快速翻閱著自己的筆記:“這里,8月25日的記錄:'第一批文物已安全運抵九江碼頭倉庫,包括宋徽宗《臘梅山禽圖》和大林寺唐代佛經(jīng)。墨林徹夜未眠,確保萬無一失。'“
許清遠感到一陣興奮:“那么說,他們真的成功轉移了文物?但后來呢?戰(zhàn)爭爆發(fā)后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文物沒有歸還?“
程雪的表情黯淡下來:“這正是謎團所在。我曾祖母的日記在1937年12月突然中斷,再恢復已經(jīng)是1939年,那時她在重慶,只簡單提到'廬山一別,音信全無',似乎與你祖父失去了聯(lián)系。“
許清遠想起老宅里那張照片背面的文字——“若他日山河無恙,愿與君重游含鄱口“。現(xiàn)在看來,這個愿望終究沒能實現(xiàn)。
“我祖父戰(zhàn)后回到了九江和廬山,一直在尋找沈雨棠的下落,但似乎沒有找到。“許墨林輕聲說,“他終身未娶。“
程雪的眼眶微微發(fā)紅:“我曾祖母后來嫁給了我曾祖父,但直到晚年,她還常常看著廬山的照片發(fā)呆。她去世前把日記交給我,說希望有一天能有人完成她未竟的事業(yè)——找到那批文物,讓它們重見天日。“
兩人沉默了一會兒,各自沉浸在思緒中。茶館的老式吊扇吱呀轉動,攪動著凝重的空氣。
“那么,那批文物現(xiàn)在可能在哪里?“許清遠終于問出關鍵問題。
程雪搖搖頭:“不確定。我曾祖母最后提到它們是在1937年11月,說已經(jīng)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但具體位置沒有寫明,可能是出于安全考慮。“
許清遠突然想到什么:“等等,我祖父的日記最后一頁提到了一個地名——'石鐘山秘洞',說那里是'最后的庇護所'。你覺得這是不是指藏文物的地點?“
程雪猛地坐直身體:“石鐘山!就在湖口縣,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那里確實有很多天然溶洞,有些甚至有人工開鑿的痕跡。“她激動地翻找筆記本,“我曾祖母也提到過這個地方,說'鐘山藏寶,萬無一失'!“
兩人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興奮和決心。
“我們需要去石鐘山看看。“許清遠說。
“但得小心行事。“程雪警惕地看了看窗外,“如果那個松本真的在追蹤這批文物,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監(jiān)視。“
許清遠點點頭:“明天一早就出發(fā),分開走,在湖口汽車站匯合。帶上所有相關資料,但別告訴任何人我們的目的地。“
離開茶館時,夜幕已經(jīng)降臨。確認沒有可疑人物后,兩人打車前往許家老宅。路上,程雪一直緊抱著她的筆記本,眼神堅定而憂慮。
許清遠不禁想起祖父日記中對沈雨棠的描述——“聰慧勇敢,不讓須眉“。眼前的程雪,恍惚間與八十年前那位民國才女的身影重疊在一起。
歷史的長河中,有些緣分似乎注定要跨越時空,得以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