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秋雨綿綿,打在“墨雨文化基金會“新掛的銅牌上,濺起細小的水花。許清遠站在門口,看著工人們將最后一批設備搬進小樓。這座三層西式建筑曾是民國時期的九江商會,如今成了他們守護文物的新據點。
“數據庫調試好了!“程雪的聲音從二樓窗口傳來,她揮了揮手里的平板,“第一批掃描件已經上傳。“
許清遠三步并作兩步跑上樓。二樓主控室里,十幾塊屏幕同時亮著,展示著《臘梅山禽圖》的高清掃描圖像,連絹絲上的細微紋理都清晰可見。
“這是全球首個民國文物數字檔案庫,“程雪興奮地調出操作界面,“我們用了最新技術,連修復痕跡都能立體呈現。“
許清遠輕觸屏幕,畫面上立刻彈出沈雨棠1950年在香港拍賣行的記錄筆記。他不由想起三個月前那場轟動全國的婚禮——含鄱口的日出,程雪穿著復刻的嫁衣,媒體將之稱為“跨越八十年的文化重逢“。
“周老來電話了,“程雪打斷他的思緒,“說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了新線索。“
她調出手機照片,是一張泛黃的地圖,標注著廬山北麓一個鮮為人知的山谷。周志遠在旁邊批注:“1947年探,日軍秘密倉庫,內有未運走之文物,因地形復雜未及取出。“
“這地方...“許清遠放大圖片,“離我們找到第二批文物那個洞窟只有兩公里!“
程雪點點頭,眼睛閃閃發亮:“周老說,他父親臨終前提到過,沈雨棠1949年曾冒險進入過那個倉庫。“
雨勢漸大,敲打著百年老樓的玻璃窗。許清遠望著窗外的長江,渾濁的江水奔流不息,如同歷史長河沖刷著歲月的痕跡。他想起祖父日記里那段話:“文物承載的不僅是藝術,更是一個民族的記憶。“
“我們得去一趟,“他轉向程雪,“趕在冬季封山前。“
三天后,廬山北麓的密林中,考察隊正沿著周志遠地圖上的標記前進。秋日的陽光透過樹葉斑駁地灑在苔蘚上,空氣中彌漫著松針和泥土的氣息。
“應該就在前面,“向導老劉指著GPS,“那個山坳后面。“
穿過最后一片灌木叢,一堵近乎垂直的巖壁出現在眼前。巖壁上爬滿藤蔓,隱約可見一個黑黝黝的洞口,離地約三米高。
“這怎么上去?“程雪仰頭張望。
許清遠沿著巖壁走了一圈,突然發現幾處鑿痕:“這里有踏腳點!“他試著攀爬,果然,看似天然的凹凸處實則是精心設計的階梯,被苔蘚和地衣掩蓋了數十年。
“我先上。“他系好安全繩,小心地向上攀登。
洞口被藤蔓密密覆蓋,許清遠撥開植被,一股冷風迎面撲來。手電光照進去,是一條人工開鑿的甬道,墻壁上殘留著日文標語和編號。
“安全!“他朝下面喊道,放下繩梯。
程雪第二個上來,她剛踏入洞口就倒吸一口氣:“這比之前那個工事規模大得多!“
甬道盡頭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洞窟,被改造成了倉庫。數十個木箱整齊堆放在一角,上面覆蓋著防塵布。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洞窟中央的一個簡易木桌,桌上放著一個皮箱,表面已經霉變,但依然能辨認出“沈“字燙金。
“是曾祖母的!“程雪沖過去,手指顫抖著打開皮箱。
箱子里是一摞筆記本、幾件衣物和一個小鐵盒。最上面的筆記本封面上寫著:“沈雨棠,民國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廬山記事“。
許清遠幫她翻開筆記本,扉頁上的字跡因潮濕有些暈染:“冒險返廬山,尋墨林未果。今將歷年所見日軍掠奪文物清單藏于此,若他日有緣人得見,望能使其重見天日。1949.4.12“
“她回來過...“程雪聲音哽咽,“在離開大陸前...“
他們繼續查看箱中物品。鐵盒里是一疊照片和信件,最上面那張拍攝于1947年的香港,沈雨棠站在一家古董店前,身旁是一位歐洲男子,照片背面寫著:“與史密森交涉《秋山圖》未果,然獲知廬山文物下落,當設法...“
“史密森!“許清遠想起第十三章提到的文物販子,“她一直在追查!“
信件大多是寫給內地友人的,但因局勢變化未能寄出。在一封1949年3月的信中,沈雨棠寫道:
“聞墨林仍在九江,日夜思念。然時局劇變,吾將赴臺暫避,冒險返廬山藏此資料。若君見墨林,請轉告:雨棠此生,唯君一人而已...“
信件在這里中斷,墨水被淚水暈開一片。許清遠和程雪沉默相對,洞窟中只聽見滴水的聲音。
“這些箱子...“程雪轉向那些木箱,“應該就是日軍沒運走的文物。“
他們小心地揭開防塵布。木箱上印著日文編號和“極秘“字樣,但其中一個箱子上用中文寫著:“沈藏,勿動“。
“是曾祖母的字!“程雪驚呼。
箱子沒有上鎖,里面整齊碼放著幾十本賬冊和照片。最上面一本的標簽寫著:“日軍江西地區文物掠奪清單,原件,昭和十二年—二十年“。
“這是原始檔案!“許清遠小心翻閱,“比我們之前發現的副本詳細得多...“
賬冊記錄了每件文物的來源、估價和預定去向,許多條目旁還貼著照片。翻到最后一頁,他們同時屏住呼吸——那是一份手寫的中文說明,字跡娟秀熟悉:
“此批資料得自日軍南昌司令部,原擬運往日本,因戰局突變滯留。余冒險攜至此處藏匿,以待他日。文物可失,然歷史真相不可泯滅。沈雨棠,民國三十八年四月。“
程雪的眼淚終于落下,滴在紙頁上,與七十年前沈雨棠的淚痕重疊在一起。
考察隊忙碌地記錄、拍照、取樣。當最后一箱資料被小心打包時,夕陽的余暉透過洞口,為洞窟鍍上一層金色。許清遠和程雪站在光暈中,仿佛看見沈雨棠匆匆藏好資料,最后回望一眼廬山的身影。
“她一定希望墨林能找到這些...“程雪輕聲說。
許清遠握住她的手:“現在,我們替他們完成了。“
下山的路比上山輕松許多。回到基金會,他們立即著手整理新發現的資料。這批原始檔案的公布再次引發轟動,日本多家博物館不得不重新審視館藏中國文物的來源。
一個月后的周末,許清遠在整理祖父的書房時,發現了一本被忽視的相冊。最后一頁夾著一張泛黃的船票:九江至重慶,1946年5月17日,乘客許墨林。
“奇怪,“他自言自語,“祖父1946年去過重慶?“
他翻遍日記,終于在1946年5月找到一段模糊的記錄:“赴渝半月,尋訪故人未果,憾甚。“沒有更多細節。
正當他困惑時,程雪打來電話,聲音激動:“清遠,我剛在整理曾祖母香港日記時發現一件事——1946年5月,她曾秘密回過重慶!“
許清遠的心跳驟然加速:“具體日期?“
“5月20日到6月1日,“程雪回答,“她是去找...找一個在重慶工作的表親打聽許墨林的消息!“
兩人幾乎同時意識到:1946年5月,許墨林和沈雨棠同時在重慶!他們可能曾擦肩而過,卻因戰亂陰差陽錯地錯過!
“就差三天...“許清遠聲音嘶啞,“祖父5月17日的船票,5月30日返回;曾祖母5月20日到,6月1日離開...“
電話兩端,兩人沉默良久。歷史的殘酷與溫柔,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有個想法,“程雪突然說,“基金會下周不是要去重慶辦展覽嗎?我們可以...“
“重走他們的路,“許清遠接過話,“看看他們可能去過的地方。“
重慶之行像一場時空穿梭。拿著兩位老人當年的零星記錄,他們走訪了朝天門碼頭、上清寺、曾家巖...每到一個地方,都想象著許墨林和沈雨棠可能留下的足跡。
在長江索道上,程雪突然抓緊許清遠的手臂:“你看那邊!“
她指向江北岸的一棟灰色老建筑,那是1946年的海關大樓。“曾祖母日記提到過,她在那等過表親...而祖父日記說去過海關查資料!“
兩人立即前往。老建筑現在是航運博物館,門前的石階已經被歲月磨得光滑。站在臺階上,許清遠恍惚看見祖父夾著公文包匆匆走過的身影;程雪則仿佛看見曾祖母撐著油紙傘在雨中等待的樣子。
“他們可能就在這臺階上錯過...“程雪輕聲說。
許清遠摟住她的肩膀:“但現在我們找到了彼此。“
回到九江后,程雪的身體出現了異常。經檢查,醫生笑著宣布:“恭喜,你們要當父母了!預產期明年五月。“
許清遠喜極而泣,程雪則撫著小腹喃喃自語:“曾祖母,你看到了嗎?“
那天晚上,許清遠做了一個夢。夢中廬山煙雨朦朧,許墨林和沈雨棠并肩站在含鄱口,朝他微笑。他想追上去,卻見兩人身影漸漸淡去,化作云霧中的一縷煙霞。
醒來時,晨光已經灑滿房間。程雪正在陽臺修剪一盆新買的蘭花,陽光為她鍍上金邊。許清遠突然知道該給孩子取什么名字了。
“如果是女孩,“他走到程雪身后環抱住她,“就叫她念棠吧。“
程雪靠在他懷里,手中的剪刀停了下來:“許念棠...紀念沈雨棠?“
“也紀念所有為守護文化付出的人。“許清遠望向遠處的廬山,晨霧正從山間升起,如同不散的魂靈,又似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