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博物館的修復室里,空氣凈化器發出輕微的嗡鳴。許清遠戴著白手套,屏息凝視著修復臺上展開的《臘梅山禽圖》。絹本上的臘梅歷經八十年湖底沉眠,金粉勾勒的羽毛依然熠熠生輝。
“奇跡啊!“白發蒼蒼的書畫修復專家邱老扶了扶老花鏡,“宋徽宗的'瘦金體'題跋完好無損,這防潮工藝...“
許清遠輕輕撥開畫作邊緣的裝裱層:“您看這里,夾層中有極細的金屬絲網,還有一層我懷疑是某種植物提取物。“
邱老湊近觀察,突然激動起來:“這是明代'宣和裱'的改良工藝!抗戰時期只有少數幾位大師掌握,你祖父竟然...“
“他不僅是建筑師,還是故宮古建部的顧問。“許清遠指向畫軸末端一個幾乎不可見的刻痕,“這是他的標記——'墨林護持'。“
程雪推門而入,手里拿著兩份檢測報告:“科學分析結果出來了,金屬網是銀銅合金,植物層確認是廬山特有的云霧茶萃取物,具有抗氧化特性。“
她今天換上了文物局的工作服,頭發利落地扎在腦后,眼睛卻紅腫著,顯然一夜未眠。枯嶺停車場行動后,周衛國雖然獲救,但老人為保護證據被刺傷,現在仍在醫院觀察。
“松本呢?“許清遠壓低聲音。
“驅逐出境了。“程雪嘴角揚起一絲冷笑,“他那個'學者'身份保了他。不過...“她從包里取出一張光盤,“周老拼死保下的confessionletter已經掃描存檔,日本媒體爭相報道呢。“
光盤放入電腦,顯示出一份1945年的日文文件,署名“中村健一“。在即將被處決前,他詳細記錄了日軍“金百合計劃“在江西地區的實施過程,包括如何利用漢奸商人陳某的“聚珍閣“洗劫廬山文物。
“看這段。“程雪指著屏幕,“中村承認《臘梅山禽圖》是1937年11月從美廬別墅搶走的,還得意洋洋地說'宋徽宗的杰作終將成為天皇陛下的珍藏'。“
許清遠握緊拳頭。這份親筆供詞徹底粉碎了日方所謂“合法購買“的謊言。更關鍵的是,文件中提到了另一批“因戰局突變未能運出“的文物,藏在“北麓洞穴“。
“就是曾祖母地圖上標注的位置!“程雪調出手機照片,“周老醒來后說,他父親周志遠曾提過這個洞穴,是日軍臨時軍火庫。“
邱老突然咳嗽一聲,兩人這才意識到老人還在旁邊。邱老識趣地站起身:“我去看看其他文物的修復進度。“
等門關上后,許清遠從內袋掏出懷表:“我發現了這個。“他按下表冠上的隱蔽按鈕,表蓋內側彈出一個微型暗格,里面是一張折疊的紙條。
紙條上是許墨林工整的字跡:“北緯29°33',東經115°59',洞深四十米,左三右四。“落款日期是1946年春。
“坐標指向廬山北麓!“程雪對比地圖,“和曾祖母的標記只差幾百米...他們各自發現了線索,卻沒能共享...“
許清遠喉嚨發緊。祖父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沈雨棠還活著,而沈雨棠至死都在尋找許墨林的下落。兩張紙條,一段被戰火阻隔的愛情。
“特展后天開幕,“程雪打破沉默,“松本的殘余勢力可能還會搗亂。“
許清遠點點頭,小心收起紙條:“我們得做雙重準備。“
接下來的四十八小時像一場旋風。媒體對“金百合計劃“的報道引發轟動,日本大使館不得不發表聲明“深切反省戰時行為“。《臘梅山禽圖》的修復進展通過官方直播吸引上千萬觀眾,網友自發組織“國寶守護者“話題。
開幕式當天,江西省博物館前人山人海。許清遠站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看著臺下閃爍的相機和期待的面孔,突然理解了祖父當年的堅持。
“這套茶具,“他指向展柜中一套青花瓷,“是沈雨棠女士1951年在香港贖回,輾轉捐贈給國家的。底款證明它原屬廬山寺廟...“
程雪接過話筒,詳細介紹每件文物的回流歷程。她的聲音清亮有力,偶爾蹦出的專業術語讓外國記者頻頻點頭。許清遠注意到她今天特意戴了一枚蘭花胸針——沈雨棠日記里提到的最愛。
“現在請允許我介紹本次展覽的核心...“程雪的話被一陣騷動打斷。人群后方,幾個穿黑衣的男子正粗暴地推開觀眾。
許清遠立即按下耳機:“安保組注意,九點鐘方向。“
黑衣人中,一個戴鴨舌帽的瘦高男子突然沖向《臘梅山禽圖》的展柜。許清遠箭步上前,卻被另一個壯漢攔住。千鈞一發之際,程雪按下遙控器,展柜四周瞬間升起防彈玻璃!
“這是專門設計的防護系統。“程雪的聲音通過擴音器傳遍全場,“就像八十年前我們的祖輩保護這些文物一樣,今天我們有更先進的技術。“
鴨舌帽男子瘋狂捶打玻璃,突然從懷里掏出一把小錘。就在他砸向玻璃的瞬間,許清遠撲上去將他撞倒。兩人在地上翻滾,那人的鴨舌帽脫落——是松本的助手,那個在銀行外盯梢的人!
“你們毀不了這些!“許清遠死死鉗住他的手腕,“就像中村健一毀不掉我祖父守護的東西!“
警察迅速控制了局面。程雪鎮定地繼續講解,仿佛剛才的混亂從未發生。但許清遠注意到她的手在微微發抖,胸針上的蘭花沾了一滴不知是誰的血。
媒體區突然站起一個女記者,用帶著口音的中文提問:“程女士,我是NHK的記者。日方有學者質疑這些文物的歸屬權,您怎么看?“
全場安靜下來。程雪深吸一口氣,突然切換成流利的日語:
“貴方の學者さんは、中村健一の自白書を読みましたか?“(你們的學者讀過中村健一的供詞嗎?)
女記者愣住了。程雪繼續用日語說道:
“掠奪された文物は、単なる美術品ではありません。私たちの記憶であり、歴史そのものです。“(被掠奪的文物不僅僅是藝術品,它們是我們的記憶,是歷史本身。)
她指向展柜中的一份文件:“これは1937年、日本軍が廬山から奪った文物の原本リストです。中村自らが『天皇陛下のための収集』と記しています。“(這是1937年日軍從廬山掠奪文物的原始清單,中村親筆寫著“為天皇陛下收集“。)
日本女記者臉色蒼白,匆匆坐下。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展覽大獲成功。傍晚閉館后,許清遠和程雪在空蕩的展廳里靜靜走著,看著燈光下那些歷經滄桑的文物。
“明天去廬山吧,“程雪突然說,“去那個坐標標記的地方。“
許清遠點頭。他想起祖父日記最后一頁的話:“此生憾事,未護全廬山文物,未與雨棠白首。“現在,他們有機會完成第一個遺憾了。
至于第二個...他看向身旁專注記錄展覽數據的程雪,夕陽透過玻璃幕墻,為她鍍上一層金色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