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任將作監丞后,李東陽的生活節奏驟然加快。將作監雖不像三省六部那般位高權重,卻掌管著帝國龐大的工程體系,從宮室修繕到器皿鑄造,從皇陵營建到水利興修,事務繁雜,牽涉甚廣。初入將作監,李東陽并未急于燒三把火,而是沉下心來,仔細梳理各項事務,熟悉人員構成與運作流程。他深知,任何改革都需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尤其是在將作監這樣一個積弊甚深、利益盤根錯節的部門。
他的頂頭上司,將作監少監馬周,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官僚,為人圓滑,深諳官場之道。對于這位“天子欽點”、以“通天徹地之能”空降而來的年輕監丞,馬周表面上頗為客氣,暗地里卻保持著距離,冷眼觀察著他的一舉一動。將作監的其他官員和工匠頭目,大多也是如此,既有對他“天文奇才”身份的好奇,也有對其能否勝任實際工作的疑慮,更有甚者,因擔心他觸動既有利益而心懷戒備。
李東陽對此早有預料。他每日按時到衙,處理分管的文書檔案,深入各個工坊,與工匠們交流,了解他們的技藝、困惑與需求。他從不擺官架子,遇到不懂的技術問題,便虛心向老工匠請教,甚至親自上手操作。他提出的一些關于工具改良、流程優化的小建議,雖然細微,卻往往能切中要害,提高效率,節省物料,漸漸贏得了一些底層工匠的好感與信任。
與此同時,他并未忘記自己最初的理想——改良農具,發展農業,從根本上增強大唐的國力。曲轅犁和龍骨水車在試點縣取得的巨大成功,早已通過邸報傳遍朝野。秋收時節,那幾個縣的糧稅增收,更是實打實的政績,讓許多地方官員眼紅不已,紛紛上書,請求朝廷推廣這兩項新農具。
然而,推廣之路,遠比李東陽想象的更加艱難。
他在將作監站穩腳跟后,便正式向馬周提交了《關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曲轅犁與龍骨水車的奏請》,詳細闡述了新農具的優勢、推廣的步驟、所需的人力物力以及預期的效益。
馬周看完奏請,捻著胡須沉吟半晌,才緩緩開口:“李監丞,你的心意,下官明白。曲轅犁與龍骨水車,確是利國利民之物。只是……”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凝重,“此事牽連甚廣,恐非將作監一府之力所能推動啊?!?/p>
李東陽皺眉:“馬少監此言何意?有陛下圣明,有各地官府支持,推廣新農具,難道還會有阻礙?”
馬周苦笑一聲:“李監丞有所不知。你只知新農具之利,卻不知這‘舊’農具背后,牽扯著多少人的利益?!?/p>
他解釋道,傳統的直轅犁,其關鍵部件如犁鏵、犁壁等,多由各地的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強所控制的鐵匠鋪壟斷打造。這些鐵匠鋪歷史悠久,與地方官員盤根錯節,利潤豐厚。曲轅犁結構更復雜,打造工藝要求更高,一旦推廣,勢必要打破這些舊有壟斷,建立新的鐵匠鋪體系,這無疑會觸動他們的核心利益。
“那些豪強世家,勢力龐大,盤根錯節,別說地方官府,便是朝中,也有他們的人。他們豈會坐視自己的利益受損?”馬周憂心忡忡地說,“再者,龍骨水車雖好,但需要一定的水利條件和前期投入。許多地方的官吏,或是因循守舊,不愿冒險;或是與地方豪強勾結,生怕動了他們的‘奶酪’,未必會真心實意地配合推廣?!?/p>
李東陽沉默了。他只考慮到了技術層面和皇帝的支持,卻忽略了這背后復雜的利益博弈和官場阻力。這便是古代社會的現實,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利益問題。
“難道就這樣算了?”李東陽不甘心地問道。那些在試點縣看到的豐收景象,那些農民臉上淳樸的笑容,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他無法容忍因為這些人為的阻力,而讓全國百姓錯失脫貧致富的機會。
“算了?自然不能。”馬周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李監丞是陛下眼前的紅人,又有預測日食之功,若能由你出面,向陛下力陳此事,再由陛下下旨,以朝廷之力強行推廣,或有可為。只是……這阻力,恐怕會超乎你的想象。那些世家豪強的反撲,絕不會輕易罷休?!?/p>
李東陽明白馬周的意思。他這是在將皮球踢給自己,也是在提醒自己,此事兇險,需得有皇帝的鐵腕支持,方能推行。
“多謝馬少監提醒?!崩顤|陽鄭重地拱了拱手,“此事關系國計民生,下官責無旁貸??v有千難萬險,下官也要一試!”
當天,李東陽便整理了詳細的推廣方案,包括在將作監內部設立專門的“新農具推廣署”,負責標準制定、工匠培訓、技術指導;聯合戶部、工部,共同協調地方資源;奏請皇帝下旨,要求各地官府必須配合,并將推廣成效納入官員考核等等。
他將這份詳盡的方案,直接遞交給了唐玄宗。
唐玄宗對李東陽早已是言聽計從,尤其是在日食事件之后,更是將他視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國之智囊??吹嚼顤|陽的奏請和推廣方案,唐玄宗龍顏大悅,連聲稱贊:“好!好!李愛卿心系萬民,朕心甚慰!此事關乎國本,朕準了!”
當即,唐玄宗便下了一道措辭嚴厲的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家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翰林院待詔(此時李東陽尚未正式赴將作監任,但旨意已下,故仍用舊職)李東陽所制曲轅犁、龍骨水車,省力高效,增產顯著,實乃利國利民之良器。為解民困,足國庫,特詔命將作監牽頭,戶部、工部協辦,在全國各州、縣,即刻著手推廣曲轅犁與龍骨水車。各地官府,務必高度重視,選派得力官員,組織工匠學習打造技藝,督促農戶使用。凡推廣不力、陽奉陰違者,嚴懲不貸!欽此?!?/p>
圣旨一下,朝野震動。
支持新政的官員拍手稱快,認為此舉必將開創大唐農業的新紀元。
而那些暗中的反對勢力,也開始蠢蠢欲動。
正如馬周所預料的那樣,阻力首先來自地方豪強和控制著傳統農具鍛造業的世家大族。
圣旨下達不到半個月,各地的“問題”便接踵而至。
有的地方上報,說曲轅犁“過于精巧”,本地鐵匠技藝不精,無法打造;有的說龍骨水車“費工費料”,成本太高,農戶無力承擔;更有甚者,直接散布謠言,稱曲轅犁是“不祥之物”,使用之后會“觸怒土地神”,導致莊稼減產,民怨沸騰。
這些“問題”和謠言,如同潮水般涌向長安,涌向將作監和戶部。
馬周拿著各地送來的文書,苦笑著對已是正式監丞的李東陽說:“李監丞,你看,來了吧?這些人,動作倒是快得很?!?/p>
李東陽看著那些顛倒黑白的文書,臉色鐵青。他知道,這背后肯定是那些豪強世家在搗鬼。他們利用自己在地方的勢力,勾結貪官污吏,阻礙新農具的推廣。
“馬少監,這些文書,該如何處置?”李東陽問道。
馬周嘆了口氣:“還能如何?如實上奏陛下,請陛下圣裁。只是……這些地方勢力盤根錯節,陛下雖有雷霆之怒,但若真要一一查辦,恐怕會動搖地方根基,引發更大的動蕩啊。”
李東陽沉默了。他明白馬周的顧慮。唐玄宗雖然開創了開元盛世,但也深知“維穩”的重要性。對于這些地方豪強,只要他們不公開謀反,皇帝往往會采取安撫、拉攏的策略,而非一味強硬打壓。
就在李東陽一籌莫展之際,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給他送來了“及時雨”。
這日傍晚,李東陽處理完公務,正準備回府,卻被一個小太監攔住。
“李監丞留步?!毙√O恭敬地行禮,“長寧公主殿下有請?!?/p>
李東陽心中一動,跟著小太監來到了宮中一處僻靜的別院。
長寧公主李婉馨早已等候在那里,依舊是一身素雅的宮裝,見李東陽進來,臉上露出了溫和的笑容。
“李監丞,近來辛苦了?!?/p>
“為陛下分憂,為百姓謀福,是下官本分,不敢言苦。”李東陽躬身行禮,“不知公主殿下今日召見,有何吩咐?”
李婉馨示意他坐下,屏退左右,才輕聲說道:“本宮聽說,你推廣新農具之事,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李東陽心中一暖,沒想到公主竟也關注此事。他苦笑著點了點頭,將各地遇到的阻力和盤托出。
李婉馨靜靜地聽著,秀眉微蹙。待李東陽說完,她沉吟片刻,道:“那些地方豪強和貪官污吏,確實可惡。他們只知私利,不顧國家百姓?!?/p>
李東陽嘆了口氣:“可惜,他們勢力太大,牽一發而動全身,陛下也有所顧忌?!?/p>
“陛下有所顧忌,不代表我們就無計可施啊?!崩钔褴把壑虚W過一絲狡黠的光芒,“本宮雖久居深宮,但也知道,這世上之事,并非只有‘強壓’一種解決辦法?!?/p>
李東陽精神一振:“公主殿下有何高見?”
李婉馨微微一笑:“本宮問你,那些地方豪強,為何要阻撓?無非是怕斷了他們的財路,丟了他們的權勢。若我們能讓他們意識到,推廣新農具,不僅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反而……對他們有利呢?”
李東陽愣?。骸皩λ麄冇欣??公主殿下的意思是……”
“很簡單?!崩钔褴暗?,“曲轅犁和龍骨水車,雖然會沖擊傳統農具鍛造業,但也創造了新的商機。打造新農具,需要更高超的技藝,更優質的材料。那些豪強世家,有的是錢,有的是人。我們為何不能……‘招安’他們?”
“招安?”
“沒錯!”李婉馨點頭道,“由朝廷出面,挑選一些有實力、信譽尚可的地方豪強,授予他們‘官辦鐵匠鋪’的資格,讓他們壟斷當地新農具的打造與銷售。朝廷制定統一的標準和價格,他們按標準生產,利潤雖然可能不如以前壟斷舊農具時那般暴利,但勝在穩定、持久,而且有了‘官辦’的名頭,他們的地位也會更加穩固。如此一來,他們何樂而不為?”
李東陽茅塞頓開!
對啊!他之前只想著如何“打破”舊壟斷,卻沒想到可以“建立”新的合作模式!將這些豪強世家,從“阻力”轉化為“助力”!這簡直是釜底抽薪之計!
“公主殿下英明!”李東陽由衷地贊嘆道,“此計甚妙!如此一來,既能解決新農具的生產問題,又能分化瓦解地方阻力,還能增加朝廷的控制力,真是一舉多得!”
看到李東陽興奮的樣子,李婉馨臉上也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這只是其一。其二,本宮可以利用母后和姐妹們的關系,向那些在京的世家勛貴夫人、小姐們‘吹風’。告訴她們,推廣新農具,糧食增產,國家富強,她們的夫君、父兄,俸祿賞賜也會水漲船高。女人家的枕邊風,有時候比朝堂上的爭論,還要管用得多呢?!?/p>
李東陽心中感動不已。長寧公主不僅聰慧,而且心思縝密,竟能想到如此多的層面。她這哪里是“暗中幫助”,簡直是為他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公主殿下……”李東陽看著眼前這位善良、聰慧、一心為國為民的公主,千言萬語,最終只化作一句,“大恩不言謝!下官……感激不盡!”
李婉馨俏臉微紅,擺了擺手:“你我之間,何必言謝。你為的是大唐百姓,本宮……自然也要盡一份力。只是,這‘招安’之策,還需陛下點頭,還需你在朝堂上據理力爭。本宮能做的,也只是……敲敲邊鼓罷了。”
“下官明白!”李東陽重重點頭,心中充滿了力量。
有了長寧公主的“錦囊妙計”,李東陽如同撥云見日。他立刻返回府中,連夜修改推廣方案,將“招安地方豪強,建立官辦新農具工坊”作為推廣的核心策略之一,并詳細制定了資格審查、標準制定、利潤分成、監督考核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確保既能調動豪強的積極性,又能防止他們借機囤積居奇、欺壓百姓。
第二天,他再次入宮,向唐玄宗奏報了新的推廣方案,并著重闡述了“招安”策略的好處。
唐玄宗聽完,龍顏大悅,撫掌贊道:“好一個李東陽!好一個‘化敵為友’!朕果然沒有看錯你!此法甚妙!既得實利,又安人心,就依你所言!”
有了皇帝的明確支持,李東陽在朝堂上的底氣更足了。
他在朝堂之上,與那些隱約反對的官員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他條理清晰地闡述新方案的可行性,引用試點縣的成功案例,分析“招安”策略的利弊,甚至當場駁斥了幾個被豪強收買、故意刁難的御史的詰問,言辭犀利,論據充分,贏得了大多數官員的支持。
與此同時,長寧公主的“枕邊風”也開始發揮作用。那些在京的世家勛貴夫人們,紛紛回家向自己的丈夫、兒子“科普”新農具的好處,以及朝廷推廣的決心和“招安”的優厚條件。
一邊是皇帝的雷霆手段和朝廷的豐厚利益誘惑,另一邊是內部的“枕邊風”和對未來的期許,那些原本還在觀望、甚至暗中抵制的地方豪強和世家大族,心思開始活絡起來。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關中地區的一個老牌世家韋氏。韋家在當地經營鐵匠鋪數代,勢力龐大。韋氏族長在接到朝廷的“招安”意向,并與在京的子弟商議后,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果斷上書,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朝廷,開設官辦鐵匠鋪,打造推廣曲轅犁和龍骨水車。
韋家的表態,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應。其他世家豪強見狀,紛紛效仿,爭先恐后地向朝廷表忠心,請求獲得“官辦”資格。
阻力,瞬間瓦解了大半。
接下來的推廣工作,便順利了許多。
將作監“新農具推廣署”迅速組建起來,李東陽親自坐鎮,選派得力工匠,分赴各地,指導官辦鐵匠鋪按照統一標準打造新農具,并培訓農戶使用。
戶部則負責協調各地糧款,為貧困地區的農戶提供購買或租賃新農具的補貼。
工部則協助地方官府,興修水利,為龍骨水車的使用創造條件。
李東陽更是忙得腳不沾地,有時在將作監處理公文,有時入宮向皇帝匯報進展,有時還要親自帶隊,前往一些推廣難度較大的地區,現場解決問題。
馬周見李東陽如此雷厲風行,又有皇帝和公主做靠山,也徹底放下了顧慮,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短短半年時間,曲轅犁和龍骨水車,便如同雨后春筍般,在大唐的廣袤土地上普及開來。
從關中平原到江南水鄉,從巴蜀盆地到中原沃野,到處都能看到農民們使用曲轅犁深耕土地,聽到龍骨水車灌溉農田時發出的吱呀聲。
農忙時節,田野里呈現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農民們臉上的笑容多了,抱怨少了。他們驚喜地發現,用曲轅犁耕地,不僅省力,而且深耕細作,莊稼長得更好;有了龍骨水車,再也不用擔心天旱無雨,糧食產量,肉眼可見地增加了。
各地官府的糧倉,在秋收之后,再次被填得滿滿當當。糧稅的增收,讓官員們政績斐然,對推廣新農具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李東陽站在將作監的高樓上,望著遠方田野的方向,仿佛能看到那成片的金色麥浪,聽到農民們豐收的歡歌笑語。
他知道,推廣新農具的任務,還沒有完全完成,還有一些偏遠、貧瘠的地區,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覆蓋。但他已經成功地邁出了最艱難的一步。
這場推廣之戰,他勝了!
依靠著皇帝的信任,馬周的配合,工匠們的努力,以及長寧公主那“畫龍點睛”般的暗中幫助,他最終戰勝了盤根錯節的舊勢力,將這兩項改變時代的新農具,送到了最需要它們的農民手中。
惠及萬民,利國利民。
這八個字,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正在被他一步步實現的理想。
夕陽的余暉灑在他的身上,將他的身影拉得很長。李東陽的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他知道,這只是他在大唐施展抱負的開始。將作監丞的位置,為他打開了一扇門。門后,是更加廣闊的天地,是更多等待他去完成的事業。
而他與長寧公主李婉馨之間的情誼,也在這場并肩作戰的“推廣之戰”中,變得更加深厚,更加微妙。那份悄然滋生的情愫,如同春日里的種子,在彼此的心中,默默地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