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哥哥,你的想法……真是太大膽,也太了不起了!”婉馨由衷地贊嘆道,她的眼中閃爍著敬佩的光芒,“如果真能讓普通百姓的孩子也能讀書識字,學到這些有用的學問,那我們大唐的人才,豈不是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國家也一定會因為擁有如此眾多的智者而更加興旺發達,繁榮昌盛!”
“確實如此,”李東陽微微頷首,他的目光中閃爍著既充滿希望又夾雜著些許不安的光芒,“然而,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其復雜程度和難度,遠遠超出了我們之前推廣土豆和玉米的范疇。土豆和玉米,那是實實在在能夠填飽人們肚子的實物,它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因此人們更容易接受和認可。然而,現在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辦教育,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且效果不會立竿見影,需要耐心等待。此外,教育的推廣還會觸動許多人的利益,挑戰他們的傳統觀念。”
他深吸一口氣,繼續詳細闡述道:“首先,師資問題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究竟應該去哪里尋找那么多既精通傳統學問,又能夠掌握這些新學問的老師呢?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其次,教材的編寫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這些數理化知識,格物之理,都需要我們重新編寫教材,以適應新的教學需求和標準。再者,人們的觀念也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很多人會認為,讓平民子弟學習這些所謂的‘奇技淫巧’,是離經叛道,會沖擊儒家的正統地位。甚至,可能會有大臣彈劾我,說我是在敗壞風氣,蠱惑人心,認為我這種做法是在破壞社會的穩定和傳統價值觀。”
李東陽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絲沉重,但他并沒有放棄的意思,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他知道,盡管困難重重,但教育的推廣對于國家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他愿意為此付出努力,哪怕前路荊棘密布。
李婉馨聞言,也蹙起了眉頭,她深知這件事的艱難:“你說得對,阻力肯定會很大。尤其是那些固守傳統的老臣,他們恐怕很難接受這樣的變革。”她沉默片刻,然后緊緊握住李東陽的手,眼神堅定地看著他:“但是,東陽哥哥,這是一件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就像當初我們推廣新式農具和土豆玉米一樣,只要是對國家和百姓有益的事情,我們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去做!就算有再大的阻力,我也會堅定地支持你!”
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如同給李東陽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他心中的猶豫和顧慮,瞬間消散了大半。他緊緊握住婉馨的手,眼中充滿了感激:“婉馨,謝謝你。有你在我身邊,我什么都不怕了?!?/p>
“跟我還客氣什么?!蓖褴版倘灰恍?,她溫柔地看著李東陽,“那你打算怎么做?直接向父皇奏請嗎?”
“嗯,”李東陽點頭,“這件事,必須得到父皇的全力支持,否則根本推行不下去。我打算先整理一份詳細的奏章,闡明建立啟蒙學堂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然后找個合適的時機,向父皇當面奏請?!?/p>
接下來的日子,李東陽幾乎將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投入到了這份奏章的撰寫中。他查閱了大量的典籍,結合自己的現代知識,詳細闡述了教育對于國家強盛的重要性。他分析了當前大唐教育體系的弊端,指出了太學和國子監所教多為經義,所育多為文士,而對于格物致知、農工百藝之學則幾近闕如的現狀。這樣的教育體系,導致工匠無系統之學,農夫無科學之法,官吏無數理之能,這顯然不是強國之道。
在奏章中,他寫道:“國之強盛,根基在民;民之素質,關鍵在教。教化興,則民智開;民智開,則人才出;人才出,則國自強。今我大唐,雖有太學、國子監之設,然其教育內容過于單一,無法滿足國家對于多樣化人才的需求。因此,臣斗膽提出建立啟蒙學堂之構想,以期普及教育,提高民智,為國家培養更多實用人才?!?/p>
他提出,啟蒙學堂應面向所有適齡兒童(無論貴賤,但初期可先從城鎮平民子弟開始試點),傳授“基礎六藝”:禮(基本禮儀道德)、樂(基礎音律陶冶)、射(基礎體能鍛煉)、御(基礎車馬駕駛,后可引申為機械原理)、書(識字寫字)、數(算術、幾何、代數基礎)。這些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和綜合能力。
此外,他還建議增設“格物”(物理、化學基礎現象和原理)、“農學”(新式農具使用、土豆玉米等作物種植技術、土壤肥料知識)、“工造”(簡單的工程原理和手工技藝)等實用課程。這些課程將結合實踐,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他進一步建議,啟蒙學堂應由朝廷統一規劃,地方官府具體負責興建和管理。師資方面,可從落第秀才、退休工匠、太學中對新學有興趣的生員中選拔,由朝廷統一培訓考核后任命,并給予俸祿。教材方面,則可由他牽頭,組織相關人才編寫,以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為了降低阻力,他特別強調,啟蒙學堂并非要取代現有的科舉制度和儒學教育,而是作為一種補充,普及基礎知識,培養實用人才。他提出,學生在啟蒙學堂畢業后,既可以選擇繼續深造,參加科舉考試,以求仕途發展;也可以選擇憑借所學技能,成為工匠、農夫、小吏等,為社會服務。這樣的教育體系,既尊重了傳統,又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
這份奏章,洋洋灑灑數千言,論據充分,條理清晰。李東陽在撰寫過程中,既高屋建瓴地闡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切實可行地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寫完最后一個字,他放下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只覺得肩膀都有些酸痛,但心中卻充滿了期待和憧憬。他知道,這份奏章將是他推動教育變革的重要武器。他期待著父皇的認可和支持,期待著啟蒙學堂能夠在大唐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